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郎织女电影 牛郎织女 1963年 电影

时间:2023-04-27 18:10/span> 作者:tiger 分类: 新知 浏览:1496 评论:0

在今年的戛纳电影节上,有一部非常特别的电影。

优雅苍凉的黑白影像,打破传统影片PPT式运镜,构图、声音的饱满与故事的极简反差都注定让这部电影名垂青史

《冷战》

Metacritic打了90分,豆瓣评分7·8,成绩都还是不错的。

《冷战》入围了第71届戛纳电影节的主竞赛单元,保罗·帕夫利克夫斯基凭借该片拿下了最佳导演

不出意外,《冷战》在今年的奥斯卡上也会有大奖斩获。

一部88分钟的影片打败了李沧东和贾樟柯,凭什么?

先来看看画风。

虽然是黑白色,但是层次分明、构图精致,笼罩着浓厚的复古感,完全就是艺术品。

很多富有诗意和隐喻的画面让我联想到了苏联电影大师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这是一个和政治有关的故事,更是一场和爱情有关的故事。

很多媒体把它称为情欲版《芳华》。

男主维克多是一名优秀的音乐人。

他和搭档艾莲娜为了给艺术团招新,去乡间挑选能歌善舞的农民。

虽然两个人都是专业艺术家,但还是彻底沉醉在了唯美、朴实、清澈的民间歌曲面前。

他们决定组建有特色的民间艺术乐队

过了初选的选手被他们带到一座大房子面前,他们将在这里进行一轮又一轮的淘汰赛,有点选秀的意思哈。

初赛时,一个名叫祖拉的姑娘吸引了维克多的注意。

祖拉的嗓音和长相都不是最出色的,但维克多确信她的身上有一种别人没有的气质。

祖拉坐在角落里,一副毫不在意的样子,但她非常明确自己要讨好的人想要什么。

维克多对祖拉一见倾心。

后来,维克多又从别人那里听到了关于她的传闻,观察了她的日常举止,维克多彻底上了祖拉。

祖拉在维克多的指导下,唱遍了钢琴上的每一个音符。

少女的笑容和身影在音乐与舞蹈间尽情徜徉。

演出获得了大家的认可,民间艺术一下登上了国家的最高舞台。

当艺术被强行与政治联合。

艺术团的演出内容也不得不做出调整,他们必须要演绎土地改革、世界和平以及对和平的威胁。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他们急需政治的赞歌。

维克多在这样的压力之下,选择出走

他的出走并不意外,他的眼光从不世俗,从他挑选祖拉时开始。

即使祖拉有杀父的案底和浪荡的名声,维克多依然愿意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她,训化她。

两个人吵架后,祖拉一边骂人一边头也不回的跳河了。

维克多回头时,她已经躺在了河水中,安静的唱起了歌。

这样特别的女人,怎么能不让他着迷呢?

