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是哪国人 爱因斯坦是哪国人
“世界大同的理想生活,就是住在英国的乡村,屋子里装着美国的水电煤气管子,请一个中国厨子,娶一个日本太太,再找一个法国情人。”虽然,这只是一句供人调侃的话,但是,却是无数中国有钱人向往的生活。另外,这句话还衍生出了许多不同版本,例如:
“娶日本老婆、雇中国厨子、开德国汽车、住美国房子、戴瑞士手表、用英国管家、去韩国美容、穿法国时装、戴南非钻戒……”
虽然,每个版本都有所不同,但是,最板上钉死的一条就是 “开德国汽车”。由此可见,人们对德国汽车的喜爱,对德国制造的肯定。而德国,就如同一个富裕的中产阶级,低调却富有内涵,这也导致越来越多的人买东西不再看表面,却开始对德国的“靠谱”异常着迷。
今天,低调的奢华,已经成为德国制造的标签,国人认可德国人的严谨务实的同时,他们对待历史时的那种不断反思的态度,更是让中国人钦佩不已。
其实,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一批德国“粉丝”。
从洋务运动开始,中国就迷恋上了德国,中国人就是德国产品的粉丝,大部分人都非常肯定和喜爱德国制造的产品。而哈德,也确实是一场旷日长久的洋“物”运动。其实,早在晚清时期,中国人就开始迷上了德国,对德国制造的所有产品都非常有好感,并且,这种好感还逐渐加深,直至深入骨髓。
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紧闭的大门被列强的炮火轰开了。此时的中国,不管是工业还是军事都已经大大落后于其它欧美国家,之后,中国终于清醒过来,意识到自己已经不再是那个繁荣昌盛的“天朝上国”了。各路爱国人士纷纷开始发起救国运动,并把重心放在了军工的生产上。
在此同时,中国人通过普法战争,也见证了欧洲大陆上的霸权易主。在1871年1月18日,德意志联邦这个原本分裂的、弱小的国家,突然强势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他们不仅俘虏了拿破仑三世,还在巴黎的凡尔赛宫镜厅上,举办了德皇威廉一世的加冕典礼,并宣布德国从此统一。
这个原本弱小而分裂的国家,不仅用敌人的鲜血洗清了以往的耻辱,还暂时埋葬了当年拿破仑一世终结德意志第一帝国时的仇恨。普法战争的胜利,这种弱国的逆袭,只有在小说上才会出现的桥段居然实现了。它如同一剂及时的强心针,让同样饱受磨难的中国人,那个脆弱的心灵激荡了起来。
如果,有熟读中国近代史的人,一定看过李鸿章的名字,甚至,对他的事情也有很深刻的认识。
但是,大家知道李鸿章就非常痴迷德国军火吗?
当时,李鸿章非常热衷于购买德国制造的产品,其麾下的军火大部分都是购买德国的。例如,曾在1868年,李鸿章麾下淮军的各个营以及亲兵炮队,就已经陆陆续续购买了德国的克虏伯后门四磅钢炮。一共购买了一百一十四尊,不仅创办了克虏伯炮车队,还聘请德国人来当车队教习。
对于德国的炮车,李鸿章曾评论说:“英国和德国制造的新式炮火最为精妙,并且,德国克虏伯后门钢炮在击败法国军队后更是驰名中外... ...”许多朝廷上的封疆大吏们,非常认可李鸿章的话,也非常推崇德国制造的军火,可以说,在这一点上,他们达成了共识。
在收复新疆的过程中,左宗棠军队中的步兵占了总兵力的百分之六十。而这支军队的主要装备,就是德国制造的军火,即:德国制造的七响后膛快炮与毛瑟枪。其实,左宗棠与李鸿章一样,非常推崇德国制造的产品。后来,他还通过各种关系,让胡雪岩在上海购买了克虏伯后膛钢炮四十八尊。
1877年,克虏伯和另一德国军火公司开展了波鸿协会,李鸿章还利用这次竞争诱惑弗雷德·克虏伯,让他同意并接纳中国第一批留学生到德国的埃森进行免费培训。当然,李鸿章也做了很多的努力——代表清政府向德国追加购买了八十二门大炮。
到了1880年,克虏伯的全权代表抵达北京,并与李鸿章直接见面后进行了谈话,还获得了淮军只采用德国克虏伯炮的承诺。
除了上述几点能够看出李鸿章对德国制造的痴迷之外,下面的内容就会让我们发现:李鸿章对于德国军火的痴迷不仅仅于此。
当时,出于对德国克虏伯大炮的信赖,李鸿章舍弃了非常火爆的英国军舰,选择购买德国伏尔铿造船厂制作的军舰。
那么,李鸿章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呢?
