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虚无主义 历史虚无主义案例
近年来,经过主流思想舆论的深入广泛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蔓延态势被整体遏制,但这一思潮并没有偃旗息鼓,而是变换出新的表现形态和手法,迷惑性和欺骗性依然不减。在传播扩散过程中,历史虚无主义在社会思想文化的多个领域恶意渗透、苦心钻营,依然带来不小危害并造成一定破坏。我们应当保持高度清醒,充分认清与包括历史虚无主义在内的各种错误思潮作斗争的长期性、尖锐性、复杂性与艰巨性,特别是在继续把党史总结、学习、教育、宣传引向深入的过程中,更要常抓不懈予以抵制、旗帜鲜明予以反对,切实在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中守好主阵地、打好主动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加强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澄清对党史上一些重大历史问题的模糊认识和片面理解,更好正本清源、固本培元。”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种错误思潮从虚无否定“四史”到消解主流意识形态、颠覆国家政权,造成的影响和危害非常之大。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各界对历史虚无主义进行了深入广泛的批判,极大打压了历史虚无主义的嚣张气焰。然而,它并没有就此销声匿迹,而是寻觅各种机会和空子妄图抬头回潮。反对包括历史虚无主义在内的各种错误思潮,是一场长期、尖锐、复杂、艰巨的斗争。特别是在继续把党史总结、学习、教育、宣传引向深入的过程中,更要常抓不懈予以抵制、旗帜鲜明予以反对,才能在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中守好主阵地、打好主动仗。
一、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形态
近年来,在一些社会文化因素的促发下,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形态变换多端,既费尽心机躲避着主流思想舆论的揭露、批判,又想方设法地扰乱思想、蛊惑人心,带有明显的隐蔽性、欺骗性和迷惑性。
(一)娱乐恶搞歪曲历史事实
现代生活节奏快、压力大,人们缓解疲劳、放松身心的精神需求日益旺盛。在此背景下,历史虚无主义与娱乐大众化、文化商业化等元素相融合,将一些严肃、正统的历史包装成娱乐品和消费品,有意无意或别有用心地歪曲历史、篡改事实,造成恶劣影响。比较典型的是网上曾一度出现的戏谑经典、恶搞英雄的事件。一些营销号、段子手或八卦博主等,片面追求关注度和阅读量,以炮制出更新、更吸睛的包袱或笑料为目的,采取调侃、戏说、演绎甚至丑化等形式,对一些经典作品、英模人物和历史事件等进行颠覆性重构和破坏性篡改。
这些歪曲历史的段子和网帖通过“恶搞”哗众取宠、通过“雷人”吸引流量,完全罔顾史实、背离真相,在互联网上泛滥传播、影响恶劣,折腾得网络空间一片乌烟瘴气。比如,2020年年底被媒体和民众质疑的某抗日题材电视剧,就反映出娱乐历史的一种新手法——以“偶像明星”的套路包装历史。制作方一味突显俊美的演员、华丽的服饰和炫酷的场景,让“八路军”住别墅、抹发胶,让抗日军人在战场上抽雪茄、喝咖啡等等。看似迎合了年轻人的喜好,极力运用“青春偶像”“明星秀场”的元素吸引、取悦年轻人,实际上却有意或无意地偏离了历史事实和真相。把历史装扮成了“另类”的模样:壮怀激烈变成了花前月下,艰苦卓绝变成了舒适安逸,激情燃烧变成了尔虞我诈……凡此种种表面上光鲜亮丽、动人心弦,套上了“精致”的外衣,实则与真实历史相去甚远。
(二)主观偏颇美化历史断面
当前一些人喜欢通过“怀旧复古”的方式,表达思想格调或艺术品位。这股风潮刮到文化艺术领域,就表现为在文艺作品或艺术创作中渲染、营造复古的元素和风格,而这种“艺术加工”本身就带有较为主观的意象或偏好。趁此时机,历史虚无主义也顺势披上了“怀旧复古”的外衣,借以大搞虚无历史、扰乱视听之事。循迹所谓“怀旧追思”的情怀,一方面,历史虚无主义会选择性地美化、拔高某些特定的历史片段或历史断面,以充实和突出为人们所描绘的历史意象;另一方面,故意回避和掩盖早已被历史定格的、与“美好意象”相冲突的一面,忽视历史真实、客观、立体的全貌。这实际上是用以偏概全、以支流代替主流的方式描绘历史,不仅破坏了历史的真实图景和整体面貌,而且极易被别有用心者利用,制造崇古非今、今不如昔的声势,甚至质疑历史的正确走向。比较典型的就是曾风靡一时的“民国热”,一些文学、影视作品以及网文、论坛等极力对民国时期加以美化和吹捧,描绘出一副所谓“大师辈出”“自由浪漫”的“黄金时代”,却对军阀混战下的民不聊生、灾害匪患下的悲惨苦难等视而不见、避而不谈,严重误导了人们对真实历史的感受和认知。
