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外事学校 沈阳外事服务学校死人

时间:2023-04-30 00:36/span> 作者:tiger 分类: 新知 浏览:3694 评论:0

名片

张小君,女,徐派小生,1974年6月出生于嵊州,梅花奖得主,国家一级演员,1992年进入宁波小百花越剧团工作,2014年3月调宁波外事学校任越剧专业教师。1993年在《北地王》中饰演刘谌,获全国青年越剧演员大赛一等奖;2004年在《荣华梦》中饰演董文伯、董文仲,获得第22届中国戏剧“梅花奖”;2005年在《阿育王》中饰演阿育王,获中国第9届戏剧节优秀剧目奖。

声音

是故乡滋养了我和我的越剧,愿一生一世都是越剧人。

——张小君

人生如戏,说的是人生像戏一样反复无常,变幻莫测。但张小君的人生就是戏,如果没有戏,她的天空就只有单调的黑白两色。20多年来,戏是她的阳光雨露,她的喜怒哀乐,她的云开,她的日出。

去年3月30日,因身体原因,张小君忍痛作了告别演出。告别戏,告别舞台,告别从前,告别她青春岁月里最轻舞飞扬的日子。泪眼横飞、心绪凄迷之际,她哽咽的嗓眼里滑出的那个字仍是“戏”。

她说,从此以后,也许她不再是演员,但一定是位不折不扣的戏迷,一位赤胆忠心的票友。

一次难分难舍、藕断丝连的告别

2014年3月30日晚,宁波大剧院。

掌声响起来又落下去,响起来又落下去,仿如八月十八的钱塘江大潮。台下的观众是如此配合,如此默契,如此富有艺术地鼓掌。掌声让张小君一次又一次沉浸在角色里。此时此刻,观众已经忘了那位大名鼎鼎的“梅花奖”张小君,他们满满的心里只装着董文伯和董文仲。

董文伯和董文仲由张小君一人饰演。这是一对性格和命运迥然不同的孪生兄弟。在戏里,张小君以徐派饰董文伯,以范派饰董文仲。她换唱腔,换台词,换服饰,在两个角色中穿梭更换。在穿梭更换中把观众带入融亲情、爱情、友情于一体的剧情中。

此情此景,像极了2004年。2004年,也是这个名叫张小君的女人演活、演神、演绝了戏里的两个男人。只是,10年前的今天,张小君还行进在通往戏曲之路的巅峰;10年后的今天,她却选择了悄然谢幕。过了这晚,张小君就不是演员张小君,而是老师张小君;张小君从宁波小百花调到了宁波外事学校,在那里担任越剧专业老师。

这场告别演出,张小君没有告诉戏迷,没有告诉媒体,她只是在微信里欲盖弥彰地发了一条信息:3月30日,董文伯董文仲兄弟在大剧院最后一次见面。她不能发得更多,也不想发得更多,她怕发多了,戏迷过来问“为什么”时,她会情不自禁,泣不成声。她也怕自己一走进剧场,情绪就会失控。肯定的,如果戏迷知道这是她的告别演出,很可能会用鲜花、掌声和眼泪,无声地呼唤她挽留她,让她本来就迈不动的步子,更加艰难更加滞重。

在《五女拜寿》中饰演大女婿俞志云

其实,张小君自己又何尝舍得离开舞台。四十来岁,正是一个演员的黄金时期,再说,她又拥有那么多粉丝;再说,她又是如此迷恋舞台。只是,人有时很无奈。张小君的无奈就在于她的眼睛,她的身体状况。6年前,张小君因为右眼血管爆裂动了一次手术。此后,医生一再叮嘱她“不能疲劳”,“如果血管再度爆裂,就意味着有失明的危险”。此外,还有可怕的“如影相随”的失眠,还有脚、腰椎、肋骨等等不期而至的疼痛造访。

“如果继续演下去,也许会失明,也许永远无法治疗失眠。”张小君苦笑着说,每次演出前,她都告诫自己不要太投入,尤其是不要太用力,因为一投入一用力,眼睛血管就可能爆裂。但是一登上舞台,所有的告诫都灰飞烟灭了,在台上,她只能是董氏兄弟,只能是阿育王、贾宝玉、陈世美、吕布……她根本别无选择。

而身体也逼迫她作出选择。就在两年前,当她长期饱受失眠之痛后,她萌生了歇演的念头。那次,她发微博透露了此意,戏迷们立即反响强烈。有戏迷说,你就是我们的皇上,我们怎么舍得你离开。也有戏迷说,10年,我绝望地爱了你10年,就在董文伯转身的一刹那,我就深深地迷上了你。