原来,是因为这个厂家与克虏伯有着非常深入的合作。
当时,北洋海军七艘主力舰里就有五艘是德国制造的,其中,包括了赫赫有名的铁甲舰“定远”和“镇远””,以及巡洋舰“济远”、“经远”和“来远”。如果,我们仔细研究会发现:无论是“致远”还是“靖远”,在这剩下的两艘英国制造的军舰中,我们或多或少都能看到克虏伯舰炮的身影。
有统计,在1877年到1896年这19年间,清政府购买了大量的克虏伯家族的军火,光购买的大炮就接近两千门,这样的订单在当时是非常庞大的。甲午战以后,清政府为了加强自己的军事实力,继续编练新军。这期间,购买的装备基本都是德国的,武器也要从德国引进,连军队的制度,也有模仿德国的地方,并且,还计划要在1905年前练成三十六镇新军。
除了李鸿章之外,袁世凯也非常推崇德国军火,他新建的陆军中炮队的装备也都是克虏伯炮。
从辛亥革命到朝鲜战争,几乎在每一场战争中我们都能够看到“汉阳造”这一轻武器的身影。而这款武器的原型,正是德国一八八八式委员会步枪。在现代的抗日神剧中,我们经常能看到一种武器——驳壳枪,它拥有 “盒子炮”、“大镜面”、 “快慢机”等等别称,也是德国毛瑟的专利。
不过,实际上不管是清政府还是清末的“洋务派”,他们对于德国的喜爱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而忽略了德国的软实力。他们只看到了坚船利炮,只看到了德国军队用德国制造的军火战胜了奥地利和法国,却忽略了德意志联邦在整个十九世纪,甚至更久以来,在各项软实力上所做出的奋斗和努力。
从1819年开始,普鲁士就和周边的国家建立了关税同盟,这期间,也在不断招揽新成员让更多的国家认识到这个同盟并加入他们。这个关税同盟,让各联邦国家的联系更加紧密经济交流也越加频繁。国家大门的开放给德意志联邦带来了生机,也让德意志联邦的经济蓬勃发展最终获得了极大的经济效益。
除了在经济方面做出调整和努力之外,普鲁士还从教育入手积极改变国家的软实力。
从1825年开始,普鲁士就实行了强迫性的教育制度。在十五年之后,普鲁士就有着高达百分之八十的入学率,相当于一百个学生里面,就有八十个人入学。教育的红利给普鲁士带来了远超英、法的动力,这也大大拉升了国家实力。
到了1871年,德国完成了统一,其政治权利上的相应配套设施也早已准备齐全。作为大哥的普鲁士带领德意志同盟的其它国家共同实现了这次统一,也因为前期的准备避免了一些新兴政权上的低级错误,才能让国家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
这其中,有一个人不得不提:人称“铁血宰相”、“德国的建筑师”及“德国的领航员”,的奥托·冯·俾斯麦。
俾斯麦担任普鲁士王国首相期间,在1866年发动了普奥战争并取得胜利。这期间,他犹如一匹识途的老马,用他超越常人的理性和政治智慧,在德国统一初期便有效地遏制住了革命中民粹主义的扩大,把民众的激情以及一些过多的能量都投入到国家的建设之中,最终,让国家能够更平稳地度过统一初期。
话说,在1933年,希特勒领导着纳粹党,带领他们建立了当时的德意志第三帝国,给德国带来了史无前例的战争,让国家陷入了动荡。但是,希特勒也对德国发展做出了贡献,帮助德国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体系,降低了当时的失业率,减少了失业人员数量,带动了国家经济的发展。
同时,希特勒凭也借着自己果断的行事作风,让德国在短时间内从战败国的阴影中重新站了起来。说完了希特勒,我们要说说当时非常喜欢德国的蒋介石。蒋介石非常推崇和赞赏能够迅速崛起的德国,这点早在他留学日本的时候,就能看到端详。
那时候的蒋介石学习德语,认真学习和研究德国的制度、政策等方方面面,并在1912年与1918年两次奔赴德国学习。蒋介石一心学习德国,他认为:中国应该主动学习德国的军事教育和训练制度,并在《军声》这本杂志上,高度赞扬了德国的军事教育和军事训练制度。
在希特勒上台以后,蒋介石和希特勒时常进行精神上的交流、“灵魂”上的交往,从希特勒向蒋介石赠送自己的照片、德国的国防军荣誉军刀就可以看出,希特勒对蒋介石是非常友善的。当然,蒋介石也是非常崇拜希特勒的,甚至扬言道:中国也需要自己的希特勒。
当时,国民党内部还有人建立了一个名叫蓝衣社的组织,这个组织效仿的就是纳粹中的冲锋队——褐衫队。“中正式”是中国近代的第一款制式步枪,是德国授权的二十四式毛瑟步枪的中国版本,就是用蒋介石的名字来命名的。不过,蒋介石对德国的喜爱与洋务派一样,也仅仅只停留在军国主义的层面而已。
