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重根纪念馆 安重根纪念馆拆除
7月8日,随着奈良街头两声枪响,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倒下了,枪击者山上彻也的名字,也在这个夏天比蝉鸣还热闹。
山上彻也枪击安倍,是因家庭经济原因,说白了,是出于个人仇恨。
而这两声枪响,也把人们的记忆拉回到112年前,那个颇具寒意的哈尔滨火车站。
那天,随着七声枪响,朝鲜人安重根,从此被写入史册,在中韩人民心里扎下了根。
安重根
1、
1909年10月26日,上午9点,哈尔滨火车站人声鼎沸。数千名俄国士兵严阵以待,站台上拥挤的日本侨民,人人脸上洋溢着期待和欢喜。
一趟俄国专列停下后,从列车上下来群人,走在最前边的,是一个亚洲面孔的长胡子老头,个子不高,目露精光。在这老头身侧,是个头高大威猛的俄国财政大臣。
伊藤博文
长胡子老头正向欢迎的人群挥手致意,突然,距他5米开外的地方,“砰砰砰”连射出三发子弹,颗颗命中他的胸部和腹部。
老头顿时倒地。
这老头,就是日本第一任内阁首相、第一任枢密院院长,以及明治维新元老之一,伊藤博文。他野心勃勃,一心想要征服中国和朝鲜半岛,甚至将侵略目光投向整个世界,人称“日本俾斯麦”。
安倍晋三生前曾以他为政治偶像,希望效法伊藤博文当初的军国主义路线。
伊藤博文中枪倒地后被立即施行了抢救,据说,抢救途中,伊藤博文挣扎着问了两个字:“是谁?”
可惜的是,直到20多分钟后,伊藤博文闭眼时,他依然不知道,那个敢在重兵把守下,公然站在离自己仅五米处开枪的人,究竟是谁。
安重根这个名字,伊藤博文永远没法听到了。
安重根
伊藤博文被枪杀后,在国际社会引起了极大震动。安重根被捕时,用俄语高呼了一句“高丽亚乌拉”(大韩国万岁),此后,再也不发一语。
就是这句“高丽亚乌拉”,让各方迷惑不解。有人说这是一出俄国与朝鲜的共谋,更多的矛头,则直指中国。因为当时,伊藤博文可以说是中国人民最痛恨的敌人。
他一手策划了中日甲午海战,更提出攻占威海、掠取台湾的计划。他还曾到中国指挥战事,并且签订了《马关条约》。
为了尽早掠夺台湾,伊藤博文招数用尽。当时,李鸿章看不惯他的难看吃相,对伊藤说:“台湾,已是日本囊中之物,又何必如此着急。”
伊藤博文厚颜无耻地回道:“还没有咽下去,我们饿得厉害。”
随着这几声枪响,这个“政治恶魔”轰然倒下。所有人都认为,这起刺杀,一定有其强大的幕后推手。否则,谁敢!否则,谁能!
很显然,安重根将日本的侵略计划打成一团散沙,日本人恨不能将他大卸八块。但在中韩人民心中,安重根却是当之无愧的义士和民族英雄。
安重根死后,许多知名人物,都留下了赞谥的笔墨。
鲁迅的老师章太炎,曾为他撰写碑文,称他为“亚洲第一义侠”;孙中山也写诗称他是:“功盖三韩名万国,生无百岁死千秋。”
这场刺杀,震惊了世界,也让人对安重根的过往,产生了强烈的好奇。究竟是什么样的一种驱动力,让他敢为天下先,成为“荆柯”般的人物?
