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淮阴侯列传 史记淮阴侯列传读后感
刚刚分析韩信系列的原文故事,趁热打铁,再把韩信的整个生平介绍一下,这样,汉初三杰的个人介绍就完成了。依旧和以前解读萧何、张良一样,根据正史记载,在讲故事的同时,表达一下我个人的看法。
一、少有志向
韩信,是淮阴县人,长得比较高大。
1.择地葬母
最早还是老百姓的时候,非常贫穷,他的母亲死了,竟然穷得没办法安葬。在当时,如果换做普通人,或许随便找个地方,草草下葬;或许将自己卖给有钱人,用卖身得来的钱将母亲安葬;甚至不孝之子,就直接不安葬。然而韩信的做法却令人刮目相看,体现出他从小就与众不同的志向——他四处寻找,找到一处又高又宽敞的地方,这个地方的周围还能安置上万户人家,才把他的母亲安葬。
2.意味深长
韩信为他母亲选择的这个墓地很有深意,在古代甚至今天的某些地方,都特别讲究风水。在高的地方,不容易积水;在宽敞的地方——能容纳上万户人家居住,将来万一有人来居住,这样就显得热闹。像后来许多朝代的皇陵,都迁徙了很多人到陵地附近居住。韩信的这个举动,就说明虽然他很穷,但是没有把自己当成普通人,依然有自己高远的志向。
二、破落贵族
剑,在春秋战国一直到秦汉时期,甚至贯穿整个中国古代,都是贵族身份的象征。即便在武侠故事中,大侠一般都是用剑的。而韩信就整天带着这样一把剑,虽然很穷,但是剑不离身,这就能证明韩信有贵族血统。
三、不被人待见
韩信不但穷,而且也没有什么善良的举动,因此,在那个以推举为做官途径之一的时代背景下,韩信就不可能被别人推荐为官吏,无法靠国家的俸禄养活自己。而他又以贵族的高傲身份,不屑于从事其他行业营生养活自己,因此只能靠混吃混喝度日。这样时间久了,就自然而然被人嫌弃了。
四、晨炊蓐食
在淮阴县混不下去以后,韩信只能另谋出路。
1.蹭吃蹭喝
他来到了下乡县,找到了一位让他吃了好几个月白食的南昌亭长。其实说实话,这位南昌亭长对韩信已经很不错了,让韩信白吃白喝好几个月,除了战国时期那几位以招贤纳士求得美名的公子之外,换做是谁,估计也会颇有微词。而且这位亭长的家境估计也非常一般,因为他的级别太低了,一个小小的亭长,怎么能供养得起韩信白吃白喝很长时间呢?所以,他的妻子首先不乐意了,但是又不好直接赶韩信走,于是想出了一个晨炊蓐食的妙计。
2.怒绝亭长
在正常的吃早饭时间之前,提前把饭做好,直接在草席上就把饭吃了。到了饭点,韩信依旧和以前一样,背着他那象征贵族身份的宝剑,来到亭长家,准备继续蹭吃蹭喝。等他到了亭长家以后,见没人给他准备食物,便立即明白其中的意思了——人家不伺候了。换做我们普通人,要是光在别人家蹭吃蹭喝,本身就不好意思了,而现在又受到人家的白眼,更应该羞愧难当才是。而韩信不但没有感到羞愧,反而认为亭长不厚道,一怒之下竟然和他绝交了。
3.百钱羞辱
韩信啊韩信,确实是与众不同啊!后来韩信帮刘邦消灭了项羽,平定了天下,他被刘邦封为楚王,韩信衣锦还乡。韩信回到他的楚国封地之后,派人把这位南昌亭长叫了过来,并赏赐给他一百钱,作为他在他家白吃了几个月饭的报偿。并对他说:“你真是个小人,做好事没有做到底!”其实我们现在看来,韩信这么做有点不厚道了。再怎么说,你在人家里白吃白喝好几个月,人家也没有说什么,更没有撕破脸皮赶你走,韩信这么挖苦人家,至于吗?南昌亭长现在面对高高在上的楚王韩信,也没办法,只能乖乖地拿着这一百钱谢恩离去。
五、漂母遗食
韩信在下乡好不容易找到了能蹭吃蹭喝的人家,结果又被人家委婉地赶了出来,无奈之下,他只能再回到淮阴县。
1.钓鱼充饥
韩信这次回来,他依旧不受别人的待见,没办法,他只能到城北钓鱼为生。以当时的钓鱼技术、鱼竿、鱼饵以及对鱼生活习性的了解程度,韩信几乎不可能靠钓鱼解决温饱,最好的情况就是不至于饿死而已。
2.漂母分食
这时,在韩信钓鱼的河边,出现了一群洗涤丝絮的大妈。其中一位见到面有菜色的韩信在那儿钓鱼,知道他吃不上饭,饿得不行了,便把自己的饭分给韩信。这对韩信来说,无异于雪中送炭!这几位大妈在河边一共工作了几十天才走,在这几十天中,那位善良的大妈一直把自己的饭分给韩信一部分,这下可把韩信乐坏了——不用工作就有吃的了!
