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金枝玉叶 上海的金枝玉叶读后感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张瑾华
黄岩朵云书院的钱报读书会现场。
一部出版了25年之久的《上海三部曲》,想不到一版再版,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追求理想生活的读者。赤日炎炎,7月27号晚上,上海作家陈丹燕来到浙江黄岩朵云书院,和当地的读者朋友们进行了一场“发光女性,坚韧如斯”的分享会,虽然分享的书是《上海三部曲》之一的《上海的金枝玉叶》,但现场交流的话题,以什么是女性的优雅为核心探讨开去,早已超过了一本书中所涉及的时代。
这也是今年首场走进去的“钱报读书会”。
在朵云书院热情的读者们面前,陈丹燕有些感叹。“这是朋友之间谈笑自若,探讨坚韧的人要如何在暗夜发光的线下读书会又回来了吗?”她说,“读书会的气氛总是温情的。”
在座的读者大多数拥有青春的面庞,陈丹燕讲述的上海女人戴西的故事,也即前辈人的“红颜遗事”,上海女人、永安百货公司四小姐郭婉莹早已作古,但她从1岁到去世前的照片,她的故事,却让一代代的新人为之动容。
像这样的海派家族出身的女性,都有个洋名,郭婉莹也叫戴西,英文名“雏菊”的意思。
“金枝玉叶,不是说有好的出身就够了,还得享得起荣华富贵,又承担得起苦难,在苦难后还能保有自尊和体面,还能坚韧地生活下去,将生活过出好的滋味来。”
虽然陈丹燕的上海系列作品中,除了有很多都市地标,比如和平饭店、百货公司、舞厅等等,还有咖啡、蛋糕之类“小资符号”,但如果把“金枝玉叶”理解成穿旗袍拎手袋,烫精致的发式,身上有香水味道,能品出咖啡和咖啡的细微区别,像戴西那样不去面包房买蛋糕而是坚持自己做蛋糕,仅仅停留在一种人们想象出来的上流社会的生活方式上,那肯定是太浮于表面了。
郭家四小姐郭婉莹。
戴西作为郭家四小姐在她的绮年玉貌时,也知道自己被公众们这样想象过,不过她觉得这些别人想象的生活是可笑的,因为“家教根本不允许那么浮华”。
“就像一颗核桃不砸开的话,你不知道它里面的内核是什么样,是什么样的香气。但砸这个过程是有些痛苦和残忍的,戴西是郭家四小姐的出身,她可以锦衣玉食,也能够抗击风霜,接住所有生活给她和家庭的苦难。一直到后来经历种种的人生磨难,将自己活成了一朵既优雅又铿锵的玫瑰。”
20多年后,陈丹燕不讳言当初和戴西交往中,对这位传奇的上海女性有点“仰视”。如今想起戴西,陈丹燕说,她一直是美的,好看的。
书里有一段话:“要是她是一个落难的共产党员,我会认为她能靠自己对信仰的坚持活下来,就像江姐那样。要是她是一个受难的教徒,我也会认为她会在受难里体会信仰的甘美,像许多中世纪的修女那样。有信仰人会在为信仰而受难时得到精神上的赞美的升华,可戴西不是这样的人,甚至我们不能说她是真正有远大抱负的知识分子,她更像一个有知识的家庭妇女。从小在江姐的故事里长大的我,惊奇地发现,原来一个人没有信仰,也可以非常坚韧。一个人不是为了大众而吃苦,也可以保持顽强的尊严。作为一个平凡的女子,她为的是,不肯伤害自己的清白,不肯因为自己再给自己的孩子增加一点点不幸,我想她不自杀,不愿意让孩子伤心,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吧。”
戴西的生活态度,陈丹燕用一个故事来总结。那些年月里,戴西因为残酷艰辛的劳动改造,手指一切切都是弯曲的,但她后来说起这段往事一笑而过:“要不是经历这些,要天天劳动,我可有就发胖了,身材不那么好了,我这好身材,全是拜劳动所赐啊。”这是戴西式的看待苦难的方式。
她究竟吃过什么苦呢?只看一个细节就可以了——
“后来,她又洗了更脏的女厕所,那是在农村劳动的时候,农村的厕所是一个在地上挖的大洞,里面放了大木桶,戴西要将装满了屎尿的木桶从大洞里拔出来,送到粪池里去倒干净,然后再将它们抬到河里去洗干净;她在那时学会了独自去做最脏的事,洗厕所在那时表示对人的惩罚和侮辱,并不是单纯的劳动,清洗厕所的人,没人帮助,没人同情,全要靠自己,而且天天如此。”
