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越甲可吞吴 有志者事竟成百二秦关

时间:2023-06-19 06:30/span> 作者:tiger 分类: 新知 浏览:1782 评论:0

历史悠久的顾氏是华夏民族较为古老的姓氏之一,从得氏至今已有近3000年的历史。根据玉林市公安局统计,截至2016年底,顾姓在玉林辖区内户籍人口为15876人。

顾氏图腾

【释义】顾,甲骨文为“雇”。雇是农桑候鸟,是鸠的一种,习惯四周环顾的一种鸟。顾是由“雇”和“页”组成的会意字,在顾氏图腾里上部为鸟图像,下部为门的象形。

顾姓图腾

家风家训

一、祖训以勤俭为根本之,男耕女织,早起晏眠不惜辛苦,不事奢华,营运做家常,使衣足食足,不饥不寒,免致落于人后,即为顾氏能子孙,自不受辱于人矣。幸相勉之。

二、祖训以法戒为严师,不分族人、乡人,如有老成忠厚,知道理畏法度,做出好事可学的便当亲近取法,如有轻薄顽劣、不顾廉耻,甘犯刑宪,做出歹事可怕的便当疏远为戒,如此,在宗族为一族之善人,在乡党为一乡之善人,善恶皆我之师,不必法式尧舜,仪型周孔,吾之心师在是矣。幸相勉之。

三、祖训以守身为良法,必须勉力矜持,收心不放,如损己之友,切莫相交,无益之事,切莫相与,交无益之人则日被牵引而入于下流,做无益之事则日渐荒淫而终无下落,家必倾败,身随丧亡,其害有不可胜言者矣。幸相勉之。

顾姓渊源

历史悠久的顾氏是华夏民族较为古老的姓氏之一,从得氏至今已有近3000年的历史。顾姓最早的一支形成于夏末商初,出自顾(今河南范县);还有一支形成于西汉初期,出自会稽(今江苏省苏州市)。

顾姓来源有二:一是出自妃姓,以国为氏。据《元和姓纂》所载,夏朝有附庸小国,在今河南省范县东南。商汤起兵攻伐夏桀时,先灭顾国、韦国。其国人以原国名“顾”为氏。二是出自姒姓。越王姒勾践的后裔在越国被楚国灭国之后,迁居浙南,定都东瓯,称东瓯王。第七代东瓯王姒摇在西汉应功受封为东海王。摇之子受封为顾余侯,世居于会稽(在今浙江省绍兴市),后以顾为氏。这两支顾姓,一支起源于北方,另一支起源于南方,后人便称为“南顾”和“北顾”。至今顾姓人在谈论其渊源时,仍有“南顾”“北顾”之说。

据宋人郑樵《通志·氏族略》所云:“顾氏,妃姓,伯爵,夏、商之诸侯,今濮州范县东南二十八里有故顾城,是其地也,子孙以国为氏。又,顾氏谱云:越王勾践七代孙闽君摇,汉封东瓯,摇别封其子为顾余侯,汉初居会稽,亦为顾氏。”

顾氏得姓后,“北顾”发展不及“南顾”。南顾很快成了会稽一带的大姓,汉魏六朝时与陆、朱、张三姓合称为会稽四大姓。由于顾姓主要发源和成长于会稽,所以会稽也成了顾姓的著名郡望之一。后来,这支顾姓中的人西迁武陵(今湖南常德),并迅速发展,因此武陵也成了顾姓的又一郡望。三国至唐代,顾姓一直是江东四大姓之一;唐以后,由于种种原因,顾氏不断向南北各地播迁。至明代,不仅分布于今山东、安徽、湖北、湖南、福建、广东、广西、四川等地,而且在北方的陕西、山西、河北、内蒙等地也有顾姓人居住。

