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风云观后感 《甲午》观后感1000字
在中学各学科中,作业皆为检查和巩固学生学习状况与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一环,历史学科也不例外。历史老师通过作业的布置,能反馈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认知水平及操作运用情况,进而对学生做出正确评价。
但新课改实施以来,我们所看到的现象是:大家都注重了对教学过程所进行的一系列创新改革,却对学生的作业布置和评价方面思考较少。因而也就形成了在新课改背景下的传统作业模式。比如我们在基层学校听课过程中发现:许多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完成后布置作业时总会说:“课后请同学们把课本XX页的作业做完交上来”。这种简单粗放的传统作业布置,对学生能力的提升极其有限,成为长期制约历史教学发展和影响教学效果的不利因素。这种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
1、传统历史作业模式缺乏新意,很难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和完成历史作业的兴趣与积极性;
2、传统历史作业模式下,对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思辨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锻炼欠缺;
3、传统的历史作业模式,使学生的答题方法和思维方式容易程式化,对能力的考查体现不足,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效果不大;
4、历史老师长期将班里的优秀生与学困生进行“一锅烩”的作业布置,就会造成优秀生觉得没意思,学困生无法适应等状况。从而降低和打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由此可见,传统的历史作业模式存在着许多弊端,若不尽快改变,将会给新课改下的历史教学带来诸多的不利影响。那么,怎样的历史作业模式才能符合新课改的发展方向并适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和能力培养呢?
笔者根据自己过去多年的教学实践并结合对实验学校高二年级学生一年来的实验和探索,总结出一套理念较新、具有一定特色的作业模式,现在呈献给大家,以供同行们参考和商榷:
一、新理念下的历史作业模式
1、注重学习习惯养成的作业布置。布置历史作业首先要了解自己的学生。无论教师怎样滔滔不绝,怎样满腹经纶,遇到接受能力差的学生,怎样讲都是徒劳。所以,在布置作业之前,先要问自己:我是否了解了自己的学生?笔者过去曾经所在的中学地处临潼城东,是一所普通高级中学,在整个临潼地区的高中招生中基本处于第三批次,换句话说,这里的学生成绩都很一般,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历史教师布置作业时不要贪多,不要贪图学生掌握的知识点有多少,而是着重在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以及能否收到点滴效果上下功夫。比如:每天记一位历史名人名言或一个历史事件。
2、分组布置历史作业。有的教师只把教学重心放在课堂教学上,窃以为不合适;有的教师也重视作业,但是不重视对学生的分组,笔者认为也有不妥。其实,分组作业在教学中是十分必要的。
为什么要分组?因为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所不同。如果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都用同一种作业方式,势必会造成优等生感觉做起来是浪费时间;中等生认为还行;学困生反而觉得太难而失去信心,敷衍了事。这样一来,作业的效力就大大降低了。所以,分组作业十分必要。
那么怎样分组布置历史作业呢?我的做法是:把班级的学生大体分为三组:
第一组:优秀生;
第二组:普通生;
第三组:学困生。
分好组后,每组根据不同的学生素质布置不同的作业即可。其效果如何呢?笔者一直在用,结果有以下几种:
第一、大部分学生都能按时认真写作业;
第二、依然有一些学生不交作业,大部分都在第三组;
第三、学生抄袭作业的现象大减少;
第四、第一组和第三组成绩明显提升,
第五、第三组学生上课明显认真起来。
当然,这种方法还有待改进,也正在改进中。
3、学科综合的作业布置计划(或称X计划)。在漫长的高中教学中,教师可以做许多事情:可以对学生嘘寒问暖,让学生流出感激的泪水;可以严厉批评,让学生受到某种震慑;可以给学生以勉励,让学生眼前一片光明,等等。但是,在这里笔者要说,教师只需要做一件事情,就可能形成一个整套的作业工程,让学生每天每科有序、有计划地学习,从而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做到“用作业掌控学习”。
