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斯特的复仇 卡斯特的复仇安卓下载
第1页 作者介绍
托马斯·哈代,1840年6月2日出生在多塞特郡多切斯特郊外的上伯克汉普顿。与哈代同名的父亲是位独立开业的砖瓦匠,爱好音乐;母亲杰迈玛重视知识与教育,擅长说民间故事。哈代是他们的长子。
1848年,哈代开始在下伯克汉普顿由朱丽亚·马丁资助建立的国立学校学习。曾与母亲杰迈玛赴姨妈玛莎·夏普家探亲,期间第一次在伦敦停留。1856年,哈代结束自己的学习生涯,成为多切斯特当地建筑师约翰·希克斯的学徒。结识霍勒斯·莫尔,从此成为挚友。
1867年,哈代离开伦敦回到多塞特,再度为希克斯工作,并开始考虑以写作为业。他一生共发表了近20部长篇小说,代表作有《德伯家的苔丝》、《无名的裘德》、《还乡》和《卡斯特桥市长》等。1896年发表小说《无名的裘德》,《无名的裘德》中因为讲述男女主角是表兄妹的婚恋,导致哈代受到一些打击,自此哈代不再写作小说。晚年主要作品有三卷诗剧《列王》。
1910年,哈代获得英国文学成就奖。哈代是横跨两个世纪的作家,早期和中期的创作以小说为主,继承和发扬了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学传统;晚年以其诗歌开拓了英国20世纪的文学。哈代创作诗8集,共918首,此外,还有许多以“威塞克斯故事”为总名的中短篇小说,以及长篇史诗剧《列王》。
1928年1月11日,哈代在“宏门”去世。1月16日,哈代的骨灰安葬在西敏寺的诗人角,而他的心脏被安放在故乡的斯丹斯福德墓园。
第2页 读者评论
1、英国小说家斯蒂文森:我怀着崇敬的心情读完《卡斯特桥市长》,亨查德是一个伟大的人物。
2、英国小说家乔治·吉辛:“我在这部作品中不断获得愉悦和前进的力量。”
3、英国评论家和作家威廉·夏普:亨查德是哈代所塑造的著名的形象之一。
4、《威斯敏斯特评论》:《卡斯特桥市长》是继《远离尘嚣》之后的又一部重要作品,在描写人物和环境方面,它们都有着同样完美无缺的艺术,有着同样娴熟的技巧和生动的描写,有着同样巧妙的幽默暗流,而这一切又构成哈代富有魅力和个性的整体。
第3页 写作背景
19世纪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农村社会经济旧体制的解体使哈代在心理上处于矛盾状态。他对乡村的旧生活方式和田园风光有着深厚的热爱和依恋之情,他反对用新的生产方式取代旧的生产方式,也反对用新的生活方式取代旧的生活方式。但是随着达尔文进化论的提出,“适者生存”成为成会社会发展的必然,因此哈代不得不理性地看待这一进步的意义。
最终理性战胜了感性。这部小说整个重要线索都体现了达尔文主义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一原理。哈代阅读了当时对宗教大不敬的达尔文主义相关书籍和斯宾塞相关论著,哈代接受并支持这些观点和思想,开始对自己所笃信的宗教产生了怀疑。
《卡斯特桥市长》创作于1884—1885年,是哈代的威塞克斯小说体系中的一部重要之作。作品中融入了希腊酒神原型,以及俄狄浦斯王悲剧模式。与维多利亚时期同类作品相比,《卡斯特桥市长》不再拘于传统小说的善与恶的主题,而是努力探索人物形象、人格的双重性与复杂性。
人物介绍
亨查德:亨查德是当时旧生产方式的代表,是当时宗法制度下传统农民的体现,他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卡斯特桥的市长。他身上具有传统农民的美德,踏实努力,乐善好施。亨查德也有性格缺陷的另一面,性格古怪,脾气暴躁等,为其被新生产力取代,造成命运悲剧埋下了伏笔。
法弗瑞:小说中另一位核心人物则是代表新兴资产阶级的法弗瑞,他身上则集中体现了与旧势力代表的亨查德相反的品质,他受过良好教育,对粮草这一行很熟悉,当事情陷入困境时,积极为其解决问题。在品格方面,他礼待人,遇事冷静,耿直大方。而其中最为重要一点则是法弗瑞有着先进的管理理念,掌握市场行情,这便是其在最后打败对手亨查德的原因,而法弗瑞身上所具备的能力则是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
伊丽莎白----简:是亨查德的妻子卖给水手后生下的女儿,她命运坎坷,面对复杂的家庭关系和爱人的背弃,她一直坚毅地生活着,对亨查德的关怀和对法弗瑞的爱慕始终如一。对于生活,她的态度实际而通透:所谓幸福不过是一部完整而又痛苦的戏剧中一段偶然的插曲而已。哈代以伊丽莎白—简幸福的家庭生活为小说作结,寄寓着面对命运交错的生活的坦然态度。
第4页 内容概要
21岁的打草工亨查徳带着妻子苏珊和尚在襁褓中的女儿在外谋生,经过一家粥铺,因为醉酒而将妻子卖给了一名水手纽森,酒醒后追悔莫及,遍寻妻女不得,发誓未来21年内滴酒不沾。