综观顾氏家族史,从古至今,其发展繁衍中心一直在江浙一带,因此,顾姓历史名人大多出自南方,尤其是江苏。例如:三国时吴国丞相顾雍,西晋时支持司马睿的江南士族领袖、顾雍之孙顾荣;东晋画家顾恺之;南朝时期的文字训诂学家顾野王;元朝画家顾安、文学家顾瑛;明朝武英殿大学士顾鼎臣、吏部文选司郎中顾宪成;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学者顾炎武;历史地理学家顾祖禹;清朝词人顾贞观、学者顾栋高、校勘学家顾广圻等,都是今江苏人。唐朝诗人顾况为今浙江人,五代南唐画家顾宏中为江南人;明末农民起义军将领顾君恩为湖北人。从鼎鼎大名的三国时期吴国宰相顾雍、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唐朝诗人顾况到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东林先生顾炎武,都是同一个老祖宗,其祖先就是“三千越甲可吞吴”的越王勾践。

主要宗支分布及迁徙路线

广西一世祖顾政文入籍广西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政文公的源头起自大禹后裔越王勾践第7世孙顾摇封其子于会稽(今浙江绍兴)附近顾地(邑)为侯,人们以封地——顾为氏,称顾余侯,从此顾余侯即为江南系顾氏得姓之祖,其后代尊顾摇为始祖。

政文公原籍江南元和,是荣太祖(顾荣)的后裔。其敕授承德郎岁贡士,官广东雷州督粮厅,由粤入桂。其子子真、子祥、子贵三兄弟,绳趋尺步营葬父母后游广西桂林府临桂县,爱其山水奇秀遂于罗城二都居住。由临桂又迁浔州府桂平县兄弟共处八年。然后子贵立业桂平,子真与子祥复迁鬱林州北流县大容山旁,后子祥迁冲龙里立业,子真迁波二里六麻潘村寨立业。子真之子闻达公善于择邻以处,卜居卞三里龙湾相坡翰垌,筑百堵(墙),乃肇基龙湾之祖。子真之孙闻达之子四世尚聪及其裔孙继续在龙湾发展,并陆续播迁至北流市六靖、石窝、平政、清湾、六麻、新丰和广东高州、容县黄安等地。

顾姓二世祖子真公墓。

子祥由浔州(桂平)迁北流,和子真先住大容山旁,后迁冲龙里(现今北流市民乐镇冲龙斗口附近),其裔孙因被大容山贼劫杀,人财俱失,闻通公幸不在家免于此难,迁居古齐,后因人丁不旺,五世万琪、万瑞迁居良村。十一世现琏公迁居新圩宵马,其弟现球公仍留居良村。留居良村十三世耀龙、耀芳兄弟分祠分居,耀龙居上良村,耀芳居下良村至今。

子贵定居浔州思隆乡厚禄二里过凤塘(现桂平市白沙镇石贵顾村),发展至现今桂平市白沙镇顾村大湾镇安担顾屋屯、贵港三里、石卡、贵港城区。

现经查证,顾氏在顾荣之前其前辈直系是:昭襄(余侯)—建—贵—翱—纶—龙—大成—邦—安—综—林—奉—通—融—向—雍—裕—荣。

顾姓迁徙路线

得姓始祖

顾摇

顾摇是顾氏的得姓始祖。顾摇为越王勾践后裔,秦末起兵平定闽越,汉初受封东海王,其子袭爵顾余候,遂以封爵为氏。

粤桂肇基祖

顾政文

顾政文为玉林顾氏乃至广西顾氏一世祖,也是广东、广西顾氏肇基祖。政文公字道平,号建康,敕授承德郎(正六品)岁贡士,原籍江南元和。禀质明敏,博通百家书史,言行才德兼优。明宣德丁末二年(公元1427年)任广东雷州府督粮厅务,常以军民系其怀,勤于政务,善待僚属,绩著循良,卓有政声。

语言习俗

玉林顾姓语言属粤语系桂东南地方方言,绝大部分人使用。

钦点即用知县令牌(顾英明)。

本姓人自评

历史悠久的顾氏是华夏民族较为古老的姓氏之一,从得氏至今已有近3000年历史。顾家虽然出身越族,但是在早期饱经动荡迁徙、亡家毁国之苦后,在以后的长期历史进程中逐渐选择尊文重学、经艺传家的发展方式。顾姓宗族文化中比较有特色,包括了注重教育、强调忠孝节义、提倡以巧见长、以学取胜、重视宗谱修订等,是一个文化极为昌盛的姓氏族群。这些特色的形成,是与顾氏世居江南、经艺传家的特点分不开的。