2、
1879年,安重根出生在朝鲜一个很有名望的贵族家庭,自幼打下了深厚的汉学功底,不仅说得一口流利的汉语,书法方面更是颇有造诣。
中日甲午战争后,日本在伊藤博文的指挥下,又将目光盯在了朝鲜半岛上。
伊藤博文派400多名日本守卫队员和浪人,闯入皇宫,将朝鲜明成皇后杀害,还在其尸体上浇汽油,并把骨灰丢进了池塘。
第二年,伊藤博文逼迫朝鲜签订《乙巳保护条约》,废除朝鲜皇帝,烧毁朝鲜教科书。就连朝鲜自己的军队武装力量,也全部被解除。
伊藤博文将自己任命为朝鲜首任“统监”,相当于朝鲜太上皇。
当时,朝鲜的国土已全部沦落到日本人手中,很多朝鲜人逃亡到了中国。
眼睁睁地看着国土被践踏,同胞被蹂躏,安重根无比悲愤。
他投身到救国运动中,和父亲屡次筹备起义,却屡次失败;
他来到上海联络同胞,想筹钱组织抗日,却无人支援;
他再次回到朝鲜,倾尽全部家产,先后创办两所学校,希望借由教育唤醒青年的民族自强意识,却仍以失败告终;
他还曾试图借钱,从日本人手中赎回“关税自主权”……
这一切,让安重根被日本人盯上,遭到追捕。他只好再度离开朝鲜,来到俄国海参崴,在那里加入了“大韩国义兵队”,担任义兵参谋中将,带着300多人潜回国内。
然而,由于兵力悬殊,寡不敌众,安重根等人被打得七零八落,只留下几人保全了性命。
安重根差点绝望了,他知道,哪怕再度筹钱抗争,也无异于以卵击石。
他想,自己的国家如今到了这个地步,与伊藤博文这个老贼密不可分。他与另外11名勇士立下誓言:擒贼先擒王,定要将伊藤这老贼斩杀。
为此,安重根提出,包括自己在内,他们12人,都将自己左手掌无名指切掉一截,并将流出的血在旗帜上写下四字“大韩独立”,以示决心。这个组织也因此被称作“断指同盟会”。
指断,义在;人亡,国存。
哈尔滨火车站的刺杀,并不是安重根第一次刺杀伊藤博文。
早在1909年1月,安重根就曾潜回朝鲜国内,打听到伊藤博文的具体行踪,想要枪杀他。无奈,当时伊藤博文被保护严密,周围还有许多朝鲜人,安重根没法得手,又怕误伤,落寞而归。
直到几个月后,他终于等来了机会。
3、
1909年10月21日,安重根翻看《远东报》时,一条新闻跃入眼中:日本枢密院院长伊藤博文,将于五天后抵达哈尔滨,与俄国财政大臣会面。
踏破铁鞋无觅处,苍天有眼啊!看到这条消息后,安重根再也坐不住了。
他推算好伊藤博文所乘专列的到达时间,估计列车26日早晨6点会在蔡家沟停车,那期间有30分钟的停留时间。
但东北的六点,黑漆漆的,伸手不见五指,伊藤博文不一定会下车。就算下了车,那种情况下,安重根也没把握能一击即中,还怕打草惊蛇。
左思右想后,安重根决定,留一位同伴在蔡家沟见机行事,关键的刺杀行动安排在哈尔滨火车站。这件事,他自己做。
他将一把勃朗宁手枪上满七发子弹,每发子弹都被他一刀一刀,将弹头部位划出了十字凹凸形状。这样的开花弹,杀伤力强,会增大创伤面积,一旦中枪,必死无疑。
这一晚,安重根辗转难眠,他写下一首永别诗《丈夫歌》:“丈夫处事兮其志大矣,时造英雄兮英雄造时。雄视天下兮何日成业,东风渐寒兮壮士义烈,忿慨一去兮必成目的。”
10月26日这天早上七点,安重根到达哈尔滨火车站,他一看,傻眼了。车站外的俄国士兵,三步一岗五步一哨,将车站保护得水泄不通。这样一来,自己可怎么混进去呢。
安重根在那细细观察了一会儿,突然,他眼睛一亮。
他发现,俄国人重点盘查的是欧洲人和中国人,对日本侨民,却基本不查。欧洲人白皮肤高鼻梁,中国人当时还留着大辫子,都很好辨认,而对日本人和朝鲜人,俄国人是没法区分清楚的。
正好当天安重根戴着顶鸭舌帽,穿件半旧的西装,他想,混进候车室,应该问题不大。
安重根理了理衣襟,走向入口处。如他所愿,俄国士兵把他当成了日本侨民,根本没有过多盘查,他得以顺利进入候车室。
9点,当伊藤博文乘坐的专列缓缓停下后,过了一会儿,伊藤博文走出列车。
站台上的人群欢呼,伊藤博文向人群挥手致意。
安重根毫不犹豫地拔出手枪,“砰砰砰”三下,命中伊藤博文的腹部和腰部。伊藤身边几个日本人想去救伊藤时,安重根又用剩下的四发子弹,打向了他们。
这一刻,时针刚好指向9点30分。
4、
安重根开完枪后,高呼了一声“高丽亚乌拉”,就再也不发一声了,半点没有想要逃走或拒捕的意思。
这也引发了国际社会纷纷猜测:这个枪杀伊藤的人,究竟是谁?