(1)格式。X计划其实很简单,就是每天教师为学生制定的一个强制性的学习计划,它的格式很简单。一张白纸,正上方标有X计划:时间,接下来,就是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地理:政治六科的具体任务。
举一个实例:
X计划:执行时间 2019-6-26
语文:熟读《采薇》写一篇100字的短文
数学:做2道数学大题
英语:背20个单词,10个短语,做一道阅读理解
历史:看一个单元(第二章)关键词写在半张纸上
地理:看一个单元(第三章)关键词写在半张纸上
政治:看一个单元(第四章)关键词写在半张纸上
这就是X计划的内容展示。
(2)可变性。X计划不是一成不变的,根据不同的学生,单科的计划量有所不同。例如,优秀的学生,计划中单词的每日记忆量可以达到40个;学困生只需要10个就可以了;优秀的学生,每日数学题可以做3道,学困生只需要抄写1道例题即可,等等。只有分类看待每一个学生,才会针对他们制定出相应的对策。
(3)时间。学生每天可以利用的时间有以下板块:以夏秋季时间为例:早上6点起床,应该有6点25到7点25分的一个小时;中午除吃饭午休娱乐之外,大可以有13点30分到14点30分的一小时学习时间;下午由于时间短,不安排学习;下晚自习是8点30,到11点休息,有2小时30分的学习时间。11点休息,6点起床,比较符合高中学生的睡眠标准。一天之内,大约有4小时30分钟的课外学习时间。X计划中每一科的学习时间大约是45分钟,加起来是270分钟。每天的课外学习时间4小时30分钟,刚好也是270分钟。课外学习时间刚好够执行X计划的时间,而且每天都有自习可以调节。就时间而言,绝对能保证X计划的实施。
(4)检查。这种作业计划最主要的就是班主任及老师的控制性,不能让学生轻易放弃,如果学生能顺利坚持一个星期,那么学生就已经有了一定的坚持意识,这种学习的生物钟已逐渐形成。如果再继续监督,让学生坚持下去,学生就形成了每天都学习的作业理念,这种学科综合的作业习惯也将养成。
4、“禁止多写字的历史作业”。历史作业的创新不代表完全放弃原有的作业形式,只是做作业的方式发生了变革。就拿问答题来说吧,有的教师教育学生“作业一定要多写,”答案越长的作业教师往往评价标准就越高,这样给学生带来的效应并不太好。我常对学生们讲,作业一定要符合规范,一定要高标准要求自己。
首先,一定要找准方向。作业是什么?如果论其有效性的话,归根结底是要为高考服务的,所以,无论作业布置的方式多么多样化,学生的答案一定要规范,要以高考这样的高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慢点不要紧,错了不要紧,但方法一定要正确。
高考只有两种题型,单项选择题和材料式问答题(在这就不叫它们“简答题”了,虽然名义上是简答题,但实际上并不是简单地答一答就可以了。)平时出题时如果布置选择题和问答题,答案必须向高考靠拢。
笔者是这样做的:根据推算,高考选择题每道用时大约1分15秒——1分20秒,高考的大题分时比例大约是1.5,那么我就要求学生在做选择题时时间不应超过1分15秒这条线,超过了就算失败;但也不要求过快,像有的学生20秒一个题,大而化之的做法我是极其反对的,因为无论怎么说,选择题的正确率和速率相比,正确率是远远优先的。
重点是做问答题。我们教师都知道,高考问答题的评分标准是关键词,见词给分成了高考阅卷的一个不可逾越的规则,既然人家有这样的规则,我们教师就应该潜移默化地传达给学生。既然高考看的是关键词,那我们就不要求学生写很长的句子。所以我要求学生,严禁为了盲目增加答案而胡编乱造。
我要求学生,问答题中如果给了6分,那就应该是三个关键词,一个2分,共6分,学生只需要写4个词就可以了注意,是词,而不是长句子。本来3个可以,但是学生的水平有限,多写一个备用词是必须的,为什么不要求学生写5个6个呢?如果强行要求他们多写,他们就会很难下手,继而心情烦躁,导致他们有对做题失去兴趣的危险。
就这样,我的学生每次交上来的本子总是寥寥数笔,但是却是一些深思熟虑过的关键词,效率很高,这比起洋洋洒洒的胡编乱抄好多了。
更重要的是:学生因为作业负担的减轻而逐渐爱上了这种题型。我很欣慰——高兴起来做事,效果自然不同凡响。
5、日记——一种独特的作业形式。有人说:能坚持写日记的人绝对是不平凡的人,这种说法不无道理。对于学生来说,日记也是一项重要的作业形式。
我前面说过,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需要主观和客观因素,主观因素里就包括恒心、自信心、决心等等。而在恒心这方面,日记真是一个法宝。日记都有哪些作用呢?
第一、日记可以增强对学生恒心的培养。一个好学生必然会有好习惯、好计划,而一个好习惯、好计划最重要的是坚持,坚持写日记就可以培养学生们的恒心,一个能天天坚持写日记的学生,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相信他能坚持自己的计划呢?