祖先的经验告诉我们顾氏后人:进,应忠义清廉以求显达;退,则顺应自然,或急流勇退,可得归隐。约束弟子不仅靠教育,还要靠家法族规;团结宗族应该重视宗谱,叙族谊,慎婚姻。清朝顾之英的《居家格言》是顾氏家训中的精品:“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从烈火中锻来;思立揭地掀天的事功,须向薄冰上履过。”“有好子孙方是福,无多田地不为贫。好与不好,只争教与不教。”

史河泱泱,顾姓流长。我辈顾氏族人,须身体力行,行己有耻,博学于文,以勤俭为根本,早起晏眠不惜辛苦,不以家贫甘于自弃,穷者不失为善士,达者必能为好官,各享无穷之福。(玉林市顾政文宗亲理事会会长 顾家龙)

北流市六靖镇石寨村顾氏瓞茂祠。

北流市六靖镇龙湾村文昌祠。

专家点评

刻苦图强,不忘初心。春秋末年,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刻苦图强,终成霸业。传至7世孙顾摇,封其子于会稽附近顾地为侯,人称“顾余侯”,以封地为氏。至明清交际,政治黑暗,党阀竞争。武英殿大学士顾宪成,创建东林党,要求改良政治,反对宦官专权,整顿朝纲,为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

尊文重学,实事求是。明末清初,大思想家、学者顾炎武,用唯物主义观点,提出“多学而识、行己有耻、行必有果”的实事求是治学方法,树朴学新风。尤其是响应顾宪成倡导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号召,关心国事,经世致用,开一代尊文重学的风气。

经艺传家,博学于文。顾氏族群,耕读传家,东晋产生了著名书画家顾恺之,著有《论画》名篇。他主张“迁想妙得、以形写神”,对中国书画发展影响很大。从汉晋到清末,顾姓书画家、文学家、思想家等就有十七八人。正谓长庚有“三绝”,华玉列“四家”。在北流顾氏中,历史上就产生了进士、举人十多人。

勤俭为本,善于创业。玉林顾姓族群,坚守忠义廉洁,精金美玉,需经烈火锻造。有好子孙方是福,无多田地不为贫。以勤俭为根本,家贫不甘于自弃。勇于创业,善于经营,涌现了一批实业精英。正如清进土顾光廷所吟诵的:万事莫如为善乐,百花争比读书香。(玉林市客家海外联谊会副秘书长 赵彦行)

一个从繁华之乡到蛮荒之地顽强创业的族群

历史悠久的顾氏是华夏民族较为古老的姓氏之一,其中最古老的一支甚至可以追溯到遥远的上古。在众多的东周文献中被认为是皇帝之子、“五帝”之一的颛顼,其后裔中的一支,在夏商时期建立了顾国,这可以看作是顾姓最早源头。顾姓起源有二,一支起源于北方,一支起源于南方,至今顾姓人在谈论其姓氏渊源时,仍有“南顾”“北顾”之说。令顾姓人倍感自豪的是,顾氏不但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更是人才辈出,灿若星河。特别是“南顾”,在长期历史进程中逐渐选择尊文重学、经艺传家的发展方式,成为一个文化昌盛的族群,历代杰出文化人才层出不穷,这在江南、乃至全国各个大姓中都是比较突出的。

远去的足音

顾政文被认为是广东、广西顾氏的肇基祖。政文公原籍江南元和,敕授承德郎(正六品)岁贡士,明宣德丁末二年(公元1427年)任广东雷州府督粮厅务。政文公禀质明敏,博通百家书史,言行才德兼优,常以军民系其怀,勤于政务,善待僚属,绩著循良,卓有政声。其后裔顾子真、顾闻达均是明朝举人,并在广西散枝发叶。