直到四天后,日本关东都督府第一次开庭审理安重根时,答案才终于浮出水面。
这天,安重根出示了他写下的伊藤博文十五条罪状,字字泣血,声声如诉。国恨在心,故土难回。
人们终于知道,行刺者安重根,与伊藤博文并无任何个人恩怨,他渴望的是民族独立,不再任人宰割。
当时,朝鲜给安重根请了英国律师和俄国律师,但都被日本领事馆拒绝了。按说,案件发生在中国,当时哈尔滨火车站的路权归俄国,中俄两国都可以负责审理此案。但日本实在霸道。整个法庭上,从旁听者、翻译员,到庭审法官、检察官,以至律师,无一不是日本人。
安重根心里很清楚,这场审判,结局早已注定,但他淡定自若。
一个能在五米内完成刺杀的人,本就没打算活着出去。
在经历了10次审讯后,安重根被判死刑。日本法官为了显示自己的“人道”,给安重根五天的上诉权。
安重根的回答至今令人唏嘘:“我对判决结果不服,但我不上诉。”
“我不怕死,所以不上诉。假如我有罪,就罪在我是善良而弱小的‘韩国’的国民。”
安重根只提出了一个要求:把刑期推迟一个多月,好让他将未写完的书完成。然而这个要求,也被拒绝了。
在被关押的143天里,安重根留下200多幅汉墨,每幅作品的落款处,都是他的掌印。
他在狱中还写下两本书,一本自传《安应七历史》,另一本《东洋和平论》。第二本他只写了个序,就再没时间了。
1910年3月26日,安重根被执行了绞刑。这天,他特意换上了母亲为他做的纯白绸韩服,这一年,安重根31岁。
那之后,日本开始了对朝鲜全面的殖民统治。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泪尽干,志未酬。
5、
安重根死前,知道自己无法葬回故土,他对两个弟弟交代,希望能埋在哈尔滨公园附近。待有朝一日朝鲜不再被日本人统治,再将自己接回故乡。可他的这个愿望,未能达成。
日本人千方百计地使其销声匿迹,不仅没有将遗体交给亲属,更将他埋在旅顺监狱后山,埋完后还将痕迹踏平。到如今,人们都没能找到安重根义士的遗体。
2013年,在时任韩国总统朴瑾慧的建议请求下,我国在哈尔滨为安重根修建义士纪念馆。
这座纪念馆的一头,两扇落地窗直面火车站站台。当初,安重根击毙伊藤博文的位置,由两块显眼的暗红色菱形地砖标记着,清晰可见。
纪念馆的大钟上面,时间永远定格在了9点30分。
有历史学家曾做出过这样的假设:如果当年伊藤博文没有遇刺,那么历史将会有意想不到的可怕。日本会按照伊藤博文的计划,永远地覇占东北三省和朝鲜半岛,甚至提早实现其“大东亚共荣”的侵略构想。
因为伊藤博文最大的政治企图就是,“有朝一日,日本以帝国自居”。
七声枪响,点燃了东亚人民反抗日本军国主义的战争之火。
但安重根对于中韩人民来说,意义还不止于此。
安重根是英雄,但他绝不仅仅只是英雄。他的价值观,他对国与国之间关系的理解,早已超越了狭隘的民族主义。
日俄战争中,日本获得胜利,安重根曾抚掌称快,他说:“这是亚洲国家第一次打败欧洲。”
他那本未完成的《东洋和平论》,虽然只写了个序,但我们仍可从序中感受到他的思想:国际和平、区域合作。即使是在狱中,他也一刻没有停止对睦邻友好的思考与探索。
在安重根心中,重要的不是哪个国家单独的胜利与失败,而是同一区域内,人民的团结、富足、安稳。
相比于被枪杀的伊藤博文,相比于那些日本军国主义者,安重根的境界,高级得不是一点点。
诚如那句“没有好的战争,也没有坏的和平”,历史,总在以某种特殊的巧合,流转,轮回。文/天天展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