当然,在民国时期,并不仅仅只有蒋介石一个人强烈表示了自己对德国的喜爱。根据《统一后的德国对世界的影响》这本书的记载:在1918年到1924年这六年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南方政府,也曾经想方设法地争取德国的支持,但是,最终却没能实现。
在国民党和共产党第一次合作失败以后,国民党内的右翼势力就聘请了大批德国军事顾问对中央红军进行了“围剿”行动。在对红军进行第五次围剿的时候,国民党军队还购买了大量的德国山炮。就连彭将军也不得不承认,国民党军在第五次“围剿”时候,其武器装备与以往几次有了大大的提升。
在第五次反围剿战役中,这些德国军火让共产党吃了大亏,被迫开始长征之路。可惜,这都是国民党对德国单方面的示好,一头热的买卖始终是没有办法长久的。之后,中国和日本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张,迫使德国必须在两个国家里选择一个。
最后,因为中国原材料的战略价值远不如日本在远东地区的影响力,最终,纳粹德国选择了日本抛弃了民国政府。后来,国民政府转而投入美国怀抱则成为了一件必然的事情。
不管是近代还是现代,大部分中国对德国的关注,多数集中在德国制造这一方面,对德国的精神层面了解较少。但是,随着先进设备的引进以及国家与国家间的联系加深,中国人也开始关注除到德国工业产品以外的事物,如:德国人的生活方式等,不再局限于一小部分事物。
研究德国制造的产品,我们能够发现,德国人对细节的考虑非常周到、全面,做工一丝不苟严谨踏实,他们即不像法国人那般浮华,也没有英国人那般矜持,但是,他们却有属于自己的特色,更多的是追求一种靠谱、严谨、精致的精神。
不管我们一开始喜欢的是德国的军工还是德国制造的机械,最终,我们都无法避免喜欢德国“秩序”。在深入研究德国之后,我们会发现,在德国一切事物都是要讲究秩序的。大到国家的统一,小到设备零件的生产,都会有相应的秩序,都要遵循相应的秩序。
在德国,德国人见面就会问说 “Alles in Ordnung”,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秩序还好吧?”这样的问候,在德国就如同我们对朋友问“今天吃了吗?”一样普通。可以说,“秩序”这两个字,代表着日耳曼民族的精神,也是日耳曼民族的内核,更是德国制造能够扬名世界的最大魅力。
除了上述例子之外,德国不管是在经济制度,还是在教育体系,都体现出了秩序。
其实,德国的教育制度非常有意思,这里再让我们从教育方面入手,带领大家更深刻的认识德国的魅力。
上面也提到了,从1825年开始,普鲁士就实行了强迫性的教育制度。尽管,在十九世纪中叶,德意志学生的入学率非常高,文盲率是欧洲各国最低的,但是,在德国人从小到大的教育里,他们并不认为每一个人都需要教育,或者说,并不是每一个人都适合且有能力上大学。
从进入学校开始,德国的小孩子就被分为三六九等。这是什么原因呢?原因在学生上五年级的时候,就会被划分到实科中学、职业预科以及文理高中这三类学校中的一个。但是,并不是每一类中学的学生都有资格去参加大学考试,在这三类学校里,仅仅只有文理高中的学生有资格去参加大学考试。
也许,在我们看来这是一种歧视,但是,实际上这样的教育方式并不带有任何歧视和偏见,这是德国民族个性的产物,适合他们务实性格的教育模式。德国人认为:这种阶梯式的教育模式最适合德国,将有利于德国社会、经济的长远发展。
之后,经过长期的实践也证明:这种教育模式极为适合德国人,从小学毕业就开始的分级模式,对德国培养人才的脚步并没有任何影响,反而,让国家的大部分资源都集中在愿意学习、适合学习的优秀人才身上,更让其资源的利用率变得最大化。
通过收集数据,我们能够发现,仅仅洪堡这一所大学,就曾经培养出如:黑格尔、费希特、费尔巴哈、海涅、马克思、恩格斯、拜耳、赫兹、爱因斯坦、薛定谔等等一系列伟人。
在国内,有许多专家针对德国的“治学”进行了激烈的评论。北京大学的老校长蔡元培先生,就曾认真研究过德国的教育模式,并尖锐地总结了德国“学术分校”的概念,认为:德国教育模式是分级的,大学的任务在于研究知识,而高等专业学校的主要任务在于让学生学习技术。