他希望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艺术王国,自由对于他来讲是最重要的事情。

反倒是看似叛逆、充满抗争精神的祖拉留了下来。

为了生存她从来都愿意做出牺牲,因为她尝过苦头。

她和艺术团一起对斯大林高唱赞歌。

这样的故事,真的很容易让国内观众想起冯小刚导演的《芳华》

《芳华》中的男主刘峰本是一个雷锋式的人物,结果因为听了一首邓丽君的“黄色歌曲”心慌意乱,对喜欢的女孩表了白,结果却成了人人唾弃的流氓,大好前途被毁。

女主何小萍本是文工团舞蹈底子最好的演员之一,因为父亲在文革中被打倒,成了整个文工团的最底层。

两个人的命运和爱情,在时代面前沉浮不定,令人慨叹万千。

但在杉姐看来,《冷战》又和《芳华》有着本质的区别。

《芳华》赞美的是青春、是少男少女无限美好的肉体在大时代环境下遭受重创的惨烈

《冷战》重点描摹的是冲突,个人与时代的冲突,爱情与政治信仰的冲突、艺术与政治的冲突,更多的是无奈。

维克多离开艺术团之后,开始了流亡生活。

他在异国的酒吧、在影院到处流浪,每次祖拉都能找到他。

两个人就像牛郎织女一样,一年甚至几年才见一次面,但他们的爱情之火从未熄灭。

从镜头来看,男女主角每次相见,他们都会接吻,你能从两个人的情绪感觉到那种炙热和温度。

他们的身份随着时间慢慢发生着逆转。

维克多从上流艺术家沦为穷困潦倒的酒吧钢琴师,最后因为去观看祖拉的演出,非法出入境成为了一名囚犯。

而留在艺术团的祖拉越来越有名气,成为了电影明星

阻挡他们的从来不是第三者、时间、距离甚至婚姻。

祖拉用与意大利商人结婚的方式,合法的走出波兰,到法国与维克多见面,而祖拉的这位丈夫在电影中从未出现过。

那么阻挡他们的是什么呢?

答案很明确,是政治、是信仰、是时代。

两个人一起在波兰艺术团时,祖拉就和维克多起过冲突,祖拉无意间说出了对维克多小资产阶级的不满。

如果说维克多的出走让他没有过上好日子。

那么不出走的祖拉是不是就能有幸福生活呢?

答案是否定的。

祖拉虽然越来越有名气, 但是她的名气建立在对上层的谄媚基础之上。

她从来不是一个贞洁的女人,虽然她从来都深爱着维克多,但她并不拒绝别的男人。

祖拉的唱法一变再变,从清纯的民歌到政治赞歌,再到迎合上层阶级审美趣味的爵士乐。

最后一次登台,祖拉带着一头黑色的假发,穿着性感亮片的裙子,腰肢扭动,性感无限。

她再也不是那个唱民歌的姑娘了。

没有人能在这场冷战的对峙中逃离,不管你站在哪一方。

《冷战》是波兰导演帕维乌·帕夫利科夫斯基继《修女艾达》之后的又一力作。

导演说他无法去想象那个年代的色彩,所以黑白才能反映「真实生活」。

1.33:1的画幅,人物被放在画面的中下位置,人物在大时代的裹挟之下变得微乎其微,压抑而不自知。

两位主角的名字取自导演的父母,导演帕夫利科夫斯基通过这部电影,致敬了他父母在那个灰暗时期的伟大爱情。

父亲是一名军医,母亲离家成为一名芭蕾舞女演员,十四岁时,母亲带着他离开波兰去往伦敦。

本以为这是一个“异国情调的假期”,却成了彻底的告别,此生的流亡。

在导演的记忆中,他的父母共同生活了40年,他们不停地分分合合,在铁幕两边相互追随又相互惩罚,两个坚强且优秀的人一生都没有停止过对对方的抱怨。

影片的叙事时间横跨1949到1964年之间,故事从波兰乡村到劳改营、到华沙、东柏林、巴黎、斯普利特。

电影从冷战的大背景到男女之爱。冷战和爱情互为成为隐喻,爱情与政治从来都是相似的。

印象很深的一段,两个人曾在巴黎有过一段同居生活,夜幕下的两个人和黑暗中的任何一对都一样。

他们热情的询问着对方的现状,甚至还一起制作了一张专辑。

维克多把这张专辑视为他们的“第一个孩子”。

可是,他们却各自为这张专辑付出了身体

维克多为了歌曲的词求助了曾经的情人。

祖拉为了歌曲的发行和音乐人上了床。

祖拉为此醋意大发,在酒吧和各种男人疯狂跳舞。

而维克多一巴掌打走了日思夜梦的祖拉。

他们无法分开,又始终无法相容,更无法在一起生活。

最后,他们为了在一起只能选择一起自杀。

他们无法在不同的文化政治氛围中生活,又无法完全接受没有尊严的诱惑。

这种复杂而混乱的爱情,是时代的悲剧,无解。

影片的结尾,他们坐在路口等待死亡的到来。

祖拉说「到另一边去吧,那里风景更好一点」。

可是,那边的风景,真的会好吗?

(电影烂番茄编辑部:杉姐)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