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作者 四大名著作者

时间:2023-06-21 21:02/span> 作者:tiger 分类: 新知 浏览:8704 评论:0

《三国志》

《二十四史》第四本,是《三国志》。

《三国志》的作者,是陈寿。

陈寿的故乡,是在巴西郡安汉县,也就是今天的四川省南充市。

陈寿同志打小就爱学习,还拜了当时名满天下的文化大儒谯周为师。

谯周,这是当时蜀汉天花板级别的文人,就连当时的蜀汉丞相诸葛亮跟他都是好哥们,可以见得,这位老师是真的很有两下子。

有名师辅导,再加上我们的陈寿同志本来就聪明,学习成绩那是相当不错。

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

那时节汉室覆亡,魏蜀吴三分天下,作为有志青年,陈寿当然要挑一家公司过去上班。

一为生活,二为理想,三为了自己没白学这么多年。

虽然说市面上有三家公司,但陈寿基本上没得挑。

(谯周 形象)

一来,他是土生土长的巴蜀人,到外地工作风险高,压力大,陈寿本来就不愿意,二来他的授业老恩师谯周和诸葛亮是拜把子的好兄弟,恩师和蜀汉的关系如此密切,他陈寿不投蜀汉有限公司,那不纯纯就是叛出师门了么?

由是,陈寿没有犹豫,敲响了蜀汉政权的大门。

陈寿到蜀汉王朝上班的时候,刘豫州已经戏份杀青,诸葛亮也领了盒饭,我们比较熟知的那一票三国人物,基本上该凉的都凉的差不多了。

这个时候的蜀国,皇帝是刘禅,也就是刘豫州那个肥头大耳的儿子,而蜀国的核心人物,一共有两位,一曰黄黄皓,二曰姜维。

天水姜伯约我们都很熟悉了,大牛诸葛亮的亲传弟子,统兵在外,替蜀汉保家卫国顺带开疆拓土。

黄皓同志,在后三国时代的历史上有点冷门,一般人很少有人知道。

不过,这也怪不得读者朋友们,因为黄皓是个宦官,久居深宫,主要工作就是服侍皇帝,他基本不出门,所以知名度那肯定是要低一些的。

(刘禅 形象)

刘禅这位君王,心地不坏,但智商太低。

当年赵云血战长坂坡,在万军丛中七进七出的时候,刘禅还领先了赵云半个身位,然而,刘禅体会不到这些蜀汉前期的创业伙伴们的一腔热血。

桃园结义的同生共死,虎牢关前的一战成名,徐州荆州的颠沛流离,赤壁之战的熊熊烈火,定鼎荆益的豪情壮志,白帝城中的绝命托孤...

这一幅幅,一幕幕的悲壮长歌,年轻的刘禅,压根就体会不到。

兴汉灭魏?那是什么东西?刘禅不理解,刘禅也不关心。

更多时候,他只是坐在华丽的龙椅之上,看着文武百官匍匐在地,听着臣民们山呼万岁,然后日复一日地度过这穷极无聊的每一天。

人和人,终究是不一样的。

诸葛亮六出祁山,为蜀汉忙活了一辈子,刘禅一点不觉得感动,反而还时常因为李严的挑拨离间而怀疑诸葛亮。

后来姜维秉承诸葛亮的遗志继续北伐,刘禅同样不领情,反而因为宦官黄皓的谗言而屡屡疏远姜维。

这个黄皓,擅权媚上,打压同僚,排除异己,那是一肚子的坏水。

(黄皓 形象)

《晋书》:宦人黄皓专弄威权,大臣皆曲意附之,寿独不为之屈,由是屡被谴黜。

黄皓是刘禅的香饽饽,是蜀汉朝廷一等一的权臣,势力那是相当庞大。

大臣们一看黄皓得势,不敢忤逆,纷纷依附,甘为黄皓鹰犬,只有陈寿,对黄皓那是弃如敝履,一点也不待见他。

陈寿不喜欢黄皓,他所接受的教育使得他无法做出这种背离人格的事情来。

领导发言你打断,领导夹菜你转桌,领导讲笑话你不乐,你陈寿必然在朝堂上混得就不会很好。

朝堂上混得不好也就算了,蜀汉的这帮同僚们,还十分喜欢落井下石。

在他们看来,陈寿不肯同流合污不是正直无畏,反而是沽名钓誉的表现,他们厌恶陈寿,憎恨陈寿,并且时不时就想要给陈寿穿小鞋。

《晋书》:遭父丧,有疾,使婢丸药,客往见之,乡党以为贬议。

恰逢陈寿父丧,亲人离世,陈寿遭此大难,大病一场,守丧期间急火攻心,可就不能下床了。

(陈寿 形象)

陈寿得病,身子虚弱,他家里又没有什么亲眷,所以只好由府上的侍女伺候他饮食起居,同时一天三顿给他喂药。

结果,这一幕,恰好被他这帮存心不良的同僚们给看到了。

这些人一看,立刻议论纷纷,表示陈寿你心可太大了,尊父都死了,你还跟你们家婢女调情,你还让婢女给你喂药,你还有没有道德,你还有没有良心?

