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穷二白的意思 一穷二白现在的意思

时间:2023-04-26 11:01/span> 作者:tiger 分类: 新知 浏览:3178 评论:0

近来,网上出现了质疑“旧中国一穷二白”的声音,并上帖列举了20多种被冠以“中国第一”的旧中国时期取得的工业成就,例如“中国第一次出口万吨货船”“中国第一架飞机”“中国第一辆汽车”“中国第一台蒸汽机车”,以及各种机械设备等,以此证明旧中国并非一穷二白。

实话实说,这个帖子的内容是真实可信的,众多国之贤士在国家贫穷落后的情况下,发挥自己聪明才智做出的杰出贡献应该予以肯定。但“旧中国一穷二白”这句话没有毛病,确实是对旧中国实际状况最精辟的写照,并没有否认国之贤士的贡献。

查询词义,所谓的“一穷二白”意思就是基础差、底子薄,并非赤地千里,一无所有。穷,就是指工农业不发达;白,就是指文化科学水平不高。旧中国难道不是这个样子吗?这些国之贤士的创造,最终又有几项进入了批量生产阶段,在反侵略战争中发挥了作用呢?实话实说,几乎没有。在这里,我们列举几项:

中国为美国建造的万吨级运输船“官府”号

一、就第一艘国产万吨轮而言。一战期间中国确实为美国建造了四艘排水量为1.4万吨的运输船,但这是由于德国“无限制潜艇战”,协约国远洋货运损失惨重,急需补充运输船,协约国各国造船厂已处于满负荷状态才找到中国的。由于国内配套工业极其落后,这四艘船不仅设计图纸是美国的,造船所用的钢板等主要材料、工艺和设备都是从美国进口的,并且聘请了美国的工程师,江南造船所实际上就是总装厂,一切配件采购到位直接铆接安装。因此,该船的“国产”,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而已。这四艘船交付后,中国万吨运输船建造又陷入停顿,因为国家落后没有市场需求。第二次重提建造万吨级运输船,已是1958年苏联帮助设计的“跃进”号了。而真正采用国产材料,自己设计、批量建造的万吨轮,是1965年交付的“东风”号万吨级货轮。第一艘出口万吨轮,是1978年上海船厂建造的“绍兴”号万吨轮。

中国第一架双翼水上飞机“甲型一号”

二、就第一架国产飞机而言。据记载,1912年,广州燕塘广东飞行器公司曾试制飞机,但第一次升空后即坠机,试飞未成功。辛亥革命后,马尾船政改为福州船政局,于1919年8月造出了中国第一架双翼水上飞机“甲型一号”,此后又造出了双座教练机、海岸巡逻机、鱼雷轰炸机等各型飞机17架。抗战前后,中国还引进意大利、法国、苏联和美国等国家的成品组装,但产量很少,机型较落后,组装质量也不稳定。武汉会战后,真正在战场上发挥作用的,应该说还是苏美援华航空队。至于旧中国自行制造的、比较有代表性的飞机,应该是利用美国航空器材、发动机等,设计制造的“中运1号”木质双发中型运输机,这架飞机于1944年8月试飞成功。但由于二战结束,美国大批剩余物资涌进中国,这架飞机很快就无影无踪了,现在只能在北京航空博物馆看到复制品。

中国第一辆汽车——民生牌75型2.5吨载货汽车

三、就国产第一辆汽车而言。1928年,张学良曾聘请美国人研发生产汽车,后来在辽宁迫击炮厂造出第一辆“民生”牌75型装载量2.5吨的载货汽车,国产化率达到70%,但因“九一八”事变而夭折,造成的20多辆汽车被日本人夺走。据史料显示,“九一八”事变后,伪满实业部按照日本关东军的旨意,将“民生”牌汽车的技术图纸、零部件,连同生产线、厂房等,卖给了日本国内的织布机生产厂商丰田公司。丰田接手后,将已经制造的“民生”牌汽车改造成丰田31C型卡车,这就是丰田公司的第一辆汽车,也就是丰田汽车的来源。四年后,丰田汽车拥有了轿车3600辆、卡车480辆,合共4080辆的产能,继而还在长春、哈尔滨建立了分厂。

