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大会堂香烟价格 人民大会香烟价格表
在纪录片《共和国脚步》中,提到了在新中国成立十周年之际,北京也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尤其是人民大会堂和其他建筑的相继落成,更令国人振奋:
“这座总建筑面积比故宫还大的人民会堂,从设计到建成,一共仅用了一年时间。在此之前的一个多月里,历史博物馆、军事博物馆、民族饭店、民族文化宫、华侨大厦、工人体育场、农业展览馆、北京火车站等建筑也相继落成,为共和国的十周岁生日增添了光辉。”
从1958年10月28日,人民大会堂破土动工,到1959年9月24日竣工验收,中国人民用十个多月的时间,完成了这项伟大的任务,作为新中国成立十周年首都的“十大建筑”之首,人民大会堂建造结构之复杂、标准要求之高、工艺之多和施工速度之快,就算在国际社会中也堪称世界之最。
1959年9月9日晚间,在人民大会堂即将收尾之际,毛主席来到工地视察,这时的人民大会堂还没有正式的命名,毛主席便问道:“你们都是怎么叫的?”人们回答道:“我们都叫它大会堂工地,也有人提议叫‘人民宫’。”毛主席沉思片刻后,说道:“‘宫’倒是有些封建,我看,不如就叫人民大会堂吧。”就这样,人民大会堂的名称也正式定了下来。
在这次参观人民大会堂时,尽管没有完全完工,但毛主席还专门走进内部参观,坐在礼堂二层的座椅上,体验大会堂现场的氛围。
看着即将竣工的大会堂,毛主席十分满意,似乎需要点根烟压制一下内心的激动,他高兴地问工作人员:“我可以在这里抽根烟吗?”
工作人员回应道:“当然可以,您所在的这里已经完工了,”紧接着,工作人员开玩笑似地说道:“主席,您今天不会是特意来检查消防的吧?”
话音刚落,现场的人们便都哈哈大笑起来,就在毛主席拿出烟准备点烟时,礼堂的天花板突然吸引了他的注意力,他盯着天花板看了半天,许久后问出了一句话:“这个设计不错,这是谁的主意呢?”
天花板到底是怎么设计的?为何能吸引毛主席关注?设计的人又是谁呢?
酝酿方案破土动工,周总理亲自参与
早在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杨家岭中央大礼堂举行,共755人出席了此次会议。
七大正式召开前,为了接待从全国各地赶来的代表们,党中央决定在杨家岭建造一座可容纳1000人左右的大礼堂,并交由杨作材负责。
在当时物资匮乏的年代,杨作材临危受命,主要选用木材和石料建造,建成后的礼堂既坚固耐用又宽敞亮堂,是当时延安最具标志性的建筑。
党的七大便是在杨家岭的中央大礼堂内举行的,朱总司令坐在礼堂中,难掩激动地说:“今天,我们终于坐在了自己建造的礼堂中开大会了。”
不过,尽管是刚建造完成的礼堂,但在当时,礼堂内部陈设很是简陋,还有不少代表们是站着开会的,看到这一场景后,毛主席便下定决心,要在日后建一座能够容纳更多人的大礼堂,他说道:“同志们,如今,我们的革命条件还很落后,待革命成功后,一定要建一座可容纳万人的大礼堂,让参会人员都能轻松入座。”延安时期,毛主席便已经有了建造大礼堂的初步想法。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各个部门先后汇集在中南海,显得过分拥挤,为缓解这一情况,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毛主席曾询问相关负责人:“以我们的力量,能建立起一座万人大礼堂吗?”
尽管得到了肯定的回答,但由于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社会经济恢复需要一定的时间,暂时也没有足够的钱财建造万人大会堂,因此,这项提议便只能再次推迟。
直到1958年,全国发展日新月异,第一个五年计划已经完成,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精神面貌有了很大的变化,在这一背景下,党中央开始酝酿建设万人大礼堂,供党中央开会使用。
这一年7月,专家们专程到莫斯科考擦,为筹建万人大礼堂做准备,8月,中共中央正式下达指示,为庆祝新中国成立十周年,中央计划在北京建设一批重大建筑工程,且在1959年国庆节前建设完成,于是,一场建造万人大礼堂的战斗正式拉开了序幕。
9月8日,时任北京市委书记、北京市副市长万里对这一系列工程作出指示:“这些工程要少而精,既实用,又美观;既保证质量,又讲究艺术,且要具有民族风格和特色。”同时,各地的建筑专家们也收到了进京参与相关工作的邀请,两天后,各地专家齐聚北京,共同商讨设计方案。
到9月20日,专家组已经先后提交了三稿设计方案,但由于大家都没有过参与设计如此规模宏伟和高质量建筑的经验,因此,方案有点老套,加之老专家们互相之间不好提意见,使得方案修改进展缓慢。
周恩来总理得知情况后,立即着手解决,一方面,他明确指示专家组继续放开思路,不拘一格,另一方面,他又要求发动人民群众,集思广益,挑选年轻的优秀青年专家参与到方案设计。根据周总理的指示,新老专家结合,办事效率大大提高。
10月6日,经北京市委审核通过的第六稿方案被送到了周总理的办公桌上,周总理认真看完设计方案后,指着北京建筑设计院的方案,问道:“大会堂建设用这个方案是不是好一点?”随后,周总理再次拿起方案,看着万人大会堂内部设计有圆形、方形等各种形状的设计,审视了一会儿后,交代道:“大会堂得看得好,听得好,能不能采用这种形状?”只见周总理拿起笔便在纸上画了一个近似于马蹄的形状,紧接着,周总理又说道:“你们研究看看,这样是不是更好一点?”
