56个民族名称 56个民族标志图片

时间:2023-05-13 09:06/span> 作者:tiger 分类: 新知 浏览:5068 评论:0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民族,主要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少数分布在广东、湖南、贵州、四川等省。

壮族服装

五色糯米饭

壮族是由中国古代越人的一支发展而来的。它与周秦时期的西瓯、骆越,汉唐时的“僚”、“俚”、“乌浒”,宋以后的“僮人”、“良人”、“土人”等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至唐宋,又被称为“俚僚”或“蛮僚”。唐宋时期,设置各羁縻州县,统治壮区。元、明、清各代的中央王朝在壮族地区建立土官制度,给土官以各种特权,将政治与经济的统治结合起来,加强对壮族地区的统治,使壮族地区长期处于封建领主制的社会。清代实行“改土归流”,推动了壮族地区封建地主制的发展。壮族的先民属古代百越族群,与百越中的西瓯、骆越一脉相承,历史上从先秦时期的西瓯、骆越,汉唐时的僚、俚、乌浒,宋以后的僮(撞、獞)人、俍(狼)人、土人等一路沿续着民族血统。壮族主要居于岭南,岭南地区自远古时代就有人类居住,在先秦时代,壮族就属于百越的骆越、西瓯等,远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有柳江县的“柳江人”和“甘前人”;来宾市的“麒麟山人”;荔浦县的“荔浦人”;都安县的“干淹人”和“九楞山人”;柳州市的“白莲洞人”和“都乐人”;桂林市的“宝积岩人”;田东县的“定模洞人”;灵山县的“灵山人”等。这些古人类所在的区域,恰好是壮族先民的壮族活动地域,也是今天壮族的聚居地区。据此大部分专家推测:现代壮族属这些古人类的后代。 壮族族称来源于部份壮族的自称“布壮”,居住在不同地区的壮族有各种不同的自称,如布越、布依、布土、布侬、布偏,此外,还有布样、布斑、布越、布那、侬安、布偏、土佬、高栏、布曼、布岱、布敏、布陇、布东等20多种,建国后经民族识别,统一称为僮族。1965年,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提议和壮族人民的意愿,僮族改称壮族。 壮族地区石灰岩分布很广,是世界有名的岩溶地区,石山拔地而起,石山里有岩洞和地下河。这种地形构成了“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的名胜景色。沿海盛产各种名贵海产,尤以南珠闻名。壮族地区气候温和,雨水充足,以农业为主,种植水稻、玉米、薯类等。果品也很丰富,森林面积广,盛产柳州杉、银杉、樟木等名贵木材。驰名中外的三七、蛤蚧和茴油是壮族地区久负盛名的特产。 壮族人民在集中本民族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技艺的基础上,创造了壮剧。铜鼓是壮族最有代表性的民间乐器。

壮锦是壮族民间流传下来的一种独特的织锦艺术,已有一千年的发展史。壮锦与南京的云锦、成都的蜀锦、苏州的宋锦并称为“中国四大名锦”。

壮锦

古骆越与西瓯是构成今天壮族的主要两个支系,它们存在了一千多年,创造了灿烂的稻作文明。今天壮族传承的古代文化,在很多方面是壮族先民西瓯人、骆越人创造的。骆越方国创造的稻作文化、大石铲文化、龙母文化、青铜文化、青铜文化中的铜鼓文化、花山文化等,皆属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壮族先民骆越人、苍梧人、西瓯人等,在我国最先发明了水稻人工栽培法,为中华民族和全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古黔中地区的道县玉蟾岩(古代壮族苍梧部活动区域),发现了人类在15000年前用来作陶器“垫布”的植物纤维编织纹,不管这植物纤维编织纹是如何地简陋粗糙和幼稚,它却是迄今为止我们所见到的人类自己用劳动创造出来的第一件手工纺织品,是全世界纺织工业的萌芽。 在古黔中地区的道县玉蟾岩遗址中,发现了15000年前的人工栽培稻,尽管它还只具备了人工驯化的一些痕迹,它却是到目前为止,我们所见到的人类自己用劳动创造出来的第一个农作物品种,是全世界耕作农业的萌芽。而陶器的出现,又是人类告别“茹毛饮血”的野蛮时代,进入“熟食烹饪”的文明时代的第一个标志。壮族先民发明的陶器,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人类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的一种崭新的东西。它揭开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新篇章,具有重大的划时代的意义。陶器的发明,大大改善了人类的生活条件,在人类发展史上开辟了新纪元。

壮族是一个以农耕为主的农业民族。主要种植的农作物有:稻谷、玉米、芋头、红薯、木薯、高粱、甘蔗。 壮族的特色菜肴:五色糯米饭,驼背粽,风莫饭等。 壮族自家还酿制米酒(俗称:土茅台)、糯米酒、红薯酒和木薯酒,度数都不太高,其中米酒是过节和待客的主要饮料,有的在米酒中配以鸡胆称为鸡胆酒,配以鸡杂称为鸡杂酒,配以猪肝称为猪肝酒。饮鸡杂酒和猪肝酒时要一饮而尽,留在嘴里的鸡杂、猪肝则慢慢咀嚼,既可解酒,又可当菜。

