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费用结转 制造费用为什么月末结转
实用的「会计月末结转流程」,会计必备!!!
1成本归集与结转(纯销售型企业请忽略前三步)
(1)结转本月领用的原辅材料,
借:生产成本(主要材料)
借:制造费用(辅助材料) ,
贷:原材料
(2)结转本月制造费用(后文有此部分的细节补充)
借:生产成本
贷:制造费用
(3)结转本月完工产品成本(后文有此部分的细节补充)
借:库存商品
贷:生产成本
(4)结转本月销售产品成本
借:主营业务成本
贷:库存商品
2结转增值税
(1)月份终了,将当月应交未交增值税额从“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科目转入“未交增值税”科目。
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转出未交增值税)
贷:应交税费——未交增值税
(2)月份终了,将当月多交的增值税额自“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科目转入“未交增值税”科目。
借:应交税费——未交增值税
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转出多交增值税)
(3)月份终了,将当月预缴的增值税额自“应交税费——预交增值税”科目转入“未交增值税”科目
借:应交税费——未交增值税
贷:应交税费——预交增值税(《增值税会计处理规定》(财会[2016]22号)新增此科目
(4)当月缴纳以前期间未交的增值税额
借:应交税费——未交增值税
贷:银行存款
转出未交增值税=销项税额+进项税额转出—进项税额
3计提费用及税金
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分录:
借:管理费用/销售费用/主营业务成本等
贷:累计折旧/累计摊销
计提长期待摊费用
借: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等
贷:长期待摊费用
计提税金及附加
借:税金及附加(原名营业税金及附加,财会[2016]22号文件作出了调整)
贷:应交税费—消费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资源税、教育费附加及房产税、土地使用税、车船使用税、印花税等(其中土地使用税、车船税和印花税调整税金及附加科目核算,原为管理费用)
4结转当期损益(此分录一般可自动生成)
结转损益(收入)
借:主营业务收入
借:营业外收入
贷:本年利润
结转损益(费用)
借:本年利润
贷:主营业务成本
贷:营业外支出
贷:管理费用
贷:销售费用
贷:财务费用等等
5利润分配(仅年末)
一、如果本年利润为贷方余额,则说明本年盈利了,应对其进行分配,作如下分录:
1、先将余额转入未分配利润
借:本年利润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2、(1)如果年初利润分配在借方,说明以前年度亏损,用本年度结转的利润弥补,弥补后余额仍在借方的说明还有亏损留待以后年度弥补。
(2)结转本年利润后利润分配余额在贷方的,作如下分录:
按利润总额的10%计提法定盈余公积金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贷:盈余公积
根据公司情况自主决定是否计提任意盈余公积金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贷:盈余公积
然后是向股东分配利润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贷:应付股利
或者可以合并以下作如下分录: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贷:利润分配——提取盈余公积
利润分配——应付股利
二、如果本年利润账户为借方余额,表明本年度经营结果为亏损,则将其余额直接结转至利润分配账户,留待以后年度弥补。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贷:本年利润
年末本年利润科目应无余额
关于月末结转的补充
会计月末结转制造费用入成本分录为:
借:生产成本
贷:制造费用
含义为将间接费用转入直接费用,在这里制造费用的数字从何而来,先来分析制造费用是如何产生的,制造费用是车间非生产领料,车间管理人员工资,车间的折旧,车间需共同承担的水电费等车间共同承担的费用,
借:制造费用——工资
贷:应付职工薪酬——工资
借:制造费用——折旧费
贷:累计折旧
借:制造费用——机物料
贷:原材料
借:制造费用——水电费
贷:银行存款
借:制造费用——办公费
贷:库存现金/银行存款
借:制造费用——其他
贷:预付账款
以上的这些制造费用数据汇总可以来源于账本的制造费用账页,也可来自于制造费用的“T”型账户。
会计月末结转生产成本入库存商品,分录为:
借:库存商品
贷:生产成本
含义为计算完工产品的生产成本,成本只要分为三大类,直接材料、直接人工以及制造费用,可查找分录:
借:生产成本——产品/直接材料
贷:原材料
借:生产成本——产品/直接人工
贷:应付职工薪酬——工资
以及上一步结转的制造费用分录:
借:生产成本——产品/制造费用
贷:制造费用
以上的这些生产成本数据汇总可以来源于账本的生产成本账页,也可来自于生产成本的“T”型账户。在这里要注意,在填写生产成本的账页时,直接材料、直接人工以及制造费用的分类不可填写错误。会计月末结转结转销售产品成本,分录为:
借:主营业务成本
贷:库存商品
含义为计算销售产品的成本,产品出库的一般计价方法有四种:个别计价法、先进先出法、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和移动加权法(后进先出法在07年会计改革中已经取消),最常用的是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此法比较简单。
月末加权平均成本=(期初存货结存金额+本期购入存货金额)/(起初存货结存数量+本期购入存货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