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成语故事 三国成语故事全文
(灿烂海滩原创作品,严禁转载)
本期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五十八回,发生在关中之战期间,相关人物分别为马超、于禁、张郃与李通。原文如下:
曹仁曰:“可先下定寨栅,然后打关未迟。”操令砍伐树木,起立排栅,分作三寨:左寨曹仁,右寨夏侯渊,操自居中寨。次日,操引三寨大小将校,杀奔关隘前去,正遇西凉军马。两边各布阵势。操出马于门旗下,看西凉之兵,人人勇健,个个英雄。又见马超生得面如傅粉,唇若抹朱,腰细膀宽,声雄力猛,白袍银铠,手执长枪,立马阵前;上首庞德,下首马岱。操暗暗称奇,自纵马谓超曰:“汝乃汉朝名将子孙,何故背反耶?”
超咬牙切齿,大骂:“操贼!歉君罔上,罪不容诛!害我父弟,不共戴天之仇!吾当活捉生啖汝肉!”说罢,挺枪直杀过来。曹操背后于禁出迎。两马交战,斗得八九合,于禁败走。张郃出迎,战二十合亦败走。李通出迎,超奋威交战,数合之中,一枪刺李通于马下。超把枪望后一招,西凉兵一齐冲杀过来。操兵大败。西凉兵来得势猛,左右将佐,皆抵当不住。马超、庞德、马岱引百余骑,直入中军来捉曹操。操在乱军中,只听得西凉军大叫:“穿红袍的是曹操!”操就马上急脱下红袍。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曹操杀死马超的父亲马腾,马超随即联合韩遂起兵作乱并攻占长安。曹操率部亲征,在潼关一带与马超展开决战。在首次进行的较量中,马超勇不可当,接连击败于禁和张郃,刺死李通。部将马岱、庞德发动猛攻,曹操仓皇而逃,之后便有了“割须弃袍”的惨状。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文中提到的“咬牙切齿”, 意为咬紧牙齿表示痛恨,形容极度仇视或痛恨,也形容把某种情绪或感觉竭力抑制住。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元代孙仲章《勘头巾》第二折中的“为甚事咬牙切齿,諕的犯罪人面色如金纸”。
小说中描述的马超与曹操在关中地区的较量,在历史上确有其事。据《三国志·武帝纪》载:“马超遂与韩遂、杨秋、李堪、成宜等叛……秋七月,公西征,与超等夹关而军。”《三国志·马超传》注引《典略》亦称:“建安十六年,超与关中诸将侯选、程银、李堪、张横、梁兴、成宜、马玩、杨秋、韩遂等,凡十部,俱反,其众十万,同据河、潼,建列营陈。是岁,曹公西征,与超等战於河、渭之交,超等败走。”
不过,小说中提到的马超与于禁、张郃和李通之间的单挑,在历史上并未发生过。在真实的历史当中,于禁并未参加过关中之战。张郃虽然参战,但在其本传中并无与马超单挑的记载。至于李通的战死,更是小说作者为了彰显马超的高强武艺而虚构出来的故事。按照《三国志·李通传》的记载,赤壁之战结束后,李通就一直担任汝南太守之职,与围攻江陵的孙刘联军作战,从未到过西北战场。
关于他的结局,在《三国志·李通传》中更是有着明确的记载。该传称:“刘备与周瑜围曹仁于江陵,别遣关羽绝北道。通率众击之,下马拔鹿角入围,且战且前,以迎仁军,勇冠诸将。通道得病薨,时年四十二。”按照时间推算,李通病逝的时间是在献帝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此时的关中之战尚未开始,李通又怎么可能如小说所言倒在了西北战场呢?
至于小说中国提到的曹操“割须弃袍”之事,在历史上也并未出现过。不过,从《三国志》的相关传记来看,这场战争的确凶险异常,曹操也几乎死在马超之手。据《三国志·许褚传》载:“(许褚)从讨韩遂、马超于潼关。太祖将北渡,临济河,先渡兵,独与褚及虎士百余人留南岸断后。超将步骑万余人,来奔太祖军,矢下如雨。褚白太祖,贼来多,今兵渡已尽,宜去,乃扶太祖上船。贼战急,军争济,船重欲没。褚斩攀船者,左手举马鞍蔽太祖。船工为流矢所中死,褚右手并溯船,仅乃得渡。”如果不是许褚当机立断,曹操能否脱险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从《三国志》相关传记的记载来看,曹操征战多年,与关羽、张飞、马超、赵云、黄忠这五位后来被称为“五虎大将”的猛将都有过直接的较量。那么,曹操最为惧怕的对手是谁呢?其实既不是勇冠三军的关羽和张飞,也不是巧设“空营计”的赵云,更不是威震汉中的黄忠,而是此次关中之战的对手马超。何以为证呢?《三国志·马超传》注引《山阳公载记》中,曹操说过这样一句话:“马儿不死,吾无葬地也。”除了马超之外,曹操对“五虎大将”中的其他四位从来没有过如此感慨。
参考书籍:《三国志》、《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