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杨版资治通鉴 柏杨资治通鉴epub下载

时间:2023-05-02 07:43/span> 作者:tiger 分类: 新知 浏览:842 评论:0

近日,东方出版社隆重推出《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全十八部)精装典藏版。这套书柏杨先生从六十四岁,写到七十三岁,一千二百万字终于完成。1993年,最早由远流出版公司以72册平装书的形式出版,是著名作家柏杨先生的十年心血之作,现代中国人阅读《资治通鉴》不可替代的入门读物,将旧时帝王之“借鉴”转为现代百姓的“明镜”。

柏杨先生说:“不细读《资治通鉴》,想要了解中国,了解中国人,了解中国政治,以及展望中国前途,根本不可能。”

历尽沧桑一老头,十年写史天地宽

1920年生于河南开封的柏杨,原名郭定生,是中国著名作家。其作品除最被大陆读者熟知的杂文集《丑陋的中国人》和历史著作《中国人史纲》外,还有包括小说、杂文、诗、报导文学、历史著作等计170余部作品。《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是柏杨颇具广泛影响力的三部作品之一,与《丑陋的中国人》《中国人史纲》齐名。其作品风格,尤以涉猎广博、文笔犀利、内容深刻为称道。20世纪下半叶,柏杨以其作品在海内外华人间掀起惊天波澜,以至被认为是继鲁迅之后最伟大的杂文家。

柏杨曾笑称,自己是“历经沧桑一老头”。和同时代的知识分子一样,柏杨经历过国难当头、内战连绵;也曾面临两难选择,最后背井离乡、孤悬海外;后又因着一副铮骨,和时局互撞到头破血流,乃至身陷囹圄。但柏杨之所以成为柏杨,正在于其颠簸流离的命运,从未夺走其讲真话的良心。柏杨早已完成对文学家、史学家身份的超越,不但是历史的见证人,更是文化与社会改革的行动者。这位“老头”的沧桑故事,之所以值得纪录,是因为这段历史值得被铭记,这一颗勇敢无畏的灵魂,也值得告慰、值得致敬。柏杨曾经说过:“我满身都是伤,想要突破自己好困难。舔伤也不是都能舔到的,但,我还要飞。”

在柏杨古稀之年以口述方式创作《柏杨回忆录》时,执笔人常在写作中途,把笔放下,凝视柏杨,叹息道:“您的灾难,怎么没完没了?”

20世纪60年代的十年,是柏杨杂文创作的井喷期。“柏杨”这一笔名开始正式出现。选择杂文,柏杨在意的是它的锋锐。

但杂文的锋锐,也同时伤害到柏杨自己,他仅仅因为一个翻译错误就被当时的台湾当局判处有期徒刑12年,共服刑9年零26天。入狱期间,柏杨经历了苦刑拷打、家庭瓦解、信息隔离,且一度面临枪决的危险。重压之下,他开始喃喃自语,精神错乱,不得不恳求难友用拳头帮他保持清醒。对于这一经历,日本作家黄文雄先生,曾引用日本的一句谚语,说柏杨是一个“看过地狱回来的人”。不认输的柏杨,在复杂而艰困的环境中寻找出路,一点一滴积累着生命能量,照明当下的幽暗,乃至洞见历史的死角。而让柏杨生命发光的灯引,就是写作。

柏杨被认为是“无法归类的作家”。其“无法归类”,是指1951年始至2006年封笔,他写下了2000多万字的雄篇。其创作生涯,可分十年小说、十年杂文、十年牢狱、五年专栏、十年《通鉴》。

大陆读者认识柏杨,始于1988年湖南文艺出版社引进发行的《丑陋的中国人》。甫一问世,华人世界即掀起轩然大波。而柏杨的著史生涯,从他被囚时开始。1972年,柏杨被押解到一个海浪滔天的孤岛——绿岛。他有时候可以看一些古书(监狱中信息隔离,只有古书能有一些例外),有时候什么也不准看。狱中的漫漫长日,没有边际。为了驱赶绝望,让心思有所寄托,柏杨选择了读《二十五史》。柏杨的史观开始成熟:为小民写史,而不是为帝王将相写家谱、写嘉言懿行。巨浪拍打岩石的声音里,柏杨在牢房背墙而坐,秘密完成《中国历史年表》《中国历代帝王皇后亲王公主世系录》《中国人史纲》三部作品。出狱后,三书得以出版。《中国人史纲》因其观点深刻独特,语言有趣可读,尤受读者欢迎。

柏杨还有更宏伟的计划。

译写《资治通鉴》的想法,也是在牢房里种下的种子。在柏杨看来,资治通鉴是中国最有价值的史书之一,这部被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唐德刚称为“一书定天下”的著作,却因为文言文的诘屈聱牙,近百年来,几乎成为死书。所以,他决定把《资治通鉴》译成现代汉语。

1983年到1993年,是柏杨着手著述白话版《资治通鉴》的十年,这十年几乎成了柏杨另一场新的“监狱”生涯,书房成了囚房。“平均下来,我每个月至少都要阅读4万字左右的文言文(包括标点和注解)原文,写出7.5万字左右的初稿,和交出15万字左右的校稿,以及所必需的地图、附录。十年如一日,没有星期天,没有例假日,没有阴,没有晴……”柏杨叹道。