大约20年后,苏珊带着女儿伊丽莎白·简来到卡斯特桥投奔亨查徳,这时的亨查徳已经成了有钱的市长。但他的生意遇到了麻烦,一个叫唐纳·伐尔弗雷的年轻人写了一张纸条给市长,提出了解决办法,市长后来找到唐纳,非常欣赏他,极力将他留下帮忙,两人关系非常好,在唐纳的帮助下,亨查徳生意越做越好。
但随着唐纳在市里的声名远播,亨查徳越来越嫉妒,终于将唐纳辞去,视之为敌。在两人的竞争中,亨查徳最终惨败。其间,亨查徳再娶了苏珊,并因以为伊丽莎白是自己的女儿而疼爱有加。苏珊死后,亨查徳告诉伊丽莎白她是自己的亲生女儿,当伊丽莎白接受了他而尽一个女儿的责任时,他却发现了苏珊留下的信,知道伊丽莎白并非自己的女儿,而是苏珊和纽森的孩子。他的女儿早已夭折。
受到打击的亨查徳没有告诉伊丽莎白,却对她日益严酷以至冷漠。善良的伊丽莎白后来搬去和露西塔住。露西塔曾委身亨查徳,一再要求亨查徳娶她,因为苏珊的突然出现,亨查徳未能履行诺言。露西塔现在继承了姑母的遗产,成了一个美艳的高贵女人,她得知苏珊死去,便来卡斯特桥找亨查徳,谁知,一个晚上唐纳来找伊丽莎白,伊丽莎白不在,他与露西塔一见倾心,最终结婚。
当亨查徳一无所有时,唐纳成了市长,成了最有钱的人,这种反差更引起了亨查徳的不满。他几次想报复,但又因良心谴责而放弃。一次,他让约甫把露西塔以前的信件全部归还,而约甫却在一个小酒店里把信读了出来,并鼓动大伙进行“讽刺游行”。就在游行那晚,露西塔深受打击,一病不起,最后死去(死时怀着孩子)。亨查徳发现了伊丽莎白的真诚、善良,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她身上,生怕失去她。
一天纽森突然出现,来寻找自己的女儿,亨查徳骗他说伊丽莎白死了。从此,他每天既担心又希望纽森再来,饱受良心谴责和失去女儿之间的矛盾折磨。过了两年,纽森再次回来,而亨查徳在伊丽莎白知道真相前选择了远走。后来伊丽莎白知道了自己就是纽森的女儿,而且亨查徳欺骗了父亲和自己,因此痛恨亨查徳。亨查徳在伊丽莎白和唐纳结婚当晚回来看她,发现纽森取代了自己,而伊丽莎白对自己也只有责备,便悲哀地离开了。他最后孤独地死去。
这个故事充斥着淡淡的忧伤,一波三折。亨查徳的人生沉浮不定。与其说他的命运与资本主义取代小农经济的社会大背景有关,不如说是他个人的性格特质决定的。我认为亨查徳是一个塑造得非常丰满、真实的人物。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真实的人性。
他是一个倔强而善良的人。年轻的他因一时冲动而卖了妻子,为此戒酒半生,忏悔一生。又因一股子拼劲儿逐渐发达并成为市长。他欣赏唐纳的才能,却又因嫉妒而视之为敌人并几次伺机报复,而又总在最关键的时刻良心顿悟。他怕失去伊丽莎白,不自觉地撒了谎,又因此孤独至死。他丰富的人生悲伤而令人思索良久······
露西塔也是个悲剧形象。她年轻时委身于亨查徳使自己坏了名声。后来终于遇到了唐纳这样优秀的男人,两人又真心相爱。她鼓起勇气去追求自己的爱情和幸福,这又有什么错呢?而世人却把她的过去当做罪过,用“游行”的方式将她的一切都毁掉。她,香消玉殒了,留给我们的是沉重的思考。
唐纳和伊丽莎白的最终结合似乎过于简单和仓促,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作品的不足之处。不过,善良、朴实、纯洁的伊丽莎白那么无辜地经历了许多磨难后,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幸福,还是令人欣慰的。
第5页 名言佳句
1、如果说这个心地单纯的女孩子,在性格上有一样突出的优点的话,那就是她情愿为大家的好处牺牲个人的安适和尊严。
2、她对任何有点违礼的事,就像牛看到块红布一样。她渴望着要把事情做得正当,几乎到了邪癖的程度。
3、世上确有一些人,他们偶然留下某种影像或者是某种原则,即使当他们的判断早已认为那并不是什么可珍贵的,或甚至是相反的,而以后他们的心情还是顽强地要对它们表示忠诚;世上若没有这些人,可尊贵的人物的队伍便算不完整了。
4、人的脑子里有一间外室,里面有一些大家不愿意承认、不愿意招惹而有毒素的念头,这些念头跑来以后还来不及把它们赶走以前,有时会有片刻的徘徊的。
5、人们(除了千分之一的例外)有力量能在广泛范围内实行这一点——换句话说,就是做公众的恩人——的机会,只是非常特殊的;只有在这种特殊的时候,才需要他考虑公众的福利;在其他各种问题上,他需要照顾的不过是私人的福利、少数几个人的利益或者幸福而已。
(未完待续)
(文中图片、资料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作者删除。在此,感谢提供者)原创不易,敬请关注,欢迎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