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则不逊远则怨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时间:2023-05-02 17:32/span> 作者:tiger 分类: 新知 浏览:9276 评论:0

文 欣然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创作不易,转载事先联系,否则视为侵权

导言

《婆婆与妈妈》某期,有这样一个场景:伊能静与丈夫秦昊、以及秦昊妈妈,坐在一起讨论关于明星言行的问题。

伊能静检讨说:我就是脱离社会太久,把社会都当成自己家了,想到什么就说什么,现在发现错了,这根本就是两回事。

可以说,在自我察觉方面,伊能静做得很到位,她敏感地捕捉到了人际关系的一大关键点,即&34;边界感&34;问题

所谓边界感,就是&34;我与他人、社会之间&34;如何界定边界。窄了,自己不舒服;宽了,人家不舒服;太宽了,社会不允许。

边界感,并非只是一个心理学术语,它直接影响着我们与爱人、亲人、同事、子女的关系。

而我们大多数人对此,认识并不清晰。

伊能静

&34;自我边界不清而不自知&34;的情形,在生活比比皆是。

比如:有些人在车上很大声地讲电话,别人提醒了就注意一下,过一会儿就又忘记了;有些大人让孩子在公车上小便,别人提意见,还去说人家,你和小孩子较什么劲。

这种情形,常常会让人感觉无奈甚至愤怒,我们会习惯性地说:这人素质可真差。

而当我们进入潜意识层面,便会发现真正的原因,是边界感有问题

公众场合旁若无人者,潜意识里过于自恋:在他们的世界,自己是个整圆,他人只是圆圈里的一部分,这是一种心理退行到婴儿期的表现。

婴儿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什么都是我的,什么都得围着我转,自己和他人是&34;大圆套小圆&34;的关系:自己是大圆,他人是小圆。

随着个人成长,与他人接触,两个圆开始分离,变成独立的两个等圆:它们有时相交,有时相切,但不再包含。

01

什么是&34;心理边界感&34;?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曾经讲过一则寓言,被后世广为流传。

一个寒冷的冬天,一群刺猬为了相互取暖,只能挤到一起。可因为它们身上长满了刺,一旦靠得太近,就不得不马上分离。

御寒的本能使它们聚到一起,而疼痛迫使它们再次分开。

几经反复,刺猬们终于找到了最佳距离,即:在最轻的疼痛下,得到最大的温暖。

所谓心理边界,就是刺猬身上的刺,也是人际交往的安全距离,突破了这个距离,要么伤了别人,要么伤了自己。

传统的中国式家庭,边界感不清的情况,屡见不鲜。

一位女性来访者,刚刚结婚一年多,就遇到了难题:她说在这个家里,生活得很憋屈,总感觉自己很多余。

事情是这样的:自打婆婆没打招呼就自行住进来,她心里就有些不爽;更不爽的,是从此她在家里变得小心翼翼,因为作息、生活方式、买东西等问题,她和婆婆时有分歧。

一天她在客厅工作到很晚,婆婆过来说,你能不能把空调关掉,开这么久,多浪费钱;她觉得心里委屈,心想我又没有花你的钱。

她忍不住跑去和老公诉苦,他的反应一如既往:妈妈养大我不容易,现在岁数大了,就多迁就一点。你以后再工作就到卧室来,开空调她也看不见。

她想想,也觉得这点事不值得较劲,就听从了丈夫的意见。

谁知,后面的事情让她愈发难忍:大姐家孩子闯祸,二姐家要开店,都是自己和丈夫出钱;可气的是,姐姐们要的理所当然,似乎这钱就该他们出。

对此,丈夫的解释是:我们都是一家人,我又是家里的独子,不指望我指望谁?

女孩说:我并不反对他孝顺,想不通的是,他对我怎么没那么上心;自打结婚,就没主动买过一件新衣服,家里添个大件也是抠得不行。

  • 她问:如果一个人对家人特别好,却对自己家特别忽视,他算是个负责任的人吗?
  • 我说:这件事,真的不是责任感的问题,而是边界感的问题。

借用精神分析的观点:让家人过度进入亲密关系,属于与原生家庭未分化,心理上还没做好成人准备,说得直白一点,就是&34;还没成年就结了婚&34;。

而亲人们的&34;肆意入侵&34;,更是心理发育退行的表现,潜意识里是通过侵犯他人边界,来获取亲密感。

丈夫不是不爱家,而是还没长大,他的原生家庭是个大圆,其他人都被甩在圈外,这就是妻子觉得自己很多余的原因。

她需要做的是,用适合的方法,鼓励和陪伴丈夫长大,从原生家庭&34;断乳&34;。

亲密关系是夫妻之间的关系,亲人的高浓度介入,不仅会导致一方的心理成长放缓,还很可能引发各种冲突,导致夫妻感情受损、甚至影响下一代的亲子关系。

什么是家人之间合适的边界感?

用自体心理学家科胡特的一句话来形容:没有敌意的坚决,不含诱惑的深情。

02

我们的自我边界感,是怎么建立起来的?

一天在外面用餐,看到一位妈妈给孩子买了杯饮料,要了2只吸管。

接下来的场景,估计你已经猜到了:两个人你一口,我一口,共用了这杯饮料,看起来其乐融融。

这温馨的画面,会让你想到什么?

