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教胡马度阴山 人生自古谁无死的下一句

时间:2023-06-23 10:07/span> 作者:tiger 分类: 新知 浏览:7420 评论:0

王昌龄的《出塞》有&34;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34;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的大作,借汉朝来比喻唐朝,而这样的现象在唐诗中很常见。比如,白居易的《长恨歌》开篇就有:&34;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34;

大汉王朝是封建王朝中实力很强的朝代,对后世影响颇深,所以汉代的帝王将相、后宫妃嫔、文学大牛、艺术等,都作为征引的对象出现在唐代诗人的诗歌中。这是唐代的诗人用&34;以汉喻唐&34;的方式曲线议国,来表达自己对国家的认同感,或用委婉的方法来批判统治阶级,既是以大唐比之大汉的文化自信,也是延续自大汉的民族自豪。

&34;以汉喻唐 &34;现象出现的原因

&34;以汉喻唐&34;是唐代诗人使用典故的一种习惯,究其原因,首先是一种民族自豪感的体现。汉代我国历史上国力异常强盛的朝代,在疆域上实现了大一统,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个&34;治世&34;——文景之治,同时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多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如此大的盛世王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抹亮色。因为汉朝的强盛青史留名,所以唐人才喜欢拿自己生活的唐朝来和大汉做比较,而这种现象在边塞诗中出现的较多。

唐代统治者的崇汉心理,引发民族自豪感

首先,这和唐代统治者对于强汉的向往以及对汉民族的认同有关。上文已经提到,汉朝是我国封建历史上的一抹亮色,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这让大汉名留青史。所以,在李渊起兵之时,就有人拿汉高祖刘邦与之相较,而李渊也乐得接受。所以,唐代的统治者在建国之初就有了比拟强汉的意识。连《全唐诗》中唐代帝王祭祀宗庙时的祭词都有对汉朝的歌颂,比如《仪坤庙乐章 · 昭升》中有:&34;尧坛凤下,汉室龙兴 &34;,《汉宗庙乐舞辞 ·灵长舞》中有:&34;天降祥,汉祚昌&34;,都是对汉朝国事的歌颂。而祭祀宗庙之词写成这样,是对统治者的最高传达。

此外,唐朝等善于纳谏的君主,善于反思历史、喜欢汉代文学,也为唐诗中出现&34;以汉喻唐&34;的现象提供了助力。因为,中国古代是君主专制的社会,君主的个人意识对国家产生的影响可以说是非常巨大的,还体现在了文学艺术方面。唐代官方对汉朝的推崇,对唐代文人创作的概念有很大的影响,使得他们也秉持着对汉代的激赏、承继于大汉的民族骄傲感进行文学创作。比如,王维的《使至塞上》:&34;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34;所用的虽然是汉代大将窦宪大败匈奴的事迹,但是其目的却是借此来夸奖崔希逸大败吐蕃的战功。

唐代士人阶层对汉代文学的激赏,与唐代统治阶层的崇汉心理相一致

再者,&34;以汉喻唐&34;出现的原因,也和唐代士人阶层对汉代文学的激赏与唐代统治阶层的崇汉心理相一致有关。唐代国力强盛,所以唐代的文人也有傲骨,虽有对汉朝的崇拜,但是也致力于证明唐代和汉代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比如,王勃有&34;唐承汉统说&34;:&34;自黄帝至汉,并是五运真主,五行己遍,土运复归,唐德承之,宣矣。&34;意思是说唐代的国运承继于大汉。

而且,唐代诗人也丝毫不吝啬表达读汉代文人、文学的喜爱,还常以汉人自喻。比如,唐代著名诗人元稹和白居易所倡导的&34;新乐府运动&34;,其中的&34;新&34;就是相较于汉代乐府而言的;而韩愈、柳宗元倡导的&34;古文运动&34;,其中的&34;古文&34;指的就是汉代的文章。而且很多耳熟能详的大汉人物,都出现在了唐诗中。比如,&34;但使龙城飞将在&34;中的&34;飞将军李广&34;。

唐代诗歌文学的发展自魏晋南北朝以来,诗歌文学开始了自觉的觉醒

同时,唐代时候诗歌文学的发展,自魏晋南北朝以来,诗歌文学开始了自觉的觉醒。诗歌艺术的发展,自曹丕提出&34;文以气为主&34;的创作观点后,指出文学作品表现出来的观点和精神,受作者本人品质、气性的影响,中国的诗歌就开始了文学的自觉,开始变为逐渐塑造自身的审美,而唐代的文学发展也受此影响。大唐的诗人们开始将自己的所思所想,都借由诗歌这一载体,而表现出来,所以当时的&34;崇汉心理&34;,也在唐代诗人的诗歌中表现了出来,于是&34;以汉喻唐&34;的用典形式大量出现在唐诗中。