1932年,阎锡山成立山西汽车修理厂,仿美国飞德乐牌汽车,设计、试制成功一辆装载量1.5吨汽油载货汽车,命名为“山西”牌,但没有批量生产。1936年12月,在南京成立了官商合办的股份制中国汽车制造公司,与德国奔驰汽车公司签订了技术转让合同,由奔驰公司提供7000辆载重2.5吨的柴油机汽车散件,在中国组装整车,并商定5年后汽车零部件自制率达100%等。但这些努力,因战乱等原因都没能继续发展下去。真正投入批量生产的国产汽车,还是1956年7月13日正式投产的“解放牌”。

“龙”号机车

四、就第一辆铁路机车而言。目前有多种说法,其中流传较广的是,中国第一辆铁路机车是1881年开平煤矿工程处利用蒸汽锅炉,参照英国乔治-斯蒂文森制造的“火箭”号仿制造成的,当时被称为“中国火箭”号,后来改成“龙”号机车。但是,这台机车也是孤品,此后再未发展。直到新中国成立时,中国铁路上的机车还是“万国造”。

“平远”号铁甲舰

五、就国产军用舰艇而言。清末和民国时期也建造了一些国产军用舰艇,其中比较有名的有:福州船政局1886年建造的“平远”号铁甲舰,排水量2150吨,2400马力;福州船政局1906年造的,排水量3074吨,3000马力;江南造船所1930年建造的轻巡洋舰“逸仙”号,1550吨,4000马力等。但这些舰艇与上述其他产品一样,重要部件如材料、舰炮、鱼雷、装甲、轮机等几乎都来自国外,以“平远”号铁甲舰为例,主要舰材几乎都来自法国,而舰炮则是来自德国的克虏伯炮。

至于帖子中列到的其他产品,如第一台船用蒸汽机、第一台万能铣床、第一台卷扬机、第一台汽锤、第一台刨床、第一台铣齿机……在此限于篇幅,不再一一说了。这些旧中国取得的工业成果,绝大部分是制造者四面八方购置材料或成品部件,参照国外成品,手工打造加工制造出来的,设计谈不上规范,零件不能标准化,部件不能通用化,产品更谈不上系列化。通常是这个工厂画的图纸,另一个工厂就看不懂;这个工厂制造的机器出现故障,到别的工厂就修不好;甚至同一工厂生产的同一种机器,零部件无法互换,多数产品最终的结局只能是昙花一现、自生自灭。

中国工业落后,没有完善的工业基础,尤其是没有自己的重工业。但话又说过来,中国从洋务运动至新中国建立,为什么没有建立自己的工业体系呢?原因有很多,我们简单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

一、统治阶层忽视。清朝末期对发展重工业比较重视,李鸿章、张之洞等洋务派官员创办了一些重工业项目,比较有规模的有江南制造局、汉阳兵工厂和汉阳铁厂等。江南制造总局在甲午战争前就制造出了120mm速射舰炮,只是在战争中来得及应用。汉阳兵工厂引进生产德国“委员会式步枪”,也就是“汉阳造”,直到抗美援朝我军仍在使用。这些企业有的至今仍在,并且发展得很好。

汉阳兵工厂

汉阳铁厂

如果说清朝末年,国家尚能力所能及的完善工业体系,国民时期则有很大变化,首先是政局不稳,北洋政府是“一方唱罢我登场”,政府更换就像走马灯,无人关注国家工业建设。此外,一战结束后,西方国家向中国大量倾销重工业产品,这些产品不仅质量好,而且价格远低于国产货,且当时中国重工业又没有关税保护,在竞争中势必处于劣势。紧接着又是经济大萧条,当时苏联曾抓住这一机会,以很低的代价从西方国家引进了大批工业成套设备,通过两个五年计划就使工业水平在旧俄的基础上实现了升级,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老二”。苏联之所以能抓住机会寻求发展,前提条件是国内局势稳定,领导层发展工业决心坚定,斯大林曾说过“落后就要挨打”。而当时中国内乱不断,显然无法做到。

