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都城临安 都城临安是现在哪里

时间:2023-04-29 08:41/span> 作者:tiger 分类: 新知 浏览:5244 评论:0

靖康元年(1126)十一月,长驱直入的金军攻陷北宋京城汴京,俘虏了徽钦二帝。第二年(1127)三月,徽钦二帝“北狩”,后宫、宗室等一同被掠往北方,繁荣的北宋王朝戛然而止。

虽然北宋京城遭破、皇帝被掳,但金军并未对宋境实行更大范围的占领和统治,权力真空亟待填补。在宋人的民族大义和同仇敌忾之下,寻找一位最亲近的宗室延续赵宋江山,是最现实和适宜的选择。

五月,由于领兵在外而躲过被掳掠命运,此时身为河北兵马大元帅的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迎来了人生大转折。在副帅宗泽等人的拥戴下,赵构在应天府南京(今河南商丘)登基为帝,改年号为“建炎”

由赵构所承续的赵宋,即是后世所称的“南宋”。在此后的一百五十多年,它成为与金对峙、偏安东南的一个政权。

南宋能够偏安或者甘于偏安的重要因素之一,则是它选择了杭州(临安)作为其首都。严格意义上来说,临安只是南宋的“行在所”。但由于终南宋一朝,皇帝和中枢机构都在杭州,名义上的“行在所”其实就是事实首都

虽然宋高宗从即位之初就十分钟情杭州(临安),但临安成为南宋首都却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一波三折。金兵在后面一路紧追、步步紧逼,高宗君臣则是一路逃亡,南京(今商丘)—扬州—镇江—临安(今杭州)—建康(今南京)—临安(今杭州)—越州(今绍兴)—明州定海(今舟山)—台州—温州—越州(今绍兴)—临安(今杭州),总算是兜兜转转才最终在临安安顿下来。

当然,临安能够为宋高宗所青睐,与它自身所具有的经济实力、地理交通、人文资源等禀赋也有很大的关系。

南宋“首都”临安城位置示意


【一】听从宗泽建议,赵构选择在南京(商丘)登基,在进退逡巡之后又准备巡行东南

靖康二年(1127年)三月,金兵攻破汴京,扶持张邦昌为傀儡皇帝,国号大楚,随后将徽钦二帝扣押在金军营中。

此时,康王赵构身在东平府(今山东东平),闻听得消息后“恸哭”。在身边僚属的怂恿下,意欲南下宿州,伺机渡过长江前往江左。但由于三军将士不欲南逃、群情汹汹,赵构只得作罢。

随后,徽钦二帝被金军押往北方,张邦昌赶紧将元祐皇后尊为“宋太后”,并派人告诉赵构,愿意退位让贤。

赵构身边的汪伯彦、宗泽等都劝高宗进位称帝,以断绝其他不该称帝之人的觊觎之心。张邦昌的使者奉上&34;大宋受命之宝&34;,赵构在东平以南的济州(今山东菏泽)受宝,并准备在此登基

此时,宗泽向赵构建议应选择一个安全且不失体面之地登基,他认为太祖赵匡胤的龙兴之地南京(今河南商丘)是个合适的选择,赵构表示同意。

靖康二年(1127年)五月,在宗泽、汪伯彦等人的拥戴下,赵构在南京正式登基为帝,改元建炎。随后命中军统制马忠、后军统制张昪,率兵万人前往河间府追袭金人,此时的高宗皇帝似乎仍然有面对金人的勇气,和进取的愿望。

但随即金军就从西路攻陷黄河北岸的河中府(今山西永济),高宗立即以宗泽为东京(开封府)留守,杜充为北京(大名府)留守防备北方,同时诏命陕西、河北、京东西路募兵共计十万人,轮番入卫行在。

七月,高宗将元祐太后、后宫等迁往东南以备不虞,宣布自己将独自留在中原,与金人决战,&34;朕当独留中原,与金人决战&34;,看起来勇气可嘉。

但由于金人的逼近,高宗没过几天就手诏臣下说“京师未可往,当巡幸东南”,认为回京师已经无望了,并派人把赵宋的太庙神主都从京师迎往行在了

召集群臣廷议迁都事宜,却引发了较为激烈的争论。拥戴功臣、主战派宗泽希望高宗回到汴京,以图进取。李纲主张以襄阳、邓州为行在,巡行南阳。但同为拥戴功臣的汪伯彦等人,极力迎合高宗巡幸东南的想法。最后廷议决定按照李纲的建议前往南阳的邓州,而不是高宗所期望的东南。高宗只得接受,并派人前往邓州修缮宫室、集聚钱谷,以作迁都准备。

宋高宗


【二】高宗巡幸淮甸、逗留扬州城,最终目的还是巡幸东南

九月,金军先犯黄河北岸的河阳,再犯黄河南岸的汜水,与高宗行在商丘距离两百公里。

但此时高宗已经不想再等了,立马下诏准备渡过淮河向南,“诏择日巡幸淮甸”,目的地扬州。同时,诏命知扬州吕颐浩修缮城池准备迎驾,徽猷阁待制孟忠厚迎奉太庙神主前往扬州,扬州将成为下一个临时首都。

即便在巡幸东南已成定局的情况下,宗泽仍然没有放弃,继续上表,请高宗北上回到汴京。高宗借口情报显示金人将从海上进犯江浙,需要暂住淮扬监督抵御,形势好转即返回京师,算是给了宗泽一个台阶下。

但是仅仅4天之后,高宗就下诏说,以后凡是鼓动大家来阻止皇帝巡幸(逃跑)的,准许告发并立马治罪,“诏有敢妄议惑众沮巡幸者,许告而罪之,不告者斩”。这是硬生生的给宗泽来了个下马威,以后谁也不准再提回汴京的事了。

