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皇帝诏曰的下一句是什么

时间:2023-05-01 19:33/span> 作者:tiger 分类: 新知 浏览:8894 评论:0

在古装剧盛行的今天,我们经常会在电视里看到这样的情景:皇宫里的太监手捧一卷金灿灿的圣旨徐徐展开,大声念出皇帝的旨意:“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然而,实际上,这句话的正确断句却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朱元璋开始使用“奉天承运”

元代末期,朱元璋揭竿而起,建立了大明政权。在朱元璋看来,元代气数已尽,自己结束了元代的暴虐统治,是顺应天道的,所以非常喜欢用“奉天”这个词,动不动就跟人家说自己是“奉天而行,非敢自专也”。

定都南京后,他将南京更名为‘应天府’,又将皇宫里规模最大的金銮殿取名为‘奉天殿’,甚至有时候还会自称是‘奉天法祖’。这里的法并不是指法律,而是指效仿;这里的祖也并不是指朱元璋自己的祖先,而是泛指整个汉族的祖先。

虽然朱元璋这么喜欢“奉天”二字,但却不是从登基开始就敲定了圣旨的开头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朱元璋作为开国皇帝,他要做的首先是确立这个国家的制度,所以在他统治的最初十年里,他经常会写在圣旨里的词其实是“参酌唐宋”,而不是“奉天承运”。

后来,随着政权的逐渐稳固,各方面的机制逐渐形成。朱元璋为了进一步阐明自己做皇帝的“合法性”,把手拿的玉圭也刻上了“奉天法祖”的字样,又写出了《御制纪梦》一文,说自己梦游天宫,见到了“道法三清”,紫衣道士授以真人服饰和法剑,为“奉天承运”找到了“事实根据”和理论基础,开始自称为“奉天承运皇帝”。之后朱元璋颁发圣旨,开始以“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作为开头。虽然说奉天承运这几个字在明以前的史料中就有,但用在圣旨的开头,的确是朱元璋首倡。他的原意是他自己作为“奉天承运皇帝”现在要“诏曰”,因此这句话正确的读法应该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后边的“诏曰”二字,是不能与“皇帝”断在一起的。

而追根溯源,“圣旨”一词也不是如影视作品一般从古有之。直到宋代才通称帝令为“圣旨

在古代,真正的圣旨外貌多样,并不都是金黄色的一卷布,金属、石头、竹片、纸张都曾经是圣旨的载体;圣旨写作格式也各不相同,有的是规规矩矩按格式写,也有的随意洒脱想到什么写什么;就连圣旨的叫法,在很多朝代也不是“圣旨”。

开始的时候,皇帝颁布的命令并不会被称为圣旨。反而是臣子们,因为对帝王的仰视,经常会将“圣”字挂在嘴边,自然而然衍生出了“圣旨”这样的敬称。普遍认同的说法是,最早可以检索到“圣旨”一词是在汉朝蔡邕《陈政事七要疏》:“臣伏读圣旨,虽周成遇风,讯诸执事,宣王遭旱,密勿祗畏,无以或加。”

在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圣旨大观》一书中有这样的表述:相传炎帝见嘉禾而作“穗书”,黄帝见景云而作“云书”,少昊作“龙凤书”,帝尧作“龟书”,皆可视为“圣旨”的雏形。春秋战国时期圣旨按其类别被称为“命”“令”“政”。直到宋代,皇帝和大臣们才开始通称帝令为“圣旨”。元朝戏曲繁荣,帝王故事、历史演义屡屡被搬上舞台,“圣旨”也随之成为了妇孺皆知的词语。

各代的圣旨开头并不相同

秦始皇统一天下,不满足于王的称号,于是定名号为皇帝,自称为“朕”,命为制,令为诏,其玉玺上就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以昭示其合法性。汉承秦制,逐步建立起了一套完备的皇帝制度。汉天子正号曰皇帝,自称曰朕,臣民称之曰陛下。其命令一曰策书,二曰制书,三曰诏书,四曰戒书。

汉代最为重要的一类诏书的开头应是某年某月某日,某某皇帝……魏晋南北朝时的诏令与汉代相仿,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现存这一时期的皇帝即位诏书中多有“应天顺时,受兹明命”一语。此中的重要原因大概是当时朝代更替频繁,做皇帝的都十分注意强调其统治乃天命所归,他人不得窃夺罢了。

唐代诏令一般由中书省(多为中书舍人)起草,门下省审核颁行,门下省的审核颁行有严格的规定,“凡制敕宣行,大事则称扬德泽,褒美功业,覆奏而请施行之;小事则署而颁之。由于是门下省审核颁行,故而其所颁行的圣旨正文开头往往是“门下”两字,例如《肃宗命皇太子监国制》的开头就是“门下,天下之本……”

皇帝本人则大多喜欢用天命所归之类的字眼作为圣旨的开头,,如德宗即位册文有“昊天命,皇王受之”。肃宗即位敕称:“朕闻圣人畏天命,帝者奉天时……”其效果和“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八个字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宋代皇帝的诏令,不论事情大小,“非经二府者,不得施行”。二府指中书门下和枢密院。诏令起草工作都是由中书门下议,而后命学士为之。故许多重要诏令开头与唐代一样,都是门下二字。

到了元代,以蒙古语为国语,用蒙古文下达的旨意称为“圣旨”,用汉文下达的旨意称为“诏书”。蒙古族的最高天神是“长生天”,所以元代不论是“圣旨”还是“诏书”,开头都会写上一句“长生天气力里,大福荫护助里,皇帝圣旨”作为固定开头。

清承明制,也想表明大清入主中原是天命所系,所以将本族发祥地盛京改称“奉天府”,同时在诏书中也采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作为开头,一直用到宣统帝退位。

另外,在现在能看到的很多明清圣旨中,经常有“奉天承运皇帝制曰”的字样。“制曰”与“诏曰”有什么不同呢?简单地说,“制曰”类“圣旨”乃国家制度的文告;“诏曰”类“圣旨”乃帝王对具体人、具体事发布的命令。还有一类“懿旨”,则专指皇后或太子发布的命令。“券”类“圣旨”,则是天子与臣属间契约性质的“圣旨”,我们经常在电视剧里看到的丹书铁券就属于这一类型。

圣旨的结尾并不都是古装剧里的“钦此”二字。有的圣旨并没有专门的结束词,说完就算;有的圣旨会选择其他的语气助词来表示结束,比如“于兮”;还有的圣旨结束词比较长,比如清朝的很多圣旨都是以“布告天下咸使闻知”或“布告中外咸使闻知”结尾。

-------------------------------------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医治“浮躁病”的一剂良药,我们需要来一个文化复兴!

鸣谦书法微信公众号 shufa-2013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