于是,唐朝的诗人借前人来抒发壮志豪情和郁郁不平,也因此让诗歌有了思想深度以及写作手法上的关照之美。首先,因为诗歌是凝练含蓄的艺术,含蓄的用词可以让诗歌的内涵有很大的提升,而&34;以汉喻唐&34;这样用典的手法就可以达到这样的目的,不仅让诗歌有了思想深度,也用历史人物和事迹增加了诗歌的艺术性。其次,&34;以汉喻唐&34;的手法还增加了诗歌的讽喻功能,比如李白的《悲歌行》中有:&34;汉帝不忆李将军,楚王放却屈大夫&34;,就是假借李广难封的事情来自比。

边塞诗中经常出现&34;以汉喻唐&34;现象

最后,&34;以汉喻唐&34;现象在边塞题材中出现得最多,是因为唐代和汉代的边塞都有亟待解决的游牧民族问题。汉代最有名的战争甚至是大将,多是因出击匈奴而得名,比如著名的卫青、霍去病等等,也可见汉朝的边境盘踞在大汉边境的匈奴是一个极大的问题。而这样的问题唐朝也不例外,唐代周边有契丹、吐蕃等游牧民族,大唐与他们之间的战与和也是唐朝边塞诗诞生的原因。

只是,即便唐朝是个开明的朝代,直接讽谏君主也是不行的,于是&34;以汉喻唐&34;这样的手法解决了诗人们评议时事的热情。汉朝的军事强盛,但是也战争频发,多战的年代受苦的还是百姓,汉武帝时期就出现了&34;因战致贫&34;的现象。而唐代统治者也有类似的举动,比如唐朝和高句丽之间长达数十年的争斗。比如陈陶的《陇西行四首》:&34;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34;不仅写了战士的英勇,也写了战争的残酷,使得无数&34;春闺梦里人&34;命丧沙场。

唐诗中的汉代意象

1,唐诗中的汉代美人

汉代对唐诗的影响,不仅体现在边塞诗中&34;皇帝&34;、&34;将领&34;、&34;边事&34;等意象,汉代的美人在常常出现在唐诗中。比如,李白的&34;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34;,就是假借赵飞燕的美貌,来比喻杨玉环的倾国倾城;而王昌龄的&34;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34;,就是以班婕妤的凄惨,来比喻唐代宫室女子的不幸;以及白居易的《长恨歌》开篇就是&34;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34;,以汉皇喻唐皇,以汉皇的薄情喻唐皇的薄情。

2,唐诗中的汉代文化

汉代对唐诗的影响,还表现在壮丽的文化对唐诗精神的重大影响。汉代最有名的文学体裁就是汉赋,而汉赋壮丽奇伟,有着兼容并包的特点,也是大汉王朝煊赫国力的证明,满含着昂扬之态,而这种文学体裁,也随着唐代对汉代的尊崇而影响了唐代的文学作品的精神,唐诗就是最好的证明。比如,唐诗中的代表:&34;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34;一首诗有包含前后古今,实在是广博!

同时,乐府诗的抒写现实,也在唐代诗歌中得到很好的继承。比如,现实主义诗歌的大牛杜甫,写过&3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34;满怀对国家的忧惧之情。他还写过:&34;相如逸才亲涤器 ,子云识字终投阁&34;,有假借司马相如而安慰事业受挫的自己之意。

总结

因为大汉王朝在封建王朝中,是难得的大一统王国。不仅有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具体文字记载的&34;文景之治&34;;有苏武牧羊的气节,有张骞出使西域的勇武,还有&34;虽远必诛&34;的强健大军。明君、名臣、名将,甚至一部史书都被誉为&34;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34;。大汉是强大的,而这样的大汉,不仅让今人感叹,也让大唐的统治者、百姓都崇拜。

所以,这种对于大汉的崇拜,延伸到了文学艺术中来,出现了&34;以汉喻唐&34;的现象。汉代的帝王将相、后宫妃嫔、文学大牛、艺术精华等,都作为征引的对象出现在唐代诗人的诗歌中。诗人们用强汉来自比,表达对国家的自豪和文化的自信,同时也用强汉来讽刺不平之事,来讽议昏庸的君主,是唐代的诗人曲线议国的方式,也是唐诗中为何频繁提到汉朝的原因。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