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了线的风筝 断了线的风筝能捡吗
专家们一阵“望闻问切”,找到保俶塔尖倾斜的“元凶”,没想到——
断了线的风筝,力道还那么大
本报记者 余雯雯 通讯员 龚稷萍 王乘乘/文 江志清/摄
保俶塔的塔顶倾斜,“元凶”终于找到了——风筝拉扯。
昨天,西湖风景名胜区岳庙管理处发布消息称,经过现场登顶勘查,根据受损痕迹分析,专家一致推断,从塔刹顶部多处遭风筝线缠绕情况判断,风筝拉扯是导致塔刹顶部发生局部倾斜的主要原因。
46米的脚手架搭好后
专家上楼“望闻问切”
保俶塔始建于五代十国时期,建成后,历代多次修建,原为九级砖木结构,现在大家看到的保俶塔,是一座仿木结构楼阁式砖砌的实心塔,于1933年集资修葺,由塔基、塔身、塔刹组成,通高共45.3米,塔身为35米,塔刹10.3米。
杭州人对保俶塔印象最深刻的一次修缮,应该是1997年,当时顶上的铸铁塔刹被换了下来,至今还保留在保俶塔的前方空地上。
去年10月,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岳庙管理处在对保俶塔做遗产监测时,就发现塔刹的顶部有些歪了,准确的说法是保俶塔的塔刹微微弯曲,向东南方向倾斜12度,塔刹离塔尖约85厘米处,有一处破损,上面还有遗留的风筝线。
经过长达近一年的监测和专家多方论证,“保俶塔保养维护工程”10月21日正式进场施工,保俶塔开始“闭关”。
如今去看保俶塔,被黄色的脚手架钢管包裹着,底下外围区域,被绿色的围挡包围着不能进入。
这次搭建脚手架,其实并不容易。
保俶塔高45.3米,脚手架比保俶塔高了一点点,大概是46米,专业说法是采用落地式全高全封闭的扣件式双排钢管,说得简单点,就是搭建的时候要保证不影响塔体。但是,这个塔身,是逐级收缩的,越往上越细,所以搭建的时候,也要下粗上细。而且这个搭建,在底部还好说,搭到最上面,46米高度,没有其他支撑,又不能借力在塔身上,还要考虑风带来的阻力,难度就比较大,也比较费时。考虑到游客的安全和减少对游客的影响,这些脚手架的钢管,都是施工人员一根根背上宝石山的,最重的有四十来斤。
11月13日脚手架搭建完毕,来自文物保护、石质保护、古建筑保护、园林养护等方面的专家们,就是走脚手架里面设置的螺旋形跑道式爬梯通道上去,为保俶塔“望闻问切、对症下药”。
风筝外力比想象中大
直接把青铜外壳拉歪了
上塔之后,专家们发现了什么?
昨天一大早,记者联系上了上塔的专家之一浙江省古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陈易。
“脚手架搭好以后,我们其实上去了好几趟,发现保俶塔的总体情况还行,基本上没有特别大的结构问题。但风化和裂缝还是有的,比如塔身部分,有砖的裂缝,而且砖缝、砖表面的风化都是有的。”
大家关心的塔尖倾斜,陈易也做了解释,“塔刹最上面的部分,内部是钢筋混凝土立柱,外围包裹的是一层青铜外壳,属于明代的,外面还有文字刻在那里。其实立柱在最早的时候,应该是木头的,1933年修缮的时候,换成了混凝土结构。我们近距离看,可以看到这个青铜塔尖的中间部分被拉歪了。”
通过近距离观察,塔刹顶部的材质较为轻薄,粘结材料老化,塔顶的风速又大,风筝拉扯力度之大超乎想象,加之日久年深、日晒雨淋等原因,逐步造成塔刹顶部局部歪斜、破损。
陈易说,在上塔之前,专家们就推测,塔刹倾斜可能是塔尖风化锈蚀,再加上风筝的外力作用导致。如今,上塔近距离“就诊”以后,明确了这个猜测。
风筝的外力会有这么大的威力?
陈易说,保俶塔塔尖的风是非常大的,风筝线缠在塔尖,风筝则被风吹得越来越远,就相当于是塔尖在放风筝,这拉扯的力,非常强劲,时间一长,塔尖就被拉歪了。“青铜外壳和立柱之间,是有空隙的,目前被拉歪的,应该是青铜外壳,刚好倾斜的角度是和柱子之间的空隙空间。”
整体维护保养
至少要三个月左右
确定了原因,接下来要怎么做?
西湖景区管理部门表示,他们将遵循文物保护“最低干预”的原则,联系相关专家修复倾斜的刹顶。
“接下来会把青铜塔尖部分先取下来,进行修补。当然,也要看看里面的钢筋混凝土立柱,有没有碳化。如果没有,只需要把青铜外壳修好再“归安”即可。”不过,陈易说,青铜外壳的修复比较专业,需要请专门搞青铜修复的专家去取下来再进行修补。
按照他们的估算,维护保养的时间至少需要3个月左右,不仅仅是顶部青铜的部分,还包括整个塔身的一些裂缝以及砖和砖之间的勾缝、破损等小修小补。比如,有些勾缝上面的灰浆掉了,需要补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