作为一名曾经在德国留学的海归,老校长蔡元培极力反对把大学和职业目标联系在一起。并且,在他的提倡下,当时的北京大学把大部分的职业技术类专业都去除了,仅剩下文科和理科。
之后,就有专家学者对老校长蔡元培“砍”专业的做法做了评价,认为:蔡元培先生对德国大学的看法和借鉴,并不是因为当时中德合作或者中国被迫合作,而是因为想要对德国的大学教育模式进行学习,是一个主动借鉴和吸取经验的过程。
因此,他对德国的学习也最为全面和客观的。
大家都知道,1978年,我国实施了改革开放的政策,这一政策给中国的经济带来了生机,也给中国的许多企业带来了新的市场和商机。
当然,这些企业包括了国外众多企业,而德国企业自然也在其中。在此,我们要给大家好好介绍一下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这家企业,它的成立可以说是中国、德国合资的榜样。
事情要从1978年说起,那时候,上海汽车制造厂开始与德国的大众公司进行商谈,花费了很长的时间。在经过六年的较量、竞争之后,在1984年10月,中国和德国终于在人民大会堂上签署了一系列的合营合同。从那以后,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开始在中国引进德国汽车。
之后,包括奔驰、宝马在内的许多德国企业,都紧跟大众汽车的脚步,纷纷与中国企业合作,成立相关的合资企业。因为德国企业先于其它国家行动了,最终,在国内取得了许多好处和优势。如今,德国汽车已经被国人完全地接受和熟悉,大部分中国人在购买汽车的时候,都会看看德国汽车。
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其质量、品牌等等方面也是国人最为青睐的地方。
到了1994年,总理访问德国,当时,他手上有着一万亿美元的进口总额,以及中、德贸易一百亿美元贸易额这两张“王牌”,所以,中国凭借着这两张牌希望德国政府放宽甚至取消限制技术转让的政策、制度,支持中国尽快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国的地位。
从这件事以后,德国制造的产品更是大规模、大批量地进驻到了中国,给国家经济带来了更多的活力。其实,在那时候中国和外国合作的引进案里,中国总是处于失败的位置,这也让中国更加重视技术的学习和引进。2004年,中国对技术更加渴望,一场中国高层对外国企业的专业谈判吸引了国人的关注。
预测同时,也让人们将目光转向了汽车以外的德国制造业——高铁。虽然,现在看来,中国的高铁技术当之无愧的处于世界顶端,但是,高铁的发明并非源自中国。为了能够让国家更好更快的发展,中国高级管理层们提出购买高铁产品,以及高铁研发的核心技术。
当时,应标的四家企业来自不同的国家,分别是德国、法国、日本和加拿大。其中,德国的西门子掌握着ICE3列车,代表着当时全世界最为先进的高铁技术。而与西门子合作这次高铁业务的,正正是我们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好伙伴克虏伯。
在高铁技术中,西门子主要掌握着动力和控制技术,克虏伯则负责机车和轨道的部分。
某次,德国访问中国的时候,德国总理施罗德曾说过:他们愿意把德国的高铁技术提供给中国。这样看来,中国和德国之间的高铁合作,似乎是水到渠成,但是,实际上整个商谈的过程非常艰难,甚至,可以称得上是一波三折。不过,结局是美好的,最终,中国和德国还是开展了高铁合作项目。
不但技术转让费从三点九亿欧元下降到八千万欧元,更是将所有的关键技术统统写进标书。除此之外,德国人还发现,现在的中国并不仅仅是唯外国马首是瞻的市场新手,而是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身经百战的老手了。西门子拿到了中国订单,发展了企业,而中国也最终得到了渴望已久的高铁技术。
在往后的八年里,中国都在不断努力,终于在2012年8月7日,中国北车制造的动车部件第一次出口到了德国,结束了单方面从德国进口产品的日子,做到了制作并出口产品给德国的历史性改变。当然,如果中国想要在技术上真正地超越德国,让自己成为真正的出口大国,恐怕还有一段非常长的路要走。
所以,现今的中国仍需要继续的努力拼搏。
参考资料:
【《世界近现代史》、《中国近现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