工业对一个国家发展至关重要,民国政府也不能说没有这方面的打算。1932年实业部长陈公博就提出投资16亿以建设冶矿、机械、汽车的四年计划。1935年,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也拟定了三年重工业发展计划,并开始筹划实施。但由于抗战爆发,很多项目都中途夭折,建成的项目发挥作用也有限。即便是1927年至1936年的“黄金十年”。也由于缺乏科学的规划引导和强有力的执行,最后发展较快的只有租借地和军阀控制东南沿海地区,主要产业是投资少、见效快的轻工业,其中发展最快最好的是面粉业、纺织业、火柴业,也就是说“黄金十年”中,面粉、布匹、火柴实现了国产化。而对国家工业化至关重要的钢铁、机械、仪表等行业则停滞不前,某种程度上说,最好的抗战准备时机也就这样错过了。

日军缴获的中国军队德国制造反坦克炮

以重工业必需的钢铁为例,1927年全国钢产量是3万吨,到1935年才达到5万吨,而且用于制造枪炮等军事装备的特种钢材几乎为零。汉阳钢铁厂在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年产量就稳定在5万吨,但1925年停产后,国民政府统治十余年间始终没有恢复生产。由于缺乏合格的钢材等原材料和加工技术,抗战八年全国兵工厂才生产了98门大炮,其中94门是从国外购买零件组装的。面对武装到牙齿、拥有完善工业基础做支撑的日本侵略者,我们是处于全面劣势的。

二、买办阶层作梗。建立重工业是一个系统并且比较复杂的工程,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特别是重工业,不但需要大量的一次性投入,还需要以大项目为主骨干,以具体的生产目标引导为数众多的众多配套企业发展,逐步构成完整的产业链才能发挥作用,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短期时间内无法获得收益。所以,买办阶层大力鼓吹和推行向国外采购成品。

买办们的理由也很现实,那就是当时发达国家钢铁等各种重工业产能过剩,再加上接踵而来的经济大萧条,国内买家从国际市场轻易买到重工业产品,质量高、价格更便宜,比自己生产更划算。

民国时,虽说蒋介石、张作霖、阎锡山等都建立了规模相当的工业,但这些工业并没有形成体系,仅仅是为了应对当时的军阀混战,只要买来国外图纸或样品,简单的七拼八揍造出枪炮,壮大实力,躲过当时国际联盟对中国军阀混战的“制裁”,也就基本实现了生产目标。这些企业不仅机械设备大部分是进口的,原材料、技术等也是进口的。表面上虽说会造枪造炮,但重要的零部件尤其是枪钢炮钢及炮管、复进装置等都需从国外进口成品,自己再组装。这样的军工产业,没有外来威胁时尚可。抗战爆发后,中国沿海地区很快被日军占领并封锁,外援断绝后,这些工业立马被打回原形,只能生产迫击炮以下的枪炮。

战乱频乃,无暇发展重工业

三、战乱灾害频乃发展工业需要稳定的国内秩序,但民国时期的中国,一直处于内忧外患的环境中,外部有列强侵略干涉,内部军阀之间相互征伐,地方割据,战乱不断,你死我活。为了在混战中占据上风,各派军阀大肆盘剥百姓,稍微有点闲钱都用在了军事上。没钱是当时政府的第一个大问题。况且军阀朝不保夕,也没有心思发展重工业。

遭遇水灾的人民流离失所

没有钱完善基础设施,而基础设施的缺乏也导致中国灾难多发:1927年国民政府建立后,长江中下游、甘肃山东等省水灾;1928年全国13省旱灾,8省水灾;1929年全国8省旱灾,3省水灾……单1928年水灾,就造成了7000万灾民;1931年安徽等省大水,造成了1亿灾民,而中国当时的总人口不过4亿多。(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