唯沉默是最高的蔑视,陈寿没有搭理他们,因为陈寿在这一刻才发现,虽然自己和他们同朝为官,但自己和他们从来都不在一个世界。

我病得都爬不起来了,我不让婢女给我喂药,难道让你来给我喂?你们可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不过,对陈寿来说,跟这帮人争论有无,也已经没什么意义了,因为在不久之后的景耀六年,公元263年,蜀汉就灭亡了。

蜀汉灭亡,陈寿转头魏国,然而在魏国,他的仕途同样不是很顺利。

陈寿不是一个纯粹的文化人,但他也不是一个纯粹的政治家,当时的魏国和吴国内斗频繁,今天上台明天下台的事情屡见不鲜。

(时局纷乱)

你想踏踏实实地工作,搞不好会被卷入党争,你努力奋斗求上进,同僚会眼红你,时不时给你下绊子。

你如履薄冰,洁身自好一般的在政坛中行走,又有人诽谤你是装出来的白莲花,你不想得罪别人,但架不住别人会得罪你。

人生在世,有时候是很艰难的。

你陈寿读了半辈子圣贤书,但圣贤书不能当饭吃,你只要活一天,你就要吃喝拉撒一天。

读书人志存高远,心怀梦想,你不愿意务农,不愿意种地,也不愿意下苦力,那你要怎么活着?

来来回回折腾了好久,你终于入仕为官,但当官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同僚们有好有坏,有清官有奸臣,你不愿意做奸臣,那你就要立志做一个有德行,有操守的清官。

可是,清官要怎么对付奸臣呢?

奸臣坏,清官要比他们还坏,奸臣奸,清官要比他们还奸。

然而,陈寿无法做到这一切,如他这种性情的人,根本就不适合在这里生活。

一开始他在蜀国上班,蜀国灭亡,他又去魏国上班,晋代魏,他又成了晋国的臣子。

公司换来换去,官阶也越换越低,到最后更是接连遭到贬谪,只好告老还乡。

意气风发的投身时代洪流,然后两鬓斑白的离开历史舞台,想必陈寿的内心,一定是很煎熬的。

(著书)

可是数十年大梦一场,人生在世,总得留下点什么吧?

于是,陈寿在家中潜心创作,写出了《三国志》。

作为《二十四史》之一,《三国志》是其中最为特殊的一部。

书里没有记载王侯的“表”,也没有记载将相的“系”,更没有一些作为历史补充的“志”。

这段从东汉末年到西晋一统的悠长历史,在陈寿的笔下,没有《史记》的厚重,也没有《汉书》的严肃,但却有一种独属于魏晋文人的情感。

在书里,我们能看到南阳躬耕的少年,看到徐州被围攻时,有一位将领孤军不过几千,也敢冒死援救陶谦,从此后便订下了辅佐于他的心愿。

我们能看到江南水乡的温润,看到佳人抚琴,弹错了曲子,只为了和识曲的周郎相遇。

我们还能看到,壮志未酬,野望天下的曹操老之将至,能看到夷陵的大火,映出一位绝代英才那消瘦的脸庞。

是的,这不仅仅是历史,还是陈寿对自己余生的回望。

陈寿书成的时候,西晋有位文学家叫做夏侯湛,也在写一本叫做《魏书》的史书。

同行出了新作,夏侯湛立刻跑到陈寿家里去阅读,结果不读不知道,一读吓一跳,夏侯湛读完《三国志》,一声不响,返回家中,立刻把自己写的《魏书》销毁了。

(夏侯湛 形象)

因为夏侯湛发现,陈寿写得实在是太好了,自己怎么写,估计也白搭了,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与其自己写出来让陈寿比下去,被贻笑大方,还不如烧了的好。

《三国志》书成,陈寿的名气可就一时轰动了,西晋朝廷里知道民间有这号能人,立刻授予陈寿太子中庶子的职务,也就是太子府上的幕僚,但陈寿并没有去上班。

陈哥很烦,陈哥有点累。

时至今日,陈寿已经不是过去的陈寿,多年的境遇和变法,使得它明白,人生在世,不止做官二字,也不止成王败寇,在悠长的岁月中,一定还有比这些,更为重要的东西。

他暂时找不到,但他知道,历史是漫长的,总有人能找到。

就如他在《三国志》中写的那样:

福来又由,祸来有渐。虽死之日,犹生之年。

安身为乐,无忧为福。缘木求鱼,煎水作冰。

是啊,人生总是福祸相依,难以预料,所以功名利禄,又有什么大不了的呢?

不想要的烦恼越来越多,想要的快乐却越来越少。

倒不如一生无所求,因为平凡和快乐,也许才是最宝贵的东西。

当我死时,我的生命才刚刚开始,当我生时,我已经丝毫不畏惧死亡。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