根据周总理的建议,专家组又作出了第七稿方案并提交周总理审核,10月14日,经征求多方意见后,设计方案最终确定了下来。
10月28日,万人大会堂正式开土动工,在筛选了84个平面方案和189个立面方案后,大会堂最终确定了大跨度、穹窿顶、无立柱的结构,不仅能满足一万人同时参会,还能保证无论坐在哪里,都能看到主席台。如此宏伟的建筑突破了多项记录,在国内外广受关注。
十个月创造奇迹:“人民大会堂是我们欠下北京人的债!”
设计方案敲定后,建造工作便正式开始了。人民大会堂占地面积超过17万平方米,需要拆迁的房屋超过4000间,这些居民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拆迁意味着他们将从繁华热闹的市中心搬去还未发展的郊区。
但大会堂选址早已确定,为了尽早完成这一任务,各部门的工作人员已经做好了长期开展思想工作的准备,因为要说服这么多人同意拆迁并非易事。但没想到的是,当老百姓们听说要建造万人大礼堂时,他们纷纷主动搬迁,机关单位也腾出了大量空房,为老百姓提供住处,有些老百姓甚至选择自己另找房子住,不愿麻烦政府。
在北京市民的支持下,原本计划要耗时一个月时间的拆迁工作,仅用了十天便完成任务,为紧张的工期争取了一些时间。周总理曾感慨:“人民大会堂是我们欠下北京人的债。”
10月28日,大会堂施工团队4000多人开始投入到了紧张的工作中,建造人民大会堂是一个庞大的工程,仅在工程指挥部就分为了北、中、南三段,这三个分部负责的工作独立又统一,由于工程建造所需材料不足,每个分段的施工地上还负责了备料的工作。
由于工期紧张,一旦在施工过程中出现问题,是没有多余的时间反复修改的,因此,为保证如期完成,大会堂总工程师张镈带领40多位设计师们,直接将办公地点改到了大会堂的工地现场,使得前期工程进展得以顺利进行,设计团队与施工团队互相协作,节省了大量时间,还保证了施工质量。
就在两个团队的合作磨合得相当熟练之际,大会堂的建造再次遇到了一个问题:人手不足。按照预定计划,为保证大会堂根基稳固,施工团队要挖4米深到达老土层,但在实际施工时才发现,挖到8米时才能到达老土层的位置,大会堂的根基必须稳固,不能有丝毫迁就,因此,原本估计的土方量也从14.2万立方米增加到了35万立方米。
以当时的施工条件来说,没有先进的设备只能靠人力,但突然增加了20多万立方米的土方量,一下子使得原本绰绰有余的人手不够用了,地基一天打不好,后续的工程就无法展开,因此,找到足够的人手成为了当务之急。
经过仔细思量后,指挥部在全国范围内发出了征集人手建设大会堂的号召,全国人民十分踊跃,组成了一支“义务劳动大军”,解决了施工团队的燃眉之急,大会堂的建设不仅汇集了全国优秀的工人和各类能工巧匠,每天施工的人数更是平均保持在1.4万人,最高时能达到3.5万人,参加义务劳动的更是不计其数,就连吴浮山、邱钟慧等世界冠军还曾参与过建造大会堂的劳动,为了能参与大会堂的建设,很多人甚至从凌晨三四点就站在了工地门口排队等着进去干活,因为一旦来晚了,便没有干活的机会了。这样伟大的场景、伟大的人民,也只有在中国才能看到了。
“在这里参加义务劳动的,有我们最可爱的人,有将军,有国家机关干部、学校的师生和市民,有全国各地的先进生产者、劳动模范、红旗手……每一张笑脸都充满了汗水,每一双眼睛都充满了希望——为伟大祖国的首都劳动,这是最大的光荣。”
在终于解决了人手不足的问题后,材料短缺的问题再次令工程陷入了即将停工的困境中:
钢筋:至今1吨也没有,这样即便解放军展览馆和人代礼堂能在10日以后开工挖土,但如钢筋不能及时供应也将中途停工……如果由于材料供应不上而不能如期开工或中途停工,则不仅影响整个工期,而且会产生极其不良的政治影响,首先是广大建筑职工的热情受到挫折。
国庆工程办公室
1958年10月6日
从国庆工程办公室发布的公告日期看,原来在开工前就已经面临着钢筋供给不足的难题了,中国资源紧缺,短期要获得大量钢筋,恐怕是不太可能的事情,除了进口外国钢筋外。
但周总理曾在大会堂建造开始前,专门指示,大会堂并非单纯是一个建筑,建成后,它将具有更加特殊的政治意义,因此,所用材料必须都是国货。
