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皇英诺森十世 教皇英诺森十世高清

时间:2023-05-02 06:39/span> 作者:tiger 分类: 新知 浏览:7128 评论:0

身为帝国的唯一继承人,上帝在东方的代言人,东方基督徒的保护者,中原大皇帝的太子,朝鲜、乌斯藏、撒里维吾儿的保护者,东亚诸王国的护卫者,察哈尔部林丹汗的朋友,蒙古草原的天可汗,欧洲诸国心中东方幻想乡的王子。在此向教宗因诺曾爵十世阁下致以问候,有一个不幸的消息要告诉您,在我们尊崇天主教为国教的伟大国度,明帝国,在鞑靼人南侵、农民暴动、军事贵族叛乱和荷兰人进攻的联合打击之下,目前的帝国已经要四分五裂了,不信上帝的野蛮鞑靼人正在帝国的各地屠杀主的羔羊。这些东方的异教徒还在源源不断的传播他们的异端信仰,试图让主的羊群进入魔鬼的怀抱,所以请求教宗因诺曾爵十世(即英诺森十世)阁下,组建十字军东征,发动一场圣战,让上帝的荣光重新照耀东方,愿天主保佑大明中兴太平。

皇太子君士坦丁、皇太后玛利亚、中宫皇后海伦娜敬上。

这封信是1650年,南明皇帝永历帝以王太后的名义发出的求援信,皇太后玛利亚正是王太后,而皇太子君士坦丁则是皇子朱慈烜。

1582年,耶稣会意大利籍传教士罗明坚及利玛窦抵达广东肇庆,为近代天主教入华揭开序幕。利玛窦将天主教中国化,并且采取自上而下的传教策略,这一套方法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到明末清初时,天主教徒已经有20万人。

但是战乱紧接而来,在华的传教士也分裂了,传教士们活跃于几个敌对的政权之间。

当时在新入主北京的清廷中,有汤若望和龙华民等耶稣会士,他们率奉教的历局天文家成功获得钦天监的掌控权;于张献忠的大西政权中,则有获赐“天学国师”的耶稣会士利类思和安文思;在南明朝廷中,天主教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1648年,天主教耶稣会会士瞿纱微(安德)为南明朝中的王太后及其母、马太后、永历帝皇后王氏、皇子慈烜受洗。别有妃嫔50人、大员40人及太监多人领洗。

永历帝或因无法遵行十诫所要求的一夫一妻制等因素而无意入教,是年,他仍遣使前往耶稣会教堂,献银香炉、银花瓶、银烛台,请行谢恩弥撒。明使抵澳门后,澳门耶稣会教堂行谢恩弥撒。这次弥撒于当年10月31日由耶稣会副省会长曾昭德亲自主持,规模极其盛大,即使在南明已经覆灭后,依然为澳门人所谈论。

永历朝的宗教氛围极为浓厚,1650年,当南明军事上处于劣势时,耶稣会士向永历朝提议派出赴罗马教廷使节团求援,得到王太后和庞天寿太监的积极回应。经过和曾昭德的反复商议,最终确定由波兰籍耶稣会士卜弥格充任南明出使教廷特使,持前文所说《上教宗书》以及曾昭德的致教廷公函,致耶稣会总会长函,与陈安德前往罗马。

同时,永历帝还以王太后的名义向同是天主教教徒的澳门葡萄牙总督求救,总督设宴款待来使,还赠与了一百余枝火枪,但是葡萄牙总督却不敢对永历政权给予太多帮助,以免遭受满清的报复。

1653年春,在法国人的帮组下,卜弥格抵达罗马。不料,法国人的介入却使罗马教皇英诺森十世产生了反感,而新当选的耶稣会总长古斯维斯·尼克尔又认为接受“南明使臣”的要求将会危及耶稣会在中国的传教活动。为此,罗马教廷3次召开会议,商讨如何应对“南明使臣”。

1655年12月,对卜弥格持消极态度的英诺森十世去世,新任教皇亚历山大七世终于接见了南明使臣。亚历山大七世对南明朝廷的艰难处境表示了同情,却完全不提帮助——这也是无可奈何之举。欧洲在16世纪初已经掀起了一场宗教改革运动,使罗马教廷在西欧的社会、政治地位受到严重威胁,教皇已经无力干预欧洲各国间的战争与和平,遑论千里之外的中国。

次年3月,卜弥格带与陈安德着亚历山大七的祈祷踏上回程。然而,永历帝连这种精神安慰都没有收到。1658年,当他们抵达暹罗(今泰国)时,此时永历政权已经只剩下云南一隅之地,澳门当局已经不愿意再为南明永历政权充当中间人了。1659年,卜弥格没有完成使命,在云南边境去世,陈安德也就此消失在历史中。此时永历帝已经流亡缅甸,两年之后被吴三桂俘虏并杀害。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