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罗庚优选法 华罗庚《统筹方法》
华罗庚是江苏金坛人,是世界公认的当代伟大的数学家。华罗庚只有初中学历,靠自学攀登上数学的高峰,被誉为自学成才的杰出典型。
华罗庚纪念馆1986年建于金坛县华罗庚公园,2005年迁建至愚池公园,与金坛博物馆、段玉裁纪念馆相邻,段玉裁纪念馆后门出去不远就是华罗庚纪念馆。
华罗庚纪念馆由中科院院士、东南大学教授齐康先生设计,是一座总面积2050平方米、展厅呈圆形的现代风格的建筑。外部墙体向四面延伸,构成一个类似直角的坐标系,象征华罗庚先生立足圆心多方发展的科学精神。
走进纪念馆大厅,迎面是一尊华罗庚先生的青铜雕像,略显丰满的脸庞上戴着一付金丝眼镜,左肘搭着一件风衣,右手拄着拐杖,精神抖擞,神态自若。雕像背后有一只柜子,柜内存放着华罗庚与妻子吴筱元女士的骨灰。展厅分为上下两层六个部分:第一部分,当代自学成才的科学巨匠;第二部分,我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第三部分,著名的社会活动家;第四部分,精心护持新一代的杰出教育家;第五部分,工作到最后一刻;第六部分,华罗庚与故乡之情。展览采用了大量图片、实物和文字材料,并配置以声光电效果,较完整地记录了华罗庚先生光辉一生,痛苦与幸运共生年代里的人生轨迹。
1910年10月12日,华罗庚出生在金坛县城一户开杂货店的平民家中,父母按当地风俗“进箩辟邪,同庚百岁”为吉兆,取名“罗庚”。
纪念馆中复制的华家小杂货店
1922年,华罗庚从仁劬小学(现朝阳小学)肄业,进入金坛县立初级中学(今华罗庚中学)学习。在李月波等师长的引导和培养下,华罗庚对数学产生出浓厚的兴趣。1925年,华罗庚初中毕业后,为谋求职业,到上海中华职业学校求学。因家庭经济困难,中途辍学回家帮助父母料理杂货店,同时在家自学数学。
1929年,华罗庚被聘为金坛县立初级中学会计兼庶务员。同年,母亲病故。冬天,华罗庚又不幸患上伤寒症,贫病交加,因缺少医药护理常识,卧床半年导致左腿严重弯曲变形,落下残疾。然而,此时的华罗庚已在数学杂志上发表文章。
华罗庚和妻子吴筱元
1930年,他的论文《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发表在上海《科学》杂志上,引起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的重视。后来,经唐培经(金坛人,1903—1988),东南大学毕业,英国伦敦大学统计学博士、英国皇家统计学会会员)的引荐,1931年8月,受熊庆来邀请,华罗庚赴清华大学图书馆任助理员,同时旁听进修。
1979年在英国,左起:华罗庚,潘承洞,楼世拓
这段时间,华罗庚夜以继日地努力学习,完成了数学系全部课程。还自学了英语、法语和德语,并在国外权威杂志多次发表论文。1933年冬,清华大学破格录用华罗庚为正式助教。1934年,华罗庚任“中华文化教育基金会董事会”乙种研究员。
1936年,经清华大学推荐、中华文化教育基金会保送,华罗庚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到英国剑桥大学进修。短短两年时间,他接连发表了18篇论文,产生了较大影响。其中关于完整三角和估计、华林问题与仆罗黑问题等重要研究已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考验,依然令人钦佩与赞叹。上述领域内的论文已成为数学界众所周知的经典文献。
赴英国作访问学者的华罗庚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次年,28岁的华罗庚毅然从英国回到抗战的大后方昆明,担任西南联大数学系教授。当时的西南联大民主气氛很浓,反内战、反饥饿的斗争从校内延伸到校外。期间,华罗庚常与民主人士李公仆、闻一多,地下党员钱闻、王时风等一起讨论时局,参与罢教和昆明“一二·一”系列活动。华罗庚同其他知识分子一样,怀着抗战必胜,报效祖国的强烈愿望,在昆明文献奇缺,物价飞涨,物资匮乏,日机轰炸的艰难环境中,利用有限的物质条件,坚持学术研究,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数学人才。晚上靠着一盏小油灯搞数论研究,写出了科学巨著《堆垒素数论》。
抗战时期华罗庚一家在昆明
抗战胜利后,华罗庚怀着十分兴奋的心情,准备为重建祖国而大干一场。1946年2月,华罗庚应苏联科学院和对外文化协会的邀请,出访苏联。回国后写下《访苏三月记》,并在昆明向数千名大学生作访苏报告。此后,又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邀请,赴美搞数学学术研究,并在该校教授数论。后来被伊利诺伊大学聘为终身教授。
华罗庚一家已在美国定居
1950年2月,华罗庚得到新中国成立的消息,毅然放弃在美国的优厚待遇,携妻儿回国。在回国的轮船上发表给全体留美学生的信,动员大家回国参加新中国的建设。
他在信中写道:“总之,为了决择真理,我们应当回去;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为了为人民服务,我们也应当回去;就是为了个人出路,也应当早日回去,建立我们的工作基础,为我们伟大祖国的建设和发展奋斗!”
