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大的内陆国是 世界最大内陆国蒙古
内陆国是指没有海岸线的国家,亦即被周围邻国陆地领土所包围的国家,又称陆锁国。与临海国、海岛国相比,内陆国地理条件比较闭塞,交通与对外联系多有不便,社会经济发展上有许多困难和特殊之处。
因为不靠海,除了无法利用如渔业之类的海洋资源之外,最重要的是内陆国无法发展海运。这样的缺点在以往的海权时代,代表这样的国家很难在海外探索与殖民方面占有优势,而在现代则代表该国缺乏发展航海贸易的空间,而影响到国家的国际贸易能力。
目前全球共有44个内陆国,其中包括2个双重内陆国。世界最大的内陆国是地跨亚欧的哈萨克斯坦,同时也是亚洲最大的内陆国。
哈萨克斯坦共和国位于亚欧大陆腹地,西濒里海,北临俄罗斯,东南连接中国新疆,南与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接壤,国土面积272.49万平方公里,约占地球表面积的2%,相当于整个西欧国家面积之和,国土面积排名世界第九位。领土横跨亚欧两洲,阿特劳市的居民每天都可以在欧亚两大洲之间穿行。多为平原和低地,属大陆性气候,西南部属图兰低地和里海沿岸低地。中、东部属哈萨克丘陵,东缘多山地。半荒漠、荒漠地带约占全境面积的60%。
“哈萨克”名称最早出现于15世纪初期。15世纪20年代,在金帐汗国东部出现了乌孜别克汗国, 以锡尔河下游为中心,北至托波尔河,东北至额尔齐斯河。1456年,汗国有两个苏尔坦(吉来和扎尼别克),由于内讧向东逃入亦力把里统属地区,亦力把里主把楚河、塔拉斯河流域西七河区让给他们游牧,以增强自己的实力。这一部分脱离乌孜别克汗国的人被称为哈萨克人,意为“避难者’’或“脱离者”。
哈萨克人建立了哈萨克汗国。随着汗国的壮大,周邻民族的加入,到15世纪末,哈萨克民族最后形成。1589年,哈萨克人及其分布地区已区分为三个玉兹(血缘的部落联盟):大、中、小玉兹,即清文献中的右、左、西三部。其中的中玉兹(哈萨克斯坦中部地区)和大玉兹(七河流域)臣服于准噶尔部。而小玉兹(西哈萨克斯坦)则于1731年被沙俄吞并。但是准噶尔汗封建贵族烧杀抢掠使哈萨克人民遭到灾难。18世纪中叶,清朝统一了准噶尔部,解除了哈萨克来自准喝尔的威胁。哈萨克三玉兹先后表示归顺清朝,特别是中玉兹和大玉兹,与清朝的关系更为密切。
19世纪的哈萨克王国也建立在这里。后来被俄罗斯沙皇占领并统治。1925年4月19日改称为“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1991年12月16日哈萨克斯坦宣布独立。
由于受前苏联影响,哈萨克在独立后才推行市场经济和私有化。经济以石油、天然气、采矿、煤炭和农牧业为主,加工工业和轻工业相对落后。哈萨克斯坦工业基础极为薄弱,发展缓慢,大部分日用消费品依靠进口。
而世界最小的内陆国则是梵蒂冈。梵蒂冈是位于意大利首都罗马西北角高地的一个内陆城邦国家。也是全球领土面积最小、人口最少的国家,国土面积只有0.44平方公里。由于四面都与意大利接壤,故称“国中国”。是全世界天主教的中心——以教皇为首的教廷的所在地,也是世界六分之一人口的信仰中心。
梵蒂冈意为“先知之城”。公元4世纪,教皇在罗马城西北角耶稣门徒圣彼得殉教处建康斯坦丁大教堂以志纪念,十五至十六世纪被改造成圣彼得大教堂,成为天主教会举行最隆重仪式的场所。
公元756年,法兰克国王把罗马城及其周围区域送给教皇,后在意大利中部出现了教皇国。1870年意大利统一后,教皇被迫退居梵蒂冈宫。1929年意大利同教皇签订《拉特兰条约》,承认梵蒂冈为政教合一的主权国家。梵蒂冈为中立国,其国土神圣不可侵犯。
因为是意大利的城中城,梵蒂冈的公民大部分是神职人员,包括了主教、神父、修女,以及著名的瑞士卫队(一支专门为教宗服务的志愿禁卫队)。还有大约3000名世俗工人,他们是梵蒂冈的主要劳动力,但都不住在梵蒂冈城内。
2011年梵蒂冈最新人口统计数据显示,该国现仅有32名女性公民,540名男性公民。572名梵蒂冈人中有306名外交官,还有86人是瑞士卫队成员,此外还有73名枢机主教、31名平民和一位修女。在所有572名持有梵蒂冈护照的公民中,只有223人真正生活在梵蒂冈。除了本国公民外,梵蒂冈还有221名居民,他们大多数都是传教士、神职或者修女。按照新的规定,梵蒂冈已经解除了对非公民和非居民限制,而此前,只有特别通行证的人才被允许入境。
由于是坐落在意大利境内的“国中之国”,该国境内没有田野、农业、工业、矿产资源。财政收入主要靠旅游、邮票、不动产出租、特别财产款项的银行利息、梵蒂冈银行盈利和向教宗赠送的贡款以及教徒的捐款等。国民的生产生活必需品,如自来水、电力、食品、燃料、煤气等通通由意大利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