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蝉脱壳的故事 西游记金蝉脱壳的故事

时间:2023-05-02 01:40/span> 作者:tiger 分类: 新知 浏览:476 评论:0

金蝉脱壳

“存其形,完其势;友不疑,敌不动。巽(xùn)而止蛊。”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指同友军共同抗击敌军,处于相持阶段时,如果有另外较弱的敌人从其他方向出现,我军需要马上消灭他。那么我军主力去消灭弱小敌军时,其余的部队就必须保存阵地上已有的战斗形貌,并进一步做出进攻的态势。这就是金蝉脱壳,不是消极地逃跑,是分身的方法。所以大军在调动的时候,旌旗战鼓不动,就像大军驻扎在原地一样。这样使敌人不敢轻举妄动,友军也不怀疑。待我军主力摧毁其他敌人再回来,友军和敌军这才知道我军调动的情况。简单点说,金蝉脱壳就是在与敌僵持阶段,抽调精锐主力去袭击敌人其他阵地的计谋。金蝉脱壳原指一种自然现象,说的是蝉幼虫从地底下爬出来,这时的幼虫通体土黄透亮,俗称“金蝉”。它一般在黑夜里爬上树干蜕变成蝉。蜕变时,背部裂开一条缝,身体从缝里爬出后飞走,壳却留在枝头。金蝉脱壳,在战争中作为一种分身计时,讲究的是善于伪装自己的力量,使敌人不敢动,友军不生疑。在三十六计中,金蝉脱壳又作为走计之上计。指在危急存亡关头,自己进退不得,拼命也是白搭的境况下的脱身之计。在脱身时,留下种种伪装,制造使敌人感觉自己没有走的假象。要从某种危险境地顺利地逃脱,金蝉脱壳的确是妙计。脱逃时不会被敌人轻易发现,等到被发觉时,敌人的势力已经鞭长莫及了。春秋时期,公子元从郑国撤退时,为了防止郑军背后追杀,命令营帐不拆,旗幡原地不动,不声不响地在夜间撤出郑国领土。这是金蝉脱壳的绝妙应用。三国时,蜀将姜维与邓艾僵持,就用过此计。准备抽主力偷袭邓艾军其他地方的营寨,结果被邓艾识破,损失惨重,只好自认晦气。金蝉脱壳施计范围极广,不分人和环境。如饭局中、谈判中被人纠缠时,故意留下自己的少许东西,借口上洗手间求得脱身。用来指人,是一个比喻,这实际上是一种分身计,一种逃遁计。

典籍故事:王守仁全身而退

王守仁,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大儒,被后世称为阳明先生。他在明朝武宗正德元年任兵部主事。一次,他和其他官员一起上奏武宗,指出宦官刘瑾所犯的罪状。结果,刘瑾恶人先告状,反倒让武宗把参奏的大臣训斥了一番。王守仁也当场被廷杖四十大板,贬到贵州龙场(贵阳西北七十里,修文县)当驿丞。贵州龙场离京师有万里之遥,人少山多,是个贫瘠荒凉的地方。王守仁奉召后,不敢不去,回家稍微整理一下,就匆匆启程赴任了。走到钱塘江附近时,他的好友派人来告诉他说,宦官刘瑾已经派人前来刺杀他,估计就要到了,要他一路小心防备。王守仁谢过送信的人,并说:“这件事情不必过虑,我想刘瑾是不会在意我这个小小的驿丞的。”王守仁嘴里这样说着,心里却早有了准备。第二天一大早,他的仆人起来时,却四处看不到王守仁的影子。仆人在枕边又发现了一首绝命诗,其中写道:“百年臣子悲何极,夜夜江涛泣子胥。”仆人猜测主人已经投江了,急忙赶到江边寻找,见江边的水草边还有漂浮的衣物。捞起来一看,果然是王守仁的东西,他们都认为王守仁已经淹死了,于是号啕大哭起来。哭声惊动了附近的人,以致周围的人都知道这里有个官员在江里淹死了。刘瑾派来负责刺杀王守仁的锦衣卫,听到这个消息,急忙赶过来观看。他们不动声色地仔细看了王守仁的遗物,回去复命了。王守仁到底死了没?没有。这是他故意布下的疑阵,掩人耳目,让别人相信他淹死了。自己却换上道袍,跑到福建的武夷山隐居起来,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才悄悄地到贵州龙场去。王守仁用金蝉脱壳的计谋,摆脱了前来追杀他的人,使自己化险为夷。书里的经典语录春日生活打卡季奇妙知识季

这就是金蝉脱壳的故事。关注我下回继续分享三十六计的故事。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