于是,全国上下的工厂和工人在得知消息后,便立即开始加班加点生产钢筋,这段时间,全国各地的物资源源不断地涌向北京,甚至在接货时,一些工人还感叹:“这钢筋居然还热乎着。”
除了赶工期外,工程质量也是周总理十分关心的问题,他曾多次强调:“一定要将质量问题放在第一位,不管进度如何,大会堂从结构设计到所用材料都必须注重安全。”
就这样,在设计专家、建筑结构专家、施工团队、劳动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施工过程中的难题被逐一解决,到1959年8月,大会堂的主体工程已基本完成,仅耗时280天左右。
在周总理建议之上设计完成,大会堂设计获毛主席夸赞
大会堂内部穹顶的设计,是设计团队在采纳了周总理的建议后重新设计出来的,给人的第一印象便是恢弘大气,顶棚采用了“满天星斗,水天一色”的设计理念,为了达到这一效果,首先顶棚必然不能用柱子支撑,否则就会丧失满天星斗的意义,其次便是顶棚要足够高,才能有恢弘壮阔的感觉。
为了让顶棚足够高,还不能有立柱支撑,设计团队苦思冥想后,终于想到了可行的方案,用钢梁代替柱子支撑“漫天星斗”的顶棚。由于要支撑穹顶,所以,对钢梁的承受能力要求很高,为了满足这一要求,沈阳桥梁厂接下了这个任务,按照要求,该厂需要生产12根高7米长60.9米的钢梁,每根钢梁的重量高达55吨。
钢梁制造完成交付后,如何成功吊起它并将其严丝合缝地与其他钢梁紧密衔接成为了又一个难题,经过三次起吊失败后,工程师包瑞林提出了一个办法:
用两个钢的龙门架固定钢梁,保证钢梁在起吊过程中不会被损坏,再增加一个水平梁,最后制作一个菱形的钢架固定钢梁,改变钢梁的受力结构。
最终,这一方法被采纳并在施工过程中被证实可行。就这样,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和设计团队的多次头脑风暴后,人民大会堂终于顺利完工,并于1959年9月24日交付使用。
1959年9月9日晚,毛主席在大会堂建筑工地视察时,一眼便被穹顶的设计吸引住了,最中心是用红色玻璃制作的五角星灯,十分耀眼,三圈水波形的暗灯槽围绕着红色的五角星灯,穹顶采用淡青色的塑料板,这三种要素组合起来,相互呼应,十分和谐,组成了“星空顶”,而上面点亮的500盏满天星灯,更显得大会堂气势磅礴,这与当初党中央决心建设大会堂时的设想几乎完全吻合。
更具高科技的是,顶上有着很多肉眼难以发现的小“星孔”,它们有吸声的作用,当主席台上讲话时,穹顶便是一个巨大的吸音板,不仅不会有回音,还能产生“混响”的作用,使得坐在大会堂里的人们都能听到讲话。
人民大会堂从建成投入使用以来,在六十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见证了中国从发展到实现繁荣富强的伟大历程,见证了无数辉煌的历史时刻。
结语
联合国大厦耗时7年时间建成,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用了14年,瑞士日内瓦的万国宫耗费8年时间,反观人民大会堂的建设过程,前后耗时10个多月,且没有任何可供参考的先例,在接到这一设计超前,工期紧急,施工量大的任务后,中国人民还是克服万难,创造出了奇迹。
建造人民大会堂是艰难而神圣的,当时,国内物资匮乏,人手紧缺,如此庞大的工程没有人民群众的力量终究是难以完成的。因此,当全国的工厂和人民得知建造消息后,开始投入到生产建造人民大会堂所需的材料中,并源源不断地向北京运送物资,正是在全国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人民大会堂这一伟大奇迹才最终只用了10个月时间便建造完成,且全部材料均是国货。
人民大会堂的存在,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人民的力量,这样一个伟大的民族和人民,是完全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创造出奇迹的,这是任何人都无法战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