政文公自粤入桂以来,其裔孙各系支修谱都说“我们是顾荣的后裔”。顾荣何许人也?根据《中国姓氏谱<顾说>》考证:顾荣就是西汉东瓯王安朱的22世孙,其祖父是三国时期吴国著名的丞相顾雍。公正而论,孙吴政权能够以偏师弱旅占据江东与各方豪强相抗,与顾雍的辅佐及其所代表的包括顾姓在内的本地土著大姓的支持是分不开的。正因如此,顾氏一门自顾雍开始,子孙人才辈出累至高官,家族也兴旺发达,成为江南首屈一指的大姓。顾荣秉承顾氏宗族的传统,生性聪颖,弱冠之年就被征为吴国黄门侍郎、太子辅义都尉。顾荣有极高的政治才能,在当时西晋覆灭、永嘉南渡之际,顾荣以其忠心和才华保存了江南的完整,使司马王朝等南方政权又延续了300年之久,江东民众也免去了被蛮夷铁蹄蹂躏的厄运。政文公是顾荣的后裔,这是顾姓人引以为豪的。

顾氏自秦汉得姓以后,一直是一个重视文化教育的姓氏,因此所出人才丰富多彩。江南顾氏从古至今出了不少响当当的人物,主要集中在忠臣和杰出学者两类:三国时代东吴丞相顾雍;西晋时代支持司马睿的江南士族领袖、顾雍之孙顾荣;东晋时代诗赋家、书画家顾恺之;南朝时期的文字训诂学家顾野王;唐朝杰出诗人顾况;宋朝训诂学家顾临;元朝著名文学家顾瑛、著名画家顾安;明朝刑部尚书、文学家顾璘,吏部文选司郎中、东林党领袖顾宪成;明清之际伟大思想家、学者顾炎武和历史地理学家顾祖禹;清朝词人顾贞观、学者顾栋高、校勘学家顾广圻;民国时期著名外交家顾维钧,国民党名将顾祝同;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顾秀莲,史学界有顾颉刚等等,他们的共同祖先都是“三千越甲可吞吴”的越王勾践。

开发较早、富甲一方的三江之地是顾氏的发祥地,顾氏乃是江苏、浙江等地的名门望族。明清两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尾声,这一阶段中国人口剧增,原有政治经济体制开始衰败,因此,政治斗争十分激烈;另一方面,由于商品经济,尤其是江南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使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文化繁荣,出现了一些以前所没有的新思想、新现象,顾姓在这一地区人数较多、根基较牢,加上顾氏上进、忠义的家族传统,因此,得天时、地利之便涌现出大量的著名历史人物,他们走过的历程,留下了深刻的历史足音。

艰难的创业

顾氏族群是一个勤奋有为、富有创造力的族群。就拿声名卓著的刺绣艺术技法和制品——“顾绣”来说,其入针间不容发,擘丝纤如毫毛,加上配色精妙,与中国四大名绣——苏绣、粤绣、湘绣、蜀绣相比肩,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顾绣图案题材以山水、人物、花鸟为主,为明代顾氏的顾名世家族所创,世代相传,名扬天下,传统代表作有《洗马图》《洛纬鸣秋》《扁豆蜻蜓》《鹑鸟》等。

到了顾政文这一代,在当时还是“蛮荒之地”的广东、广西散枝发叶、繁衍生息,更是继承和发扬了顾氏勤奋创业、不惧困难的优秀传统。政文公的儿子顾子真是玉林顾氏的二世祖,他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考中举人,拣选知县,授文林郎(正七品)。子真公秉性纯良忠厚,孝敬父母,爱护弟弟,率弟弟绳趋尺步(按当时法度)营葬父母后,偕弟祥、贵游广西桂林府临桂县,爱其山水奇秀,遂于罗城二都居住;后又迁浔州府桂平县,兄弟共处八年,安置三弟立业桂平,然后偕弟祥再迁鬱林州北流县大容山旁居住,后又安置祥住冲龙里后,独自迁波二里六麻潘村寨立业,终成大业。子孙后代繁荣昌盛,玉林辖区内的顾姓人口到如今已发展至15000多人。