因为,此时河南河北的州县,已经差不多都被金军占领。高宗虽然曾经发出过振聋发聩的声音,说要独守中原与金人决战,但那不过是一种姿态而已。在现实面前,姿态随时都会改变,对高宗而言尤其如此。

宗泽一心只想着让高宗回到京师,一心只想恢复中原,可他却不懂高宗是不是真有此心。

十月初一,高宗起驾巡幸扬州,二十日到达扬州。随即因为张浚的多番弹劾,罢黜李纲,鄂州居住。

至此,两大主战派大臣远离中枢,高宗身边只剩下汪伯彦等人。东南、东南、再东南,已经是高宗写在脸上的心事了

金军南下示意图

【三】金军兵峰所指,扬州、镇江皆不可留,巡幸杭州最中高宗皇帝之意

从建炎元年十月高宗驻跸扬州开始,金军在淮河以北、潼关以西攻城略地,州府大都落入金人之手,;就连先前一度决定巡幸的南阳也在其中。惟有宗泽留守的东京,两次抵挡住金人的进攻。

到建炎三年正月,金军兵峰已经直达泗州,距离扬州不到四百里。高宗允许百姓自行选择去处,以逃避兵祸。

二月,皇子、六宫等交由刘正彦护卫,前往杭州。这俨然已是迁都杭州的前奏。

没过几天,金军就攻陷了扬州北面的天长军,直逼扬州城。高宗急忙南撤过江,到达镇江府,“帝被甲驰幸镇江府”。

金军一路紧追,兵峰直抵长江北岸的瓜州渡口,护送太庙神主的太常少卿季陵被追得连太祖赵匡胤的神主都丢弃了。

面对如此形势,高宗召集群臣商议下一步的去处。虽名为商议,但高宗已有自己的意向,会前面对群臣,高宗就说出了“姑留此,或径趋浙中邪”的话,指向性极为明确。

会上虽然大多数人如吕颐浩等都主张迁都江宁府(今天江苏南京),但高宗唯独欣赏王渊提出的“幸杭州”。最终廷议结果就是圣裁,巡幸杭州。

二月十三日,高宗君臣到达杭州。“诏令”改杭州州治为行宫,以显宁寺为尚书省。杭州第一次成为南宋的行在,也就是临时都城。

宋高宗南迁路线详图


【四】高宗迫于舆论压力暂时前往建康,又害怕金兵过江而回转临安,此后又一路狼狈逃亡,三进杭州(临安),最终才将南宋朝廷定格在了那里

到了杭州,并未万事大吉。由于群臣和将士们对于高宗一位南逃极为不满,在建炎三年三月初爆发了一场针对高宗的兵变,高宗被迫逊位给儿子,同时由元祐太后垂帘听政。

不久后高宗复位,需要做出志在恢复的举动,以争取人心。于是高宗立即颁诏,将前往江宁府,表示坚持在抗金第一线。

五月,高宗经常州前往江宁,并改江宁为建康。六月,皇太后一行也抵达建康。

但形势却越来越糟糕,金军在长江北岸随时可能渡江。高宗驻跸建康本就为权宜之计,不过是一种宣示而已。面对形势,高宗显得心神不宁,群臣也越来越倾向于行在难移。

此时,尚书考功郎楼炤上书指出,如果能保住淮河以北,则应当留守建康以图恢复,如果只能保住淮南,那就应该以杭州为都城保全国家。

楼炤的上书,不仅正合高宗之意,也切中许多文武大臣的心思。因此,将杭州升格为临安府,准备迁都。

八月,高宗从建康出发前往杭州,十月达到杭州。但由于金军在江浙一带紧追不舍,高宗只得前往越州、明州躲避,并一度乘楼船出海,经由定海县、昌国县,前往台州、温州等地,极为狼狈。

好在追赶的金军在海上遇到风暴而返回,陆上的金军在进犯平江(苏州)之后,离去途中被统制陈思恭率领的水师在太湖击败,形势终于有所转圜。

建炎四年四月,高宗回到越州并以之为行在,同时决定第二年改元绍兴,越州也因此改为绍兴府。

在绍兴驻跸一年零八个月之后,绍兴二年正月,高宗从绍兴府再次回到临安府。

从此之后,南宋朝廷再未离开过临安。绍兴八年,临安府正式成为行在所,成为南宋的事实都城。

南宋临安城

临安虽然是南宋朝廷在金军步步紧逼之下的不得已选择,但也有高宗皇帝从一开始就半推半就的有意为之。从高宗在南京(商丘)即位开始,他就一直对杭州(临安)念念不忘。

也许是高宗怯战偏安,但也许是他对形势和杭州的优势看得准。因为高宗除了杭州(临安)之外,似乎从未对其他地方真正动过心。

自从隋朝京杭大运河的开通,杭州以漕运交通、海上交通为依托,一路成长。到北宋中后期,杭州就已经成长为东南第一大城市,人口超过建康、平江(苏州)达到20万户以上。同时,杭州也是当时最大的纺织业中心、造纸业中心、印刷业中心,以及江南地区的文化中心。

个人以为还有值得一说的就是,杭州有阻隔金兵的地理条件,同时有便于南宋朝廷逃避隐匿的出海条件和山地地形。杭州地处江南、水网密布,金军所擅长的骑兵难以发挥作用。杭州紧邻大海,背靠天目山、龙门山,山海形胜都便于南宋朝廷在不得已之时,拥有可以躲避或隐匿的空间。

不得不说是杭州(临安)的先天条件是它成为南宋事实首都的重要因素,宋高宗一直心心念念着杭州(临安),也许正是这个原因。

临安城周边水网密布、靠山近海


参考文献:

《宋史》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