华罗庚乘船回国
华罗庚回国后,除了继续过去的学术研究外,还把工作重心放到培养青年数学家与发展中国的数学教学上。他着手筹建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创建国际公认的“中国数论学派”。1950年,国家决定成立计算机研究所、电子研究所等筹备委员会,任命华罗庚、钱伟长等分别为四个机构的负责人。在华罗庚的领导下,中国几代计算机数学专家很快成长。华罗庚在担任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和中科院数学研究所所长期间,悉心培养了一批数学方面的杰出人才,他们是陈景润、王元、万哲先、陆启铿、潘承洞等。
“文革”期间,华罗庚受到无端的冲击,被抄家、批斗,大量手稿下落不明。后来在周恩来的关心下,这批手稿才重新回到华罗庚身边。在当时十分困难的环境下,华罗庚依然没有放下他的数学研究工作。
华罗庚是中国最早把数学理论研究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并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1964年,他的《统筹方法平话及其补充》出版,毛泽东看到后,两次亲笔致函勉励:“壮志凌云,可喜可贺!”“你现在奋发有为,不为个人而为人民服务,十分欢迎。”从1965年开始,华罗庚把工作重点放到数学方法在工农业生产应用、推广和研究上。普及推广以改进生产工艺为主的“优选法”,以改善组织管理、提高生产效率为主的“统筹法”(简称双法)。在20多年时间里,他风雨兼程,南来北往,足迹遍布全国20多个省市和厂矿企业。期间,他博采众长,积累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经济建设,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并培养出一支为国民经济服务的科普队伍。
华罗庚曾经说过,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他用勤奋与智慧,以惊人的毅力和勇气,不断向数学的高峰攀登,仅有初中学历的华罗庚一生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10部,其中有8部被国外研究机构翻译出版。其《堆垒素数论》等多部著作被学界列为二十世纪经典学术著作之一。华罗庚是数学领域诸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和开拓者,他的著名学术论文《典型域上的多元复变函数论》,1956年荣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他的研究成果被国际数学界命名为“华氏定理”、“布劳威尔—嘉当—华定理”、“华—王(元)方法”。
由于华罗庚在数学研究上对世界的贡献,他先后被美国科学院聘为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以及法国南锡大学、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荣誉理学博士。他的名字已经载入美国华盛顿斯密司—宋尼博物馆,华罗庚被列为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当今世界88位数学伟人之一。
1984年华罗庚赴美接受名誉博士学位
1985年6月,75岁的华罗庚应日本亚洲文体交流协会邀请,赴日本进行友好访问和学术交流。在东京大学作学术报告,将结束时,突发心肌梗塞倒在讲台上,经抢救无效,不幸逝世。亲属遵其遗嘱,将他的骨灰撒在金坛的长荡湖,游子之魂又回到了故乡。
1980年华罗庚与金坛家乡领导合影
2000年,华罗庚入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