(三)透过滤镜看待历史得失
对历史功过是非的评说,是关系到站在何种立场、按照何种观点、运用何种方法观察分析历史的重大问题。用科学客观的标尺衡量历史、用求实求真的眼光观察历史,就能得出符合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总体趋势的正确结论,否则就容易陷入模糊迷茫、扭曲错乱的境地。历史虚无主义在判断和评价历史时,往往会故意带上混淆是非、厚此薄彼的“滤镜”,误导人们用存在“偏差”的标准和“失真”的眼光分析评判历史。这种历史虚无主义的“滤镜”要么有针对性地放大瑕疵、夸大失误,对缺点不足深挖细查、对过错失误大肆批判,故意营造出一团漆黑、一无是处的历史景象,引导人们形成负面和否定的思想认知;要么有选择地遮掩成就、忽略功绩,对已有的历史性建树和成绩“失明、失聪”,对明摆着的历史进步视而不见,对已有定论的历史贡献充耳不闻,甚至篡改、歪曲历史的功过是非,极尽所能地贬低和颠覆原本积极的、正面的历史认知和形象,诱导人们得出一个“反传统”“反主流”的历史判断。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一些网上的“公知”和“带路党”故意虚无和否定改革开放前新中国建设成就,揪住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走过的弯路、经历的曲折和出现的失误等大谈特谈、大书特书,却对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工业体系、实现外交破冰等成就一笔带过、轻描淡写,进行选择性忽略。历史虚无主义如此行径,目的就是要虚无、否定新中国的成长史和奋斗史,从而虚无、否定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
(四)颠倒黑白评议历史人物
历史人物是最具形象化和性格化的历史元素,人们对历史人物的印象很容易转化成对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态度。如何看待和评价历史人物,不仅关系到史学研究本身的原则与导向,也影响着大众对历史通识的了解和认知。历史虚无主义者在评议历史人物时往往刻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一方面,故意诋毁、抹黑正面人物。他们道听途说、捕风捉影地挖掘所谓“历史素材”,宣扬炒作个别的个人传记或回忆录里的信息、观点等,煞有介事地提出猜想或假设,或者干脆直接胡编乱造、虚构杜撰,用无中生有、空穴来风的所谓“历史证据”,拐弯抹角地贬损污蔑领袖、丑化抹黑英雄,严重消解了领袖人物和革命英雄的正面形象和崇高地位,也逐步解构了人们心目中正确的历史记忆和是非观念。另一方面,历史虚无主义者极力为反面人物大作翻案文章。他们运用“重新包装”“制造错觉”等手法吹捧、美化反面人物,或者打着“艺术创作”的幌子,按照设计好的形象为其“化妆”和“塑像”,或者顶着“人性化”的名头,挖空心思、搜肠刮肚地“找优点”“建人设”,甚至不惜捏造事实来“洗白”和“贴金”。这种无良的操作可以逐渐改变甚至颠覆历史对这些人物业已形成公论的评价,也严重冲击着社会大众的历史认知和良知。前几年,网络上曾出现过一些所谓的“历史考据”和“揭秘文章”,故意抹黑、丑化狼牙山五壮士、刘胡兰、董存瑞、邱少云等革命英烈,却将慈禧、袁世凯等描绘成了“进步人士”和“功勋人物”,这就是历史虚无主义混淆是非、颠倒黑白、乱评非议历史人物的典型表现。
(五)断章取义拼凑历史真相
任何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都不是孤立静止的存在,而是处于整体的、连续的、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之中。秉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用全面、联系的眼光看待历史,是对待历史的正确态度。但历史虚无主义却故意耍出断章取义、穿凿附会的“拼凑”伎俩,剥离了历史发生的真实背景,割裂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进程,既不尊重客观史实,也不考虑历史关联,完全依据主观意图拼接和编造。历史虚无主义往往从历史的细节入手,或将完整的历史割裂肢解,用支离破碎的历史“片段”代替历史过程的全貌;或专门挑拣一些史料“碎片”,运用“剪裁”“嫁接”等手法炮制历史的“拼图”,都严重破坏了历史的关联性和整体性,也践踏了历史的规律和逻辑。此类手法的狡猾和险恶之处就在于,故意把历史碎片化、孤立化、零散化,从众多的史料中有目的地截取、挑选某些片段,依据撰写好的“剧本”和设定好的“剧情”,精心编辑一出历史的“蒙太奇”,诱骗人们信以为真。比如,网上曾经出现的让孩子远离刘胡兰的言论,就是把刘胡兰“天真烂漫”的年纪、“豆蔻少女”的身份与革命战争的残酷、流血牺牲的壮烈、惨遭杀害的悲怆等元素拼凑起来,把革命英雄的事迹恶意描绘成血腥、残忍、仇恨的画面。历史虚无主义的这类花招,正是企图通过“幕后拼接”“暗箱操作”的方式呈现出一个“另类、别样”的历史,从而潜移默化、悄无声息地影响甚至改变人们头脑中的历史图景,让人们彻底远离历史的真相。
