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了司徒雷登 中国对司徒雷登的评价
作者 | 槐荫书话
来源 | 孔夫子旧书网APP动态
毛主席的雄文《别了,司徒雷登》,我当小学生时就读过,但哪里能读懂!只记得几个小同学相聚,我们喜欢这篇文章的口气,总要笑嘻嘻地高声念:“司徒雷登走了,白皮书来了,很好,很好。”中国的文章就有这样的奇妙之处:小学生不懂是什么意思,但它的文字排列组合,读时的声调,本身就有一种美感。
往后,我从事文字工作,研究怎样写文章 ,我是把《别了,司徒雷登》当成范文来学习的。文章中“和谈失败了,欺骗不行了,战争揭幕了”的三个“了”字,有力地揭示了一九四九年八月中国的政治军事外交形势,从文章学的角度说,“了”这个虚词成了实词。
司徒雷登出生于中国杭州,在中国成长、工作,实际上是半个中国人,对中国感情很深。国民党败退之际,他受命担任美驻华大使 ,代表美国政府在外交圈斡旋,执行的是“扶蒋反共”的政策。美国芝加哥大学的政治学教授邹谠有一本名著《美国在中国的失败》,对这一段历史有深入、权威的研究,是了解中美关系史的必读书。《别了,司徒雷登》,也是宣布美国政府的对中国政策和蒋介石政府的失败。一九六二年,司徒雷登逝世,遗嘱希望埋葬在中国,因为他生在这里,一生在这里工作。二零零八年,他的灵骨安葬在杭州安贤陵园,当时的美国驻华大使雷德说:如果司徒雷登知道今日的中美关系,他会感到欣慰。
一九八二年,北京出版社出版《在华五十年——司徒雷登回忆录》 ,读过毛主席《别了,司徒雷登》后,再读这本回忆录,就了解司徒雷登是什么人了。一般读者都知道他创办了燕京大学,知道燕京大学的校训是“因真理得自由而服务”,读这本回忆录,可知他当年创建这所大学的筚路蓝缕之功。他热心办教育,受到全社会和教育界的普遍尊重,因此,他在北京过六十岁生日时,盛况空前。在回忆录里,他引用同事傅晨光博士的记述,以表达他对中国、对学校、对朋友的感恩。我抄录司徒雷登六十大寿时的现场记录,读者可感受已过去的一个时代的风气。
燕京的寿庆活动是从六月二十三日的盛大宴会开始的。博伊德体育馆是这一聚会的理想场所。一长排U型餐桌的四周共坐有二百八十六人。参加宴会的人包括大学的全体行政和教学人员、大学董事会的成员, 以及以美国纳尔逊?约翰逊大使阁下及其夫人为首的几位贵宾,同时还包括北京各大学的校长及其夫人、北京各文化团体的负责人、中华医学会的主任、北京协和医学院(洛克菲勒基金会)的主席、胡适博士、福开森博士、美国汉学家首席代表以及其他一些人。
送给司徒校务长的很多对联和锦旗,一律是鲜艳的红色(表示喜庆的传统颜色),其书法均十分优美,装饰在墙上十分得体。一共有四十九幅这样的表示庆贺的对联和锦旗,首先是国民政府主席林森赠送的一幅,同时还有全国各地校友会送的,全体学生送的,女学生们还别出心裁地送了一幅:长茎的彩色蜀葵花(这种花校园里很多)与锦旗交错地布置在墙的四周,在主席座位的后方是一大枝美丽的开着金色花朵的灯笼树。
客人们进场时由接待委员会迎接,他们送给每一位客人一张作为纪念的当晚的节目单,单子上有我们美丽的宝塔剪影,注有客人餐桌的座位号码,还印有司徒博士一生的简历,这是按照中国的传统由刘廷芳教授依着一年一年的顺序编写的。头顶上挂着中国式的灯笼,红烛和花束交错地放置在餐桌上,使整个宴席既显得美丽又充满了欢乐的气氛。
大家围席而坐,谈笑风生,人人都表现了发自内心的恭贺喜庆之情,这种心情在当晚两位代表的祝词中得到了充分的表达。代表西方人致辞的是美国大使阁下,代表在座的中国人致辞的是国立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蒋校长的祝词是用中文讲的,正如他自己说的, 那是因为客人们都会两种语言。他以严谨贴切的言词历数了司徒校务长的一些突出的品质,特别指出他生性热情开朗,汇集了希腊文化的智慧、希伯来的宗教圣灵和中国文化的温和的人道主义精神,就像春天的太阳使万物苏醒一样,他这种性格赢得了人们的同情和友谊。蒋校长特别谈到,宗教精神在司徒博士的性格中占着主导地位,但没有某些批评家所指出的那种表现在传教士身上的狭隘性。他钦佩司徒雷登真正代表了耶稣精神,赞扬他为中国教育事业作出了贡献,他认为最值得注意的是司徒校务长有这样一个理想:要把燕京办成一所逐渐由中国人自己资助和管理的中国学府。
傅晨光的记述还写到:
六月二十四日,大多数人开始到校务长家里去向他祝寿。……但是,那天下午真正有意义的事是学校里的勤杂人员赠给司徒校务长的一块匾……在赠送仪式之前,匾由人们抬着在校园绕一周,由乐队开道。赠匾仪式结束,工人们被邀请入客厅饮酒。匾上的字是“有教无类”。
司徒雷登在燕园过六十大寿,傅晨光记述的只是北京现场的盛况;同一天,在上海等地,燕京大学的校友会也在庆贺他们的校长生日。从新闻报道式的记述看,司徒雷登以他对燕京的贡献及人格魅力,赢得了各个阶层的尊敬。大学给自己的校长庆祝生日,其规格之高,场面之大,人情之美,不知还有没有它例?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客户端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