歇演的念头本来就像水草一样摇摆,戏迷的声声挽留,让她很轻易地为自己找到了否定的理由。她继续北上南下,饰演一个个角色。

所以,去年歇演,她悄无声息地进行着:联系宁波外事学校(她的母校),办妥调动手续,作好告别演出的安排。她想让自己别无退路,也想让自己走得从容淡定一些。

事实上,她根本无法从容无法淡定。演出结束后,她一次次向观众戏迷鞠躬致谢——比以前任何一次都谢得更真挚更难舍更五味杂陈。当主持人让她跟戏迷们说几句时,这位阳刚帅气的“皇上”却仓皇逃离了。当时的情形是,她的眼睛已经蓄满了泪水,她一开口说话,眼泪就会决堤而下。

而让人欣慰的是,在张小君调动工作前,宁波小百花越剧团跟学校有个不成文的协议:若有需要,张小君仍要回“娘家”帮忙演出。也就是说,张小君离开剧团任教母校,并不意味着她就此告别越剧舞台。

这无疑是张小君目前最理想的状态:既可调理身体,又可过过戏瘾。

在《荣华梦》中一人饰演董氏兄弟

一个青春逼人、阳光帅气的女小生

2014年4月1日,张小君正式到母校报到,就任越剧专业教师。

走进这座时尚豪华、颇具现代都市气息的校园,张小君的思绪不可遏制地回到了1989年,那个让她一脚迈进越剧大门的年份。顺便也把此前20多年的光阴重温了一把。

1989年9月,15岁的嵊州女孩张小君悲喜交加地来到了这所学校。喜的是,自己考上了艺校,以后就能上台演戏了;悲的是从此远离父母亲友,一个人来到了又陌生又遥远的宁波。好在张小君很快把这些愁绪抛在了一边,没过几天,她就进入学艺阶段。

学艺的日子总是充满汗水与泪水。压腿,翻筋斗,扎马步,一字马……动作繁琐而单调,老师严厉而苛刻。第一次,艺校排练折子戏《打金枝》,张小君和另一位同学同时演郭暧,那位同学以前就在剧团呆过,压腿翻筋头都信手拈来,所以很多时候,指导老师都会让那位同学示范动作。老师无意的举动,却大大挫伤了张小君的自尊。月光如水,秋虫呢喃。张小君将所有的伤心委屈化成了练功场上流淌的汗水。抬腿、翻筋斗、扎马步……酸了,痛了,累了,但还是咬紧牙关,她不允许自己永远被老师忽视,她必须让老师重视自己。

这年年底,张小君在艺校演出了《打金枝》。剧中蛮横无礼的公主激怒了心高气傲的驸马郭暧。张小君饰演郭暧,只见她边唱“可恼,可恼!”边气愤地一甩水袖。随着“哐啷”一声,作为道具的灯笼落地,怒气冲冲的水袖拂倒了台上的花架子,茶杯也随之清脆地坠落地上。这样的场面,自然引得台下一片哗然,只有几位老师报之以会心的微笑。“真潇洒,够火爆。”他们为拥有这样一位充满激情的学员而兴奋而激动,“小君一定能够跳出来”。

果然,张小君跳了出来。

1992年,张小君进入宁波小百花越剧团,正式开始越剧表演艺术的生涯。

1993年,张小君第一次参加全国青年越剧演员大赛,在《北地王》中,凭借声情并茂的演唱,青春靓丽的扮相,扎实的舞台功底,获得大赛第一名。

此后,她成功饰演了《招驸马》中的荣华、《秦香莲》中的陈世美、《孟姜女》中的孟银、《小宴》中的吕布等多个角色,且每每在大赛中获奖。越剧界这样评价张小君:善表演,戏路宽,唱腔高亢激情,表演流畅自如。

2004年,张小君在《荣华梦》中一人饰演董氏兄弟,再次倾倒了越剧戏迷们。她也因这出戏获得了第22届中国戏剧“梅花奖”。那次是徐玉兰老师亲自给这位高足颁的奖。这位老一辈越剧表演艺术家握着张小君的手,眉眼里满是欣赏与自豪。

2005年,张小君又成功塑造了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主阿育王,以至于她的戏迷从此改口叫她“皇上”。

阿育王。皇上。张小君回忆到这里轻轻地停顿了一下,仿佛有无数的画外音远远地响起。是的,在张小君心目中,《阿育王》跟《荣华梦》的分量一样重,它无法在记忆里一晃而过。

那是2005年,中国第九届戏剧节在宁波举办。作为东道主的宁波小百花,当然要拿出像样的一场大戏。可是,戏在哪里呢?传统戏已经被人反复演出过了,而创作一台新戏,又谈何容易。

也是机缘巧合。之前,张小君的朋友、剧团编剧王晓菁不止一次跟她提起过阿育王这个人物。说剧中的阿育王霸气、狂野、桀骜不驯,特别适合张小君扮演,与她的个性有着莫名的相似。没过多久,张小君在老家嵊州看了电影《阿育王》。果然,阿育王是她喜欢的类型,无论形象还是气质,他的情感经历还是剧情本身。她的脑中,甚至有了一个“立体”的阿育王在越剧舞台上的形象。

就这样,从写剧本到编导再到排练,其间的任何一个环节,张小君都亲力亲为。可是,要把一个印度戏搬到越剧的舞台上,岂是一个难字了得!性感、露脐赤脚,这几个词是印度戏的关键词,但古典、含蓄、笑不露齿,则是越剧的关键词。越剧和印度戏简直就是一对反义词,如何把他们完美地融合起来,真的不是一个难字了得!摩擦、沟通、融合、切磋、化解,就这样,张小君和全体剧组人员使出了浑身解数,终于把越剧《阿育王》如期搬上了舞台,在第九届戏剧节上闪亮登场。

那是一个怎样的阿育王!