第二、日记可以提醒学生每天反省自己。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学生如果能天天写日记,就能天天反省自己的行为,今天做了哪些事,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这样子就能让学生更好地走好以后的路。
第三、日记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毋庸置疑,经常写日记能锻炼自己的写作水平,运气好的话字也会变得好起来。在考试中,精彩的句子和漂亮的硬笔书法自然能博得阅卷老师的欢心,能增加印象分也说不定。
6、一部课外影视作业《肖申克的救赎》。有一种新型的历史作业形式,叫影视感悟。影视带给学生的影响更加直观,有着更加强大的震撼力。
在本学期伊始,我在做了一系列准备之后,给实验学校6个班的高二学生播放了影片《肖申克的救赎》。
这部美国影片的确很精彩,但我却没能想到会有那么大的收效。在播出之后,许多同学被片中的安迪所震动,里面的许多话语竟也成了他们的口头语。诸如: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上帝。如果你自己都放弃自己了,还有谁会救你?每个人都在忙,有的忙着生,有的忙着死。忙着追名逐利的你,忙着柴米油盐的你,停下来想一秒:你的大脑,是不是已经被体制化了?你的上帝在哪里?
懦怯囚禁人的灵魂,希望可以令你感受自由。强者自救,圣者渡人。
人生可以归结为一种简单的选择:不是忙着活,就是忙着死。
有的鸟是不会被关住的,因为它们的羽翼太光辉了!
希望是件好东西,也许是世上最好的东西.好东西从来不会流逝……
看完电影后,有同学说:身为一个90后,走进了陕鼓中学,前途遥远且未知,参杂着家人压力,出身农村普通家庭,父母的期待几乎都放在自己一人身上,压力让人觉得身心疲累……多谢张老师,看了这部电影,让我重拾了勇气,希望,信念!
从此,我明显发现,在高二六个班的学生里,至少改变了60名差生的心,他们正逐渐走上正轨,走上新生活。可见,一部影片或许可以改变一个孩子的一生。
二、新理念下的历史作业模式所具备的特点和优势
笔者在经过较长一段时期的探索研究之后,发现新理念下的历史作业模式通常具有下面一些特点:
1、类型上的多样化。在布置历史作业的类型上,教师要转变观念,丰富历史作业的题型,以学生为本,并使历史作业增加趣味性。如:写历史小论文、历史影片观后感、多媒体播放历史人物之后让学生写对人物的评价、进行历史知识竞赛等等。
具体题型如:
撰写一篇小论文,题目为“我看鸦片战争”;
“《甲午风云》观后感”;
“我心目中的李鸿章”;等等。
2、命题上的趣味化。在新的历史作业中,要结合历史的鲜活性和生动性,去设计一些带有历史场景、同时充满趣味的历史作业。如果学生能带着趣味做完作业,这才证明这次作业是成功的,这样的作业才能事半功倍。
具体题型如:
打开《三国演义》,讲到华容道曹操被关羽拦截时有一句“一声炮响,五百校刀手一字排开……”问学生这个场景的描述是否符合史实?如果不符合,错误在哪里?学生的兴趣被点燃,在激烈的讨论之后,得出结论,描述不符合史实:火药应用于军事是唐末的事情,所以三国时期是不可能出现这种现象的……这样,让学生在愉快探究中获取知识,也使他们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在课后充分得以发掘。学业成绩自然也会大幅度提高。
3、内容上的包容性。要改变传统的规范统一的历史作业,历史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培养学生开放的思维,设计一些开放性作业,使作业做到生活化、社会化,甚至可以引进一些尚未定论的历史问题,让学生独立判断,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
具体题型如:
韩国人说孔子是韩国人,你认为呢?
四川和陕西,哪个是诸葛亮的故乡?
4、评价上的多元化。历史作业的评价也是作业系统的重要部分。毋庸置疑,单一的评价方式有严重的弊端。非对即错的传统历史评价方式以及ABCD的冰冷数据,让学生不能接受。所以在评价上,历史教师要做一些改变,具体方法是:
(1)评价切忌绝对化
历史作为人文科学,没有绝对的对,也没有绝对的错,所以不能用讲过的标准答案扼杀学生丰富的创造力,这对学生绝对是一种打击;
(2)鼓励学生互评作业
改变单一的教师评价模式,形成教师、学生甚至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模式,使学生学会依据一定的标准进行自我评定。这样学生容易找到自己与别人的差距,奋起直追。
(3)抛弃标准答案
由于时代和角度的差别,本不存在确凿的结论和看法。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不也有“最近,在某地发现了**,从而把发现**的历史又向前推进了**年”吗?所以切忌用标准答案去扼杀学生新鲜的见解和想法,只要学生们能自圆其说,教师就应予以肯定。
总之,新理念下的历史作业应该符合新课改的发展方向;应该秉承科学发展的原则;应该让学生从喜欢做历史作业到喜欢上历史课;让历史作业不再成为学生的负担,而是一种心理需要;只有这样,才能使历史作业真正起到促进历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作用;才能使新课改下的历史教学如虎添翼,使高中历史教学真正成为一门轻松、有趣、高效、深受学生喜爱的基础学科。
新课改是新一轮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新课改的目的是要在21世纪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新课改教育研究院主要职能:学生发展中心、教师成长中心、家长交流中心、测评中心、考试中心等。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