3.漂母怒骂
大妈临走时,韩信对大妈说:“我将来一定要重重地报道您!”谁知大妈一听,气不打一处来,对韩信说:“你一个堂堂男子汉,竟然不能养活自己!我是可怜你才给你饭吃,我难道是贪图你的回报吗!”这一骂,应该是让韩信羞愧地无地自容了。
4.千金相赠
韩信飞黄腾达以后,以楚王的身份回到封地,派人把这位大妈接来,赏赐给她一千金黄金作为报答。这位大妈面对楚王的赏赐,竟不知所以然,韩信将事情的原委告诉她,她才恍然大悟。
5.憋屈亭长
其实这件事可以和晨炊蓐食这件事结合起来看,洗衣物的大妈主动给韩信送了几十天的饭,受到了一千金的报答;南昌亭长让韩信白吃白喝了好几个月的饭,受到了一百钱的奚落。这样一对比,南昌亭长的遭遇显得有点憋屈了。
六、胯下之辱
我这一套书的版本是“袴下之辱”,但一般都说“胯下之辱”,因此后文都用“胯下之辱”。
1.心理疾病
任何国家任何时候都不乏寻衅滋事之人,在我看来,这种人纯粹就是他们的心理疾病已经病入膏肓了。别人根本没有招惹这些病人,而这些病人非得找事,特别是找老实人的事。这不,韩信也遇到了这么一位病人。
淮阴县有一位少年屠夫,这个小子看韩信不顺眼,我认为是他心理不平衡:韩信穷困潦倒,确有贵族特有的宝剑,地位较高;他自己吃喝不愁,却从事着在当时最低贱的商人这一职业,而且是在商人这一行中也比较低贱的屠夫这一行。现实生活的强烈反差,使他非得欺负欺负韩信,刷一下自己的存在感,找一找心理平衡。
2.屠夫拦路
正当韩信带着他的宝剑在街上行走之时,以这个少年为首的一伙人一字排开,挡在了韩信前面,拦住了韩信的去路。韩信默默地俯视着这几个坏蛋,为首的少年上前一步,仰起头,对韩信说:“你小子长得倒是挺高啊,还整天带着把破剑到处显摆,其实你内心只不过是个胆小鬼罢了。”说完回头看着他的帮凶,一群混蛋哈哈大笑,都想看韩信作何回答。韩信面无表情,平淡地看着这个家伙。这个家伙见韩信不理他的茬,把双腿一分,指着自己两腿之间的地面,抬起头,对韩信说:“你要是真不怕死,就拿你的破剑把我杀了;你要是怕死,就从这里钻过去!”“韩信,杀了他!”“韩信,拿剑扎他!”“韩信,你可不能钻啊!”……旁边的帮凶一边起哄,一边嘲笑韩信。
3.胯下之辱
在嘲讽声中,韩信盯着这个家伙看了很久,眼中都要冒出火来了,攥紧的拳头咯吱吱作响……然而,韩信眼中的火焰渐渐熄灭了,握紧的拳头松开了,只见他低头、俯身、弯腰、屈膝、撑地、伸头、膝行……慢慢地从这个恶少年的两腿中间钻了过去。一群起哄的帮凶们见到这动作,嘲讽的声音也戛然而止!他们不知道韩信为什么能如此平静地接受如此屈辱!——岂止是他们,我们也搞不清楚韩信是什么想的!
4.大将之风
直到韩信被刘邦封为楚王,衣锦还乡后,韩信才道出了其中的原委。
韩信派人把那时的少年屠夫、此时的中年屠夫叫来,这位屠夫战栗不已地跪在韩信面前,脸上豆大的汗珠争先恐后地涌出来,眼睛盯着韩信的鞋尖一动也不敢动,大气也不敢喘……和他当年欺负韩信时,判若两人。韩信把他搀起来,把他脸上的汗擦掉,双手握着他的手,环顾着对大家说:“你们是不是觉得我要好好地收拾他,报当年的胯下之仇呢?这是位壮士啊!当年他羞辱我的时候,我难道不能杀了他吗?但是当时杀他没有罪名啊,所以我在当时才忍气吞声地忍了下来。”众人一听,才明白韩信当时虽然看起来波澜不惊,其实他内心的思想都是正非常复杂的。然后韩信接着对屠夫说:“现在我任命你为楚国中尉,你要好好干哟!”
不仅没有趁机报复这位屠夫,反而任命他为楚国中尉,相当于韩信封国的国防部长,这样出人意料的举动,也只有韩信这样具有大将之风的人才能做得出来。
至此,我们讲完了韩信在家乡生活的几件事。随着秦末农民起义的大爆发,作为非常之人的韩信也自然而然地被卷入了历史的洪流之中。那么他在参军后又有哪些故事呢?敬请期待。
——本文史料来源《史记·淮阴侯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