这时候的戴西,和这几天霸屏的“二舅”也没啥区别。
戴西如何会成为戴西?可能每个人的解读不一样。
陈丹燕还记得很多年前,她跟戴西一起看她的老照片,戴西自己喜欢的一张照片,因为那张照片上的她是在劳动着的,她是一名职业女性。
书中的一段话——“对这样的人家来说,女儿从中西女塾毕业,就像一份上好的嫁妆一样。 那真是些轻车快马的日子,在一个人的少女时代。 那二十年代的明亮阳光,照耀着黛西年轻的笑脸,她还有点胖,因为在青春期里,有一点像刚刚发起来的发面团一样,那么新鲜,那么不确定,那么香,不可遏制地成长着。她盼望着许多事,可并不着急,生活像阳光下最蓝的大海一样,璀璨晶莹地在她的面前铺陈,随便她是想去游泳,还是想去泛舟。”
生而为人,似乎都该拥有这样闪闪发亮的生活,但是未必。
在朵云书院,分享会上坐着不少二三十岁的女性,她们从大学毕业后,开始进入职场,从此开始了职业人生。若干年后,她们可能还要承担起更多的家族责任,可能会有很多传统的观念在影响着她们。比如,当一个好妻子,好妈妈,一家子的女主人,等等。现代女性依然无法回避这样的女性课题,这是真实的存在。而比她们早了半个多世纪的戴西,从燕京大学心理学专业毕业后,依然会想要过一种似乎约定俗成的生活:嫁得好,相夫教子。戴西恋爱之后,选择了麻省理工学院毕业的公派留学生当丈夫,郎才女貌,看似美满幸福,新婚后的第一天早上,想的是做完美的早餐取悦丈夫,后来又生了两个孩子,在漫长的夫妻生活中,也要把丈夫从别的女人那里带回家,要面对丈夫的低谷期,独自面对难产的艰辛等等,但戴西在她那个时代,已经几次进军了“职业女性”之路。
人面对苦难总是被动的,只能去迎难而上。而在戴西的自主选择中,我们也看到了女性独立的精神。
“女性虽然看起来柔软,但她们身上往往有比男性更坚韧的东西。”陈丹燕说。
旅途中的作家陈丹燕。
这个酷暑夏夜的分享会上,弥漫着“金枝玉叶”咖啡的香气。有些老读者带上了很多年前买的陈丹燕的书,她们从那些陈丹燕的旅行文字中,找到了生活的意义和方向。
一位女读者即兴上台,用美声唱法演唱了一首德国民谣,获得了满堂彩。当晚朵云书院《上海的金枝玉叶》卖空了,唱歌的女读者没买到书,陈丹燕回到上海,马上给她找了一本书签了名,让朵云的司机三百公里带回去给她了。
生活总是时甜时苦,旅途也总是充满不确定性,戴西式的面对,是一种面对。陈丹燕说,那些熬不下去的放弃的,也不是说要批判他们,人与人不同,有些人脆弱,有些人坚韧。她只是觉得,像戴西这样,到了晚年依然能婀娜地走在上海的马路上,有时有矜持少女的骄傲,有时又放声大笑,那是美好的事情。
戴西不是鸡汤,更不是毒鸡汤,我们可以理解为身处任何时代,我们都向往的一种品质,一种主动的选择。
因为疫情三个月没有出门的陈丹燕,到了浙江黄岩后,当天马上风尘仆仆去了温岭石塘,去看海,去看红日,对一个跑遍世界的旅行家来说,炎热不算什么,生命的体验才是最吸引她的。
“住在海边古老的渔村,晚上吹到了凉快的海风,B&B的主人特地给我们在庭院里放了露天电影,种着紫阳花的庭院外是夜里的大海。”
她在现场也跟读者朋友分享了这些年来自己的一次次旅途。比如在爱尔兰的小酒馆里和当地人热情快乐的交流,一起唱歌,感受爱尔兰的亲切。比如一个人扛很重的行李快速奔跑去火车站台。跑步,健身,保持体能等等。旅行往往需要从身体到精神都做好准备。
上海女人陈丹燕身上,其实也有着戴西这样温婉又坚韧的影子。一个热爱生活的,经得起折腾的女子。她还有很多的新鲜事要去做呢。
一个晚上的分享,在上海女人陈丹燕温柔的轻声细语的讲述中结束了,咖啡香气还没散去。
外面,是暑气蒸发的江边,灯火璀璨。每个人的生活在个人的悲欢中,在他人的悲欢中继续着,没有那么多“金枝玉叶”,却也需要在平凡的人生中,过出自己的优雅和坚韧。
就像这些天刷屏的“二舅”,别人怎么想二舅都是次要的,二舅怎么认识自己的人生,将哪怕最坏的生活过出滋味来,这才是重要的。
陈丹燕将黄岩之行看作是一次旅行。“这是一个复习‘珍惜’这两个字的旅行,那么短,却比去北极准备得还仔细。”她说。
一位喜欢陈丹燕作品的读者现场唱起了德国民谣。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