壮族是个好客的民族,过去到壮族村寨任何一家做客的客人都被认为是全寨的客人,往往几家轮流请吃饭,有时一餐饭吃五、六家。平时即有相互做客的习惯,比如一家杀猪,必定请全村各户每家来一人,共吃一餐。招待客人的餐桌上务必备酒,方显隆重。敬酒的习俗为“喝交杯”,其实并不用杯,而是用白瓷汤匙。客人到家,必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给客人以最好的食宿,对客人中的长者和新客尤其热情

。 依照壮族的结婚习俗,新郎一般不去接亲,而是请媒人带着陪郎等人去女方家接亲。接亲的队伍中至少要有一位经验丰富的妇女、一名小姑娘和一名背娃娃的妇女。其寓意是:原来的小姑娘出嫁后就要生儿育女,带有祝福新娘的意味。

壮族作为一个民族,它重要的基本特征就是有本民族的共通语言——壮语。壮语是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优美语言,它是壮族人民千百年来在共同的生活、生产和斗争中创造的。由于长期与汉人相处,壮语不断地吸收汉语的用语来丰富自己。但壮族人民非常懂得珍惜保护自己的语言,所以壮语在基本语汇和基本语法方面都有自己的特征。壮语大致可分南北两大方言,十二个土语区,但从语音、语法、词汇等方面看其内容的一致性还比较大。其内部分支如表:邕北土语,红水河土语,柳江土语,桂北土语,右江土语,桂边土语,邱北土语,连山土语,邕南土语,左江土语,德靖土语,砚广土语,文麻土语。 壮族先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活动中,为了便于记事和进行交流,在商周时期就创造了刻划文字符号。这种文字在壮族创世史诗《布洛陀》中称为sawgoek,意为本源书,即最古老的文字。后来,随着汉文化在壮族地区的广泛传揪播,壮族先民又吸取并仿造汉字六书的构字方格,创造出sawndip,意即生造字。这就是史籍所称的“土俗字”,又叫“方块土俗字”或“方块壮字”。本源书和土俗字是壮族文字发展史上两个阶段的表现形式表明壮族的文字历史悠久,并随着时代的前进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建国后,人民政府为了提高壮族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帮助壮族人民创造了拼音壮文。至此,壮族人民有了合法的、统一的文字。

壮族人民能歌善唱,有定期举行的唱山歌会,称为歌圩。歌圩日期各地不同。以农历三月初三为最隆重。大山歌圩有万人以上参加。内容有请歌、求歌、激歌、对歌、客气歌、推歌、盘歌、点更歌、离别歌、情歌、送歌等。被誉为“歌仙”的刘三姐就是歌手的典型代表。歌圩期间,还举行男女间的抛绣球、“碰蛋”等娱乐活动。各地圩期不完全一样,但大体上春秋二季为最盛。春季多于春节后的一段时间,为正月初四或正月初七、二月十九、三月初三、三月十六等等;秋季则多于中秋节后的一段时间,为八月十五或九月初九、十月初十等。此外,还有不定期的歌圩,这是经常的普遍的。定期歌圩一般一年举行三两次,规模大者上万人参加,小者也有一二千人。不定期歌圩一般是小型的,三五十人,一二十人都可以进行。

三月三

对歌

对歌

壮族的宗教多为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各家都有神龛,敬奉祖先。

布洛陀

壮族的本民族宗教则以摩教(MOZ)(壮族巫教)主要的信仰,摩教(MOZ)带有浓重的佛、道二教,特别是道教相融合为其特点。此外,神灵崇拜民间崇拜的神灵多而杂,有自然神、社会神、守护神等等,崇拜仪式随诸神的功能而有所不同。布洛陀一是壮族先民口头文学中的神话人物,是创世神、始祖神和道德神,其功绩主要是开创天地、创造万物、安排秩序、制定伦理等。

此外,壮族民间经常见到得信仰还有如下几种:花婆神、土地公、社公、禾神、牛神。此外,还崇拜龙、雷、水、火等众多自然神灵,并各有崇拜祭祀礼仪。

壮族称祖先神灵为“公裔”,崇拜至诚,特别是对被认为英雄的祖先,尊崇尤甚。

每一个民族在其历史的长河中都会涌现出许多伟大和具有深远影响力的人物,壮族也不例外。在壮族历史上,杰出历史人物历来层出不穷,不断涌现,主要杰出代表如下:

译吁宋(秦代西瓯部族联盟酋长。秦瓯战争时期带领西瓯人抗击秦军的部族联盟领袖)

桀骏(秦代西瓯部族联盟军事首领、闻名中外的山地战开山鼻祖)

黄少卿(唐代西原农民起义领袖)

冼夫人(岭南地区俚人领袖,周恩来誉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巾帼英雄”)

卢六(太平天国第一位烈士、后被追封为嘏王)

黄鼎凤(清代农民起义领袖)

吴凌云(清代农民起义领袖、建“延陵国)

陆荣廷(旧桂系首领)

岑毓英(云贵总督、清代抗法英雄)

岑春煊(两广总督)

卢焘(黔军总司令兼贵州省长)

韦拔群(中国现代农民运动领袖)

覃应机(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原主席,世有现代壮王尊称)

李宁(体操王子)

韦唯(国际著名歌唱家)

壮族的传统节日,除了大家熟悉的“三月三”歌节,还有陀螺节、陇端节、铜鼓节、蚂拐节、花婆节、牛魂节、中元节等等。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