顾家龙祖籍六靖镇石寨村寨肚,是顾政文的第二十二代裔孙,他是顾氏家族中白手起家、依靠不屈不饶奋斗改变自己命运的代表之一。20世纪60年代初,顾家龙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靠父母劳动养活全家七口人。当时正值国家困难时期,全家节衣缩食供他念完高中,贫寒的家境,沉重的生活负担,已无力再供他读大学,他唯一的选择就是走向社会自谋出路。顾家龙先后干过屠宰生猪、电器维修等行业,这是他迈出自主创业的第一步。经营猪肉、修电器,赚了一点钱,积累了一点起步资金,他的志气更高,胆子更大,要离开家乡,去南宁开发房地产。涉足房地产行业,顾家龙也经历了几起几落,经历了人间的寒凉,尝尽了人生的苦辣,但他还是顽强地坚守下来,终于成为一名成功的企业家。目前顾家龙旗下产业由单一的房地产开发,发展到建材生产与经营、路桥建设、室内外装修、花木古玩、市场开发、旅业等多个领域,产值达50亿元。

成功后的顾家龙优雅、朴素、诚实、稳重,待人谦虚有礼,生活简朴节约。但他对于慈善事业却很舍得花钱,为家乡修路建桥、建设学校,孝敬老人,他总是一马当先。这些年来,顾家龙做慈善投入的钱物达6000多万元以上。

勤俭为本,善于创业,这就是玉林顾姓族群的坚守。像顾家龙一样勇于创业、善于经营、乐于奉献的,玉林顾姓还涌现了一批实业精英:顾惠波、顾卫平、顾和、顾德松、顾风茂、顾家奕、顾振潮、顾寿芳、顾政、顾光华、顾建辉等,他们家贫不甘于自弃,富而思进,成为族群学习的榜样。

不屈的灵魂

顾姓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注重教育、强调忠孝节义、提倡以巧见长、以学取胜、重视宗谱修订等宗族文化,是一个比较有特色、文化极为昌盛的姓氏族群。

江苏昆山人顾炎武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杰出学者,他用唯物主义观点,提出“多学而识、行己有耻、行必有果”的实事求是治学方法,树朴学新风。尤其是响应顾宪成倡导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号召,关心国事,经世致用,开一代尊文重学风气。“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激励炎黄子孙不畏强暴的名言就出自他的《日知录》。顾炎武在学术史上的地位可以简略概括为三点:一是开风气。他坚决排斥以前的虚华不实学风,专从客观方面研察有关国计民生、文明兴废的重要课题;二是对治学方法的创造实践,丰富完善了在广泛占有资料前提下客观分析的实证方法;三是建立了许多新的研究领域,如音韵学、历史地理学、地缘政治学,完善了金石、方志学等等。他的这些宝贵遗产,对后代乃至今天的学术研究,都具有开创的功劳。

顾氏族群有耕读传家的传统,在艺术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东晋产生了著名书画家顾恺之,著有《论画》名篇。他主张“迁想妙得、以形写神”,对中国书画发展影响很大。另外来自顾氏家族的顾闳钟、顾安、顾况等画家也很有名。

顾氏文化特色的形成,是与顾氏世居江南、经艺传家的特点分不开的。秦汉以来,顾氏为江南世族,历代以修习儒家经典起家,形成了重视文化和学术的传统。六朝又是一个政治动荡、战乱频繁时代,个人和家族的命运是难以捉摸和把握的。因此祖先的经验告诉顾氏后人,身处乱世最好的处世之道是:进,应忠义清廉以求显达;退,则顺应自然,或急流勇退,可得归隐。约束弟子不仅靠教育,还要靠家法族规;团结宗族应该重视宗谱,叙族谊,慎婚姻。顾氏特色文化的核心,就是顾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传统和历代精英身体力行所体现的品质,即爱国、爱民族、护国安民、强国富民、重文兴教、敬老孝亲的鲜明民族魂。

