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赏析

时间:2023-05-01 18:04/span> 作者:tiger 分类: 新知 浏览:4060 评论:0

本文继续品读《论语》第十五篇“ 卫灵公篇”,本篇记述的内容比较广泛,且重点论述了君子的人格要求。

在上文品读了“《论语》: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文中先是提到颜渊来问治国理政之道,孔子比较详细地为颜渊提出了方法。

细到穿什么时候的服饰,坐什么时候的车子,听怎样的音乐,结交什么样的人……这些东西在孔子看来都意味着文化的传承,而文化是治国的根本。

这种治理方式,也是只有颜渊能够去执行。假如换成子路,子路可能不会以文化为治国的核心,他可能一上来就会大兴改革,赶紧富强兵马,然后打仗,孔子的回答也是因人而异。

后文提到人生的自律问题,孔子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人无远虑”,指的是一个人思考问题得更加长远,得为百年甚至为千年以后考虑,得为除自己之外的其他众人考虑,为本县、为本省、为本国、为世界、为地球村,去进行思考。

“必有近忧”的“忧”,指忧患,而不是忧愁。如果人无远虑,眼前就会出现很多的麻烦和困难。

继续下章: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原文解析:

孔子说:“罢了罢了!我从来没有见过喜欢美德如同喜欢美色一样的人。”

有感解读:

这段话是重复出的,但这比之前多了个感叹句——“已矣乎”,感情色彩更浓烈了。

孔子在表达对某事失望时,经常会说“已矣乎”,意思是“算了吧”“哎呀”“……得了”。

这次孔子说:“我从来没有见过一个人,爱好德行如同爱好美色一般。”

这段话发生在孔子去卫国看卫灵公的时候,卫灵公邀孔子出游时,竟然要跟南子乘坐一辆车,而把作为国宾的孔子撇开了。

因卫灵公贪图美色的行为过于放纵,孔子对卫灵公很失望,于是有了这样一句感慨。

子曰:“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

注译:

窃位:身居官位而不称职。

柳下惠:春秋中期鲁国大夫,姓展,名获,又名禽,他受封的地名是柳下,惠是他的私谥,所以,人称其为“柳下惠”。

原文解析:

孔子说:“臧文仲是一个偷窃官位的人!他明知道柳下惠具有贤能,却不举荐他一起做官。”

有感解读:

“窃位者”,即尸位素餐者。孔子说,臧文仲这个人大概是个窃位的人吧?这是一个问句。

“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孔子认为柳下惠那么出名、那么贤德,臧文仲竟然没有给他官位,也没有把他举荐出来。

荐举贤良人才是为官之人的职责,身居高位的领导应该具有知人善任的能力。

在孔子看来,这是地方官最基本的职能,但是臧文仲竟然没有举荐柳下惠这个人才。

所以孔子就觉得很疑惑,于是提出疑问:这个人难道不是一个尸位素餐的人吗?

继续下章: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原文解析:

孔子说:“人要能够自我反省,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那就可以避免别人的怨恨了。”

有感解读:

“躬自厚”:责己的时候,对自己更加严格。

“薄责于人”:对别人稍微宽待一点。

“则远怨矣”:这样就可以远离他人对你的怨恨了。

有句话叫“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

人们在责备、批评别人的时候总是特别理直气壮,但是同样一件事情如果发生在自己或者自己的亲人身上,就会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不值得深究。

孔子向来主张严以律己,宽厚待人。

如果我们能够以责人之心责己,用要求他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看自己身上有什么可以改变的,我们与他人的关系就会发生改变。

这样,自然就不会招致别人的怨恨了。责己严,待人宽,这是保持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所不可缺少的原则。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