或许有不少人心生羡慕,觉得这对母女关系好亲密;可实际上,这种行为背后,隐藏着一个重大的问题。

这位慈爱的母亲,在不知不觉间,破坏了孩子的边界感,给孩子传递了错误的亲密距离。

在孩子的潜意识里,会形成这样的误解:和别人亲密,就意味着让出权利。这样的孩子长大后,边界感会很模糊,很容易被他人随意入侵。

你可能会说,我是在教会孩子分享啊?初衷是好的,但方法错了。

正确的分享,是以尊重他人边界为前提,你可以这么做:

  1. 问孩子,我可以喝你的饮料吗?
  2. 得到肯定答复后,另取一个杯子,倒出半杯来,各喝各的

这样的方式,是在告诉孩子:我可以和别人分享,但是我们各自独立。

中国式家庭中,父母随意突破孩子边界的行为很常见:比如随意进入孩子房间,随意翻看孩子的手机和日记,替孩子选志愿,甚至随意修改孩子的志愿。

父母们可能会说:我是为他好啊,我是在关注他的学习啊,有什么不对吗?

当你知道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就不会这样说了。

每个孩子都是非常爱父母的,如果父母以&34;为你好&34;为名,不断侵犯孩子的边界,孩子的内心就会产生认同感,从而丧失自我力量,其代价是:自我感以及自我边界,变得破碎不堪。

试想一下:如果我的人生,都是别人替我选择的,那么我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呢?

我见过不少事业成功的人,却得了抑郁症,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找不到自我价值,丧失了生命的动力。

让孩子拥有秘密和独立感,是他们长大的前提

除了事关生命的大事,父母不可以侵入孩子的私人领地,因为这是在教会孩子树立&34;边界感&34;,以免日后被别人入侵时,感觉理所当然,毫无防御。

03

精神分析心理学认为,所有与皮肤有关的病,都与边界感有关。

有位女性,丈夫长年在国外工作,两人一年只能见7,8次面,每次不超过一星期。

公司里一位男同事对她很有好感,常常在生活上照顾她,一来二去,两人就建立了情人关系。

这段关系,让她非常纠结:一方面觉得很对不起丈夫,另一方面又舍不得放下与情人的关系。

3年间,他们分分合合,总是断不了,于是她求助于心理咨询。

治疗师在处理感情问题时,偶然发现女人患有严重的湿疹,好好坏坏,反复发作,让她烦恼不已。

有趣的是,女人回忆湿疹初发作的时间,刚好是在发展情人关系之后。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问:这二者有什么关联?

我们试着用精神分析的观点,来解释一下皮肤病的问题:

  1. 人通过触觉与外界接触,而皮肤就成为&34;隔离外界&34;的最后一道屏障。皮肤有病,代表边界出了问题:要么多了层阻碍,要么粘粘乎乎,无法保持清爽。
  2. 患有皮炎湿疹的人,皮肤表面有凸出和液体渗出,这是心理边界不清晰,投射到身体边界的表现
  3. 湿疹反映了患者对亲密关系的矛盾心理:既阻隔他人靠近(红肿),又希望被人亲近(抓一抓就舒服了)

孔子曰:近则不逊,远则怨。意思是:靠得近了,就通过攻击把你推开一点;离得远了,就通过怨气把你拉近一点。

这句话,生动地表达了一种,怎么都不舒服的边界感。

就像这位身陷婚外情的女人:想爱不能爱,想分不能分,拉拉扯扯,粘粘乎乎,纠缠不清。

女人有两种选择:1,切断婚外情,与丈夫正式讨论分居问题;2,离婚,与情人在一起。二者任选其一,她的亲密关系都不会如此费力。

咨询后期,女人决定切断情人关系,与丈夫处理分居问题,这大大减轻了她的负罪感,让她的生活重回正常轨道里。

不久后,她的皮肤病也痊愈了。

结束语

就在本文即将完稿时,接到了香儿的电话,说和公司谈崩了,决定离职。

香儿是公司的骨干,由于股东变动,公司从去年起一直拖欠工资,如今已过去了1年,迫不得已的她申请了仲裁,维权成功了,但也因此得罪了老板。

公司代表和她谈和解,希望她继续工作,条件是放弃一部分欠薪诉求。

为了能顺利拿到欠薪,她妥协了,并选择继续为公司工作。

可接下来,公司再次推迟了欠薪补发的时间,并以调整工资结构为由,降了她的月薪。

香儿突然发现,自己陷入到一个套子里,为了得到欠薪,她一再出让自己的权益,可最后却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她很沮丧,也很生气。

我说:或许是你的边界感很容易被打破,才会让别人一再入侵。

上班拿工资,天经地义,仲裁也维护了劳动者的权益,我们不去坑别人,但也不能随意放弃自己的权益。

澳大利亚心理学者乔治·戴德说:在人际交往中,你接触的不是人,而是他们的防御机制。

健康人格的标准之一,就是具有清晰的&34;自我边界感&34;,它包括3个层面:

  1. 尊重他人边界:不干涉别人的事,不强制改变他人决定和思维
  2. 保持自我独立:不过度依赖他人,也不被别人看法干扰到自己
  3. 处事清晰果断: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去配合模糊不清的关系

一个边界感清晰的人,应该是个清爽的人,就像刚刚冲了个澡,干净舒适,一身轻松。

你,是这样的人吗?

【我是欣然,为大家分享心理知识,如果某些话题引起您的思考与共鸣,请关注打赏,感谢您的认可与支持】

了解更多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