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北三朝之辽 腾飞塞北三朝之金mp3
“称臣呼父古所无,石郎至今有遗臭”这是后人对“儿皇帝”石敬塘的评价。石敬塘做过什么让后人使其“至今有遗臭”呢,最著名的是为了当儿皇帝,而把“燕云十六州”“献给”了契丹,此君割让土地的时候是五代(公元936年),而“燕云十六州”再次回到中原政权的时间是辽国(契丹)灭亡时(公元1123年),此块宝地脱离中原政权长达187年。
终辽国(契丹)一朝,“燕云十六州”一直在辽国(契丹)的控制之下,期间中原王朝走过了后周、北宋却迟迟不能收复中原的屏障,那辽国是怎样治理这块土地,这块土地的治理又在辽国和和大宋的对峙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呢?接下来我们试着分析其中原因。
一、燕云十六州的前世今生与其重要作用
1、地理位置及历代作用
燕云十六州在五代十国时期是后晋的的管辖范围,现在主要包括了北京、天津的全部和河北张家口、承德等北部地区,也包括山西省大同等北部地区,打开地图可以看到,这些区域是明长城沿线,北方是辽阔的蒙古戈壁,南方便是富饶的华北平原,从后续朝代元、明、清都在北京建都,尤其明成祖朱棣的“天子戍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唐朝诗人王维就曾经形容过燕云十六州的重要性,称其“丢燕云而必祸中原”,北方游牧民族如果想进军中原,燕云十六州绝对首当其冲。
2、丢失前后强弱分析
燕云十六州丢失的时候,中原大地正处在唐朝灭亡之后五代十国的年代,中原群雄揭竿而起,你方唱罢我登场,没有一个统一的中央政府来防御外族;而在辽国,正是统一契丹各部落大一统的强盛时代。
辽国本是在塞北苦寒之地,想南下必须经过燕云十六州所辖的长城沿线,本是天然屏障,但是“儿皇帝”拱手让与外族,使得双方势力更加悬殊,中原大地失去天然防线,光复之路足足走了187年。
二、辽国对燕云十六州的治理
1、辽国对燕云十六州治理的变化
当辽国刚从“儿皇帝”手里夺取燕云十六州的时候,辽太宗并未多加重视,他的臣子和手下想到的是劫掠一番,然后将战利品带往东北,但是他却发现这样并不得人心。正因为辽国的劫掠行为,河北人民反对辽国入侵的进行了顽强的抵抗,而辽太宗也在抵抗的浪潮中病死,这使后继的统治者对此开始了思考。
在辽世宗继位后,他开始认真思考燕云十六州应该维护而不应该当成抢劫的场所,所以他开始进行制度改革,效法当地已经行之有效的政策,实行“因俗而治”。不得不说,此举无疑是非常成功的,他允许燕云十六州可以延续唐朝的管理制度,当地税收、法律等也延续下来,使得当时的百姓可以在乱世中避免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活相对安宁。
辽国经过对燕云十六州地区治理的优化,稳定了当地人民反抗的情绪,为后续制度化治理赢得了宝贵的契机。
2、辽国对燕云十六州治理的制度化
随着延续原有制度的有效,辽国对治理方式进行了制度化。这样的制度化看起来有些超前,超前的体现就在,辽国对燕云十六州进行了“自制化”,这些政策可能会比“因俗而治”更加顺应民心。
金庸先生在其小说《天龙八部》里成功塑造了一个悲情英雄,他就是乔峰(萧峰),在小说里他除了丐帮帮主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就是辽国的“南院大王”,小说虽然是虚构,但是也反应了史实,“南院大王”在历史中是真是存在的,而且统治的地区就包括我们所提到的燕云十六州。
辽国给南院非常大的自治权。统治地区的中下级官员都是汉人,典章制度也是汉人的制度。普通百姓更加认可的是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人和事,至于最高领导者是异族还是同族反而关心不大;其实在辽世宗以后,南院里的官员,只有非常少的一部分作为辽皇帝的陪同,其他官员不能感受到最高统治者的存在,这就是辽国统治者最高明的地方。
随着辽国统治者的修生养息,久而久之百姓已经感觉不到生活在异族统治之下,几代人过后,实际上,这块区域回到中原王朝已经是187年之后了,他们对中原地区新成立的王朝已经没有归属感,他们也不想过“城头变幻大王旗”的混乱时代,谁发起战争就反对谁可能是他们最真切的想法。
三、大宋对辽失败的必然
一个团队或者个人要想成功,无外三个要素:天时、地利、人和,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看大宋对辽失败的必然性。
1、时不我与
前文分析,宋辽相争必须争夺燕云十六州,宋辽相争之时,燕云十六州已经失去近百年,并且宋在建立到统一南部中国连年征战,兵困马乏,期间辽国已经成平日久,宋攻辽只能感慨时不我与。
2、关山难度
燕云十六州是险峻之地,失去此地中原至黄河无一险可守,古游牧民族冲破此地,几乎都是一马平川,直至饮马黄河。而大宋想要收复此地,是和游牧民族相反的进攻方向,其难度可想而知,纵观历史,成功的例子屈指可数,如此地形大宋只能感慨关山难度。
3、民心难向
宋辽相争之时,燕云十六州已经在辽国统治之下长达一个世纪,且辽国统治者并非胡作非为,百姓得以在乱世安居乐业,而且对恢复中原政权统治有强烈愿望的一批人早已经灰飞烟灭,没有人愿意为一个制造战争的政权给予支持,大宋再一次感慨民心难向。
因为辽国实行的“因素而治”深得民心,且天时、地利、人和三大要素均不在大宋一方,使的大宋在与辽的对抗中很难占得先机,遑论成功。
参考文献:
《辽史》
《剑桥中国史-辽西夏金元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