家族名人

顾子真

顾子真(1391—1450年)字诚实,号古梅。1411年(辛卯科)中举人,拣选知县,授文林郎(正七品)。子真秉性纯良忠厚,孝敬父母,爱护弟弟,率弟弟绳趋尺步(按当时法度)营葬父母后,偕弟祥、贵游广西桂林府临桂县,爱其山水奇秀,遂于罗城二都居住;后又迁浔州府桂平县,兄弟共处八年,安置三弟立业桂平,然后偕弟祥再迁鬱林州北流县大容山旁居住,后又安置祥住冲龙里后,独自迁波二里六麻潘村寨立业,享年六十岁。

顾英明

顾英明(1863—1944年)又名顾光廷,生于北流六靖龙湾村木根坪(后迁居石寨塘冲)。顾英明幼年勤学苦读,乡邻赞颂,于清光绪15年(1889年)考取秀才,清光绪27年(1901年)中举人。清光绪33年(1907年)会考中式(相当于文进士),被录取为陕西省即用知县。1911年5月任广西荔浦县县长。任期内平盗禁娼、禁烟、禁赌,政绩卓著。又办女校、修《荔浦县志》,时人赞赏。民国24年(1935年)顾英明已年逾古稀仍参与重修《北流县志》,负责校订工作。晚年教子训孙,颐养天年。

顾德启

顾德启(1891—1943年),号厚东,北流市六靖镇龙湾村人,自小聪明好学,成绩优秀,废科举后考上北京大学,授文科学士,任国史馆编纂处编纂官。后回省任广西教育会会长、郁林五属中学校长。曾随军征讨北洋军阀,1927年奉派黄埔军校学校任政治教官,当时政治部主任为周恩来。1929年回省任广西第二高级中学校长、广西省府秘书、民政厅第四科科长,曾任养利县县长兼民防团司令、陆川县县长。任职时关照武鸣同宗,回乡时到瓞茂祠力主用祠堂租谷奖励高小到大学读书子弟,其谷之多为县内罕见,使不少穷苦孩子读书成材。

顾玉辉

顾玉辉(1898—1977年),号德群,北流石窝镇大鹏村人,民国期间曾任果德县县长等职。德群自幼天赋聪颖,勤习诗书,少时从师族之举人顾光廷,深得名师指点,进步神速。后为北流县立中学首届毕业高才生,进而考取北京朝阳大学,苦心攻读法学系。毕业后先后为郁林五属中学教员、广西省教育厅政务处处员、南宁区禁烟局总务科科长、武鸣县教育局局长兼县立中学校长、果德县县长、广西省教育厅一等科员。抗日时期战乱纷呈,他毅然辞职回乡,后任北流液体燃料管理处主任及县参议员等职。顾玉辉为人正直,办事公正,治家有方,处世有道;侍奉双亲,毕恭毕敬;训诲儿孙,亦慈亦严;亲朋往来,礼仪周全;对待梓里,一视同仁;深为儿孙尊崇,戚友敬仰。

顾去吾

顾去吾(1922—1998年)原名顾惠祥,北流市六靖镇龙湾村人。他聪明好学,成绩优异,且胸有大志,青年时代投身抗日救国救亡运动,参加学生军,将原名顾惠祥改为顾去吾,意思是为了国家的兴亡和远大的理想忘记自己。1946年以华南联考总分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入浙江大学物理系。大学毕业后响应国家号召支援东北建设,从浙江来到吉林组建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一生致力于光学事业,是中国光学学会理事、中国光学学会信息处理专业委员会委员、测试学会委员会委员、中国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审委员,是我国光学界的知名学者。其译作《干涉仪原理》一书,至今尚为学界奉为经典之书。顾去吾不但学艺成就显著,而且一生品德高尚,提倡节俭,反对奢华,其出国讲学时节约之款全部上交国库,自己分文未取。

(撰稿/摄影:胡富光 陆小青)

责编:晏海珊

主编:宋建州

你还想知道的这些事

玉林新闻网 玉林日报社新媒体中心 出品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