舞台上,阿育王赤脚,短袖;阿育王在奔跑、逃窜;阿育王在杀戮、征战;阿育王在漫漫长夜里深情地呼唤情人的名字,阿育王绝望地与刻骨铭心的恋人在战场上兵戎相见。舞台上,越剧以火与水的悲歌豪情,以花与剑的壮烈情怀,演绎着炽烈的异国风情。

宁波有个香火旺盛的阿育王寺。但阿育王背后的故事,很少有市民知道。是张小君的戏,让宁波市民知道了阿育王传奇的一生,了解了这位印度历史上最重要的君王。

而张小君,也因此成为许多戏迷心目中的“皇上”。

一段星光闪烁、亦演亦师的岁月

从演员到老师,是一次跨越,是一次跳跃,是一次艰难的转身。无论张小君本人,还是痴心的戏迷,都捏了一把湿淋淋的冷汗。但有戏媒介,有戏牵线,有戏搭桥,这次角色转换竟然没有想象中的难,甚至可以说很简单很轻易。

去年4月初,刚担任宁波外事学校越剧专业班老师的张小君,就应邀回到宁波小百花,演了几场大戏。10月,小百花去天津演出《荣华梦》,张小君又被借了回去。

“一个是娘家,一个是婆家,要时不时回娘家看看,也要经营好婆家的新天地。”张小君说,在剧团时,她就是一名顶着梅花奖桂冠的演员,演员的任务就是唱和演,用舞台的形式表达角色的喜怒、哀乐和内心世界;在学校里,她就得教和导,要把自己的“东西”传授给学生,让学生继承自己的衣钵。可是,无论在剧团里,还是在学校里,她都下足了功夫,她是认真的。

外事学校也有很多张小君的戏迷,走在校园里,张小君常常被那些青春飞扬的学生拦住去路,他们让她签名,和她合影,跟她拥抱——那种感觉,就是梅花奖的感觉。学校还专门给张小君成立了越剧名家工作室,让她有足够的空间跟越剧界交流。

既爱娘家,亦爱婆家。也许,此时的张小君,在情感的天平上已经更偏向了婆家。学校不仅给了她足够的平台和空间,还给了她整整两个月的暑假,这是张小君在演员生涯中,还从来没有享受过的专利。之前,因为一场接一场的演出,她基本没时间好好跟先生出去旅游,陪孩子好好玩玩,以至于她一直心生内疚。这么多年欠下来的内疚,她都在这个暑假一次性还清了。漫长的假期里,她陪先生和女儿畅游了欧洲各国。

当然,张小君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越剧事业:

去年9月,新学期刚开学,张小君就应邀参加了宁波电视台的“讲大道”越剧大家唱节目。在节目里,张小君给戏迷讲戏,唱戏,教戏,回答戏迷的问题,和戏迷一起演唱,给参赛的戏迷当评委。

张小君还想出一张专辑,以了却自己的心愿,这个心愿由来已久。之前在剧团里,先是因为演出太忙,后来又眼睛不好,接着结婚生孩子,一直腾不出时间来对付这事,现在,稍微闲了些,她就把这件事重新摆上了日程。“给越剧戏迷一个回报,对舞台生涯作一次总结。”

越剧专业班的学生是六年制的,今年已是最后一个年头。张小君要对婆家、从前的母校负责,她要给学生排几个折子戏。“自己和学生同台演出,学生演花旦老生,自己演小生,这样的帮传带效果会更好。”

今年,张小君还要搞一场个人演出专场。

除此以外,故乡嵊州一直是她的牵挂,这里有她的父母姐妹,有她一起玩大的铁哥们铁姐们,还有和她一样对越剧充满激情的越剧演员越剧戏迷。如是,每届嵊州·中国民间越剧节,她都一次不落地参加了,或担任评委,或以嘉宾身份参加演出;每年的“相约越乡”全国越剧名票擂台赛,她也总是从宁波匆匆赶回来,对参赛选手作现场点评或辅导……

就这样,她把自己的时间排得满满的;就这样,她还是像陀螺一样围着“戏”团团转。似乎是,她的命里一刻也不能没有戏。

这样说起来,张小君的人生真的就是戏。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