其实,“十年《通鉴》”远不止十年:从20世纪80年代始,仅只把《通鉴》翻译为白话文的工作,已然花费柏杨十年时光;两岸开放交流后,终于获得了更精密中国地图的柏杨,又根据大陆当时最新的地理区划,对《通鉴》今地名夹注进行了修订,主持绘制了准确的、关于《通鉴》记载事件的历史地图;并着手用新的体例编纂新的《通鉴》白话读本,到《柏杨版通鉴纪事本末》完稿,已是21世纪初。

不为君王唱赞美歌 只为苍生说“人”话

柏杨宣布封笔,是在86岁。他最后的作品,是为当时即将在大陆出版的《柏杨曰》作的再版序。

在序的结尾,他写道:

“我用‘柏杨曰’来读历史,提出我对传统历史不同角度的分析和批判,除了锻炼自己诚实面对自己国家的历史之外,也要设法使读历史的人摆脱以往士大夫附庸权贵,为执掌大权的皇帝老爷张目、护短,甚至为他们的酷虐暴行提供最没有良心的合理化理论的习行。我仍然要说我的史观,未必能掌握历史的全貌,而我摆脱传统文化的包袱,不为君王唱赞美歌,而只为苍生、为一个‘人’的立场和尊严,说‘人’话,从‘以人为本’的角度来重新审视历史。”

2008年4月29日,柏杨因呼吸衰竭在台湾新店耕莘医院病逝,享寿八十九岁。依先生生前遗愿,家属将其骨灰撒在绿岛附近海域,两年后,在妻儿护送下,柏杨部分骨灰被安葬在其故乡河南新郑福寿园陵园,墓碑上题写:

“不为君王唱赞歌,只为苍生说人话。”

把帝王将相视为普通中国人去评判,目光聚焦被历史淹没的普通中国人,是柏杨先生的史观,也是贯穿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最重要的特色。除此之外,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还有几项大胆的创新:一是跳过年号,采用简单的公元纪年;二是不以王朝更替作为篇章,而是以世纪作为单位,将王朝、国号、年号置于次要位置,给人整体史观;三是不用谥号,直称皇帝姓名,把每一个曾经掌握极致权力的皇帝,还原成一个“人”。此外,他还亲手增绘了1500幅地图。

创新以外,也有对传统精神的传承。古之有“太史公曰”、“臣光曰”,是史家在客观记录下史事后,额外地录下自己的见解和看法。柏杨依例效法,注“柏杨曰”史评。但是,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是写给皇帝大臣看的,而柏杨是写给今天的老百姓看的,他庆幸自己生在这个时代,能从更宽广的角度和更多资讯中,去观察事实的真相。

以今天的眼光看来,柏杨十年语译《通鉴》,其和历史对话,和司马光对话,也和众多的儒家菁英对话的862则“柏杨曰”,无疑是另一项更重要的成就,继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严衍《资治通鉴补正》,王夫之《读通鉴论》等之后,“通鉴学”在二十世纪再添成果。而柏杨标举的现代的民主、法治以及人权的新价值,也为传统的论赞学从此打下句点。

执笔《柏杨版资治通鉴》那一年,柏杨六十四岁,已有白发,而到七十三岁,千万字洋洋大观终于完成,柏杨的白发已经满头。《柏杨版资治通鉴》每册印刷一万本,在当时两千万人口的台湾,如《通鉴》这样不易获得青睐的书籍,这是一个令人惊讶的销量。而被读者叫座的部分,莫过于“柏杨曰”。历史学家唐德刚更是激情洋溢地评价:“《柏杨版资治通鉴》就是他在文化转型史上的牌位!”

“我是二十五年前的今天被捕的,那时候如果知道有今天这样的荣耀,心里一定不会那么痛苦难过。”1993年的3月7日,远流出版公司为柏杨庆祝全书问世时,柏杨如是说。

更令人欣慰的是,迄今为止,这套书已经风靡近四十年,著名历史学家唐德刚称:“我当为《柏杨版资治通鉴》(白话版)打边鼓说,胡适、梁启超和李敖,都曾为现代大中学生开列国学必读书,洋洋数十种的书目。若有人也要我开个类似的书目,那我就“一书定天下”——《资治通鉴》。看不懂原文,那就看《柏杨版资治通鉴》(白话版)。原因是作为一个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如想对中国固有文明知道点大略,最实际而可行的工作,便是读一部《资治通鉴》。”

关于东方出版社此次新推出的精装典藏版,策划人王莉莉在接受采访时称:“这套书可以让读者轻松读懂1362年中国史,吸取古人修身齐家、处世,治国理政、选人用人等方面得失成败的经验和教训。本次出版首次采用全套18册方脊精装的形式,封面用纸精选进口黑卡纸,并辅以特殊定制纹理,以展现历史的厚重感。封面书名用烫金工艺来彰显《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的珍藏价值。因为18部(72册)书的体量比较大,还特别设计了两个精致的礼盒,以编辑的匠心致敬柏杨先生。” 此次出版,还特别请西北大学研究《资治通鉴》的教授刘文瑞老师精彩作序,他评价称,(柏杨的《通鉴》著作)来自其野生而非豢养的自我觉醒,是茂盛生长的野草,而非园丁修剪的园林;是能解民众饥渴的路边摊点,而非皇家酒店的预定包间;是由雅入俗的大众歌谣,而非由俗入雅的美声唱法;是把古籍引入现实生活的文化参照,而非把今人导向古代的帝王梦想。

潇湘晨报记者储文静

新闻线索爆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晨视频”客户端,进入“晨意帮忙”专题;或拨打晨视频新闻热线0731-85571188。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