(六)包藏祸心“还原”历史面貌
历史是一门求真求实的学科,探寻真相、澄清模糊、明辨是非是学习历史、观察历史的基本精神。而历史虚无主义却经常披着“考证真相”“还原历史”的外衣,利用人们的猎奇心理和求知欲望,采取捕风捉影、推理假设的方式,别有用心地对历史进行所谓“还原式”描绘,更有甚者无中生有、编造杜撰,把历史面貌涂抹地“面目全非”。有的以当事人或普通人的口吻讲述历史,网罗一些回忆录、访谈、口述史等素材,制造所谓“揭秘历史、挖掘真相”的噱头;有的借“理性反思”“重新评价”的名义对原有的历史常识或定论提出质疑,再结合一些“掺水”史料进行所谓“合理推导”,从而得出大相径庭的结论。比如,有人通过研究晚清的改革政策,提出清政府在各领域的社会改革和慈禧太后、光绪皇帝主张的政治道路,为中国构建了民主社会的基本雏形,并得出辛亥革命打断了中国走上民主化道路的荒谬结论。再比如,某教师在课堂上公然质疑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人数,不仅否定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的严肃性、严重性,而且彻底偏离了公正权威的历史认定。这些看似“挖掘真相”和“还原历史”的论调,绝不是实事求是的科学考证,也不是独辟蹊径的见解,而是故意地“否定过去”“改写历史”,用心极为险恶。
(七)用唯心主义惑乱历史研究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确立了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廓清了历史认知的迷雾,为人们观察历史和研究历史提供了科学指南。历史虚无主义祸乱历史研究领域的重点就是大肆宣扬、鼓吹历史唯心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企图用唯心史观的歪理邪说取代唯物史观的正论。用“细节考证”取代整体研究,打着“挖掘历史”“考证历史”的名义,把一些细枝末节、边缘外围的史料、素材作为支撑点,以片面细节为依据构建历史轮廓,用林林总总的小细节构造历史场景、编织历史情节,将完整的历史拆解成碎片,完全忽视历史的整体背景和逻辑延续。用个体“小视角”解读宏观大历史,完全从个体视角出发,把个人观点论断、个人回忆录等作为依据性的史料素材,以个人好恶评价历史是非,以个人得失判断历史成败,用单一个体的遭遇经历来描绘整个历史发展。受此影响,一些否认人类社会形态发展规律、否认人民史观、推崇英雄史观的错误观点,竟然也被拿出来堂而皇之地研究讨论。在历史虚无主义的滋扰下,一些所谓“历史研究”看似是用“标新立异”的史料解释历史、用“独出心裁”的话术叙述历史,实则用唯心主义思路、方法祸乱历史。
二、历史虚无主义的现实危害
历史虚无主义像一味思想精神的“毒药”,在社会思想文化的多个领域恶意渗透、苦心钻营,在扩散传播的过程中不断腐蚀思想、破坏传统、颠覆信仰,带来不小危害并造成一定破坏。
(一)在大众文化领域,毒害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追逐私利的资本进入文化领域后很快嗅到了大众缓解压力、放松心情的精神需求。意图更快、更好地取悦大众、占领市场,一些无良资本开始批量制造庸俗、浅薄的娱乐产品,大肆贩卖短暂、肤浅的感官刺激,在全社会掀起了一股“泛娱乐化”的潮流。正是在此背景下,历史虚无主义搭载文化商业化、娱乐化的便车混进了大众文化、大众娱乐的领域。借助“一切皆能消遣、一切皆可娱乐”的声势,玩转戏谑调侃、嘲弄恶搞等形式,将庄重严肃的历史加工成文化市场里的快消品和娱乐品,迅速涌入民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各类渠道和载体,比如影视作品、网络文学等,庸俗化、儿戏化地“娱乐历史”,解构主流历史叙事、搅乱正常历史认知。在人们“纵情狂欢、忘情娱乐”的掩护下,大搞移花接木、暗度陈仓的行径,在热烈喧嚣的大众娱乐中夹带虚无历史、否定历史的“私货”,大量汹涌嘈杂的娱乐信息、娱乐产品令普通大众如痴如醉、忘乎所以,却也无意查找、无力鉴别历史虚无主义的渗透,不知不觉中就受到错误思潮的侵蚀。
历史虚无主义随着大众娱乐的传播而迅速扩散,从精英白领到普罗大众,从休闲放松到茶余饭后,凡是大众娱乐所到之处就有历史虚无主义侵蚀渗透的身影。特别是借助网络空间的传播,历史虚无主义的渗透对象还呈现出年轻化、低龄化的趋势。针对青少年群体正处于三观形成期,好奇心强、判断力弱等特点,历史虚无主义通过图文、游戏、动漫等文化产品传播错误的历史知识和历史概念,很容易对其造成严重的思想毒害。历史虚无主义渗透到以文化消费、娱乐消费为代表的大众文化领域,不仅用戏弄经典、解构崇高的方式将大众的思维、审美推向了平庸与肤浅,而且也用一系列歪曲、谬误的信息观点荼毒了人们的历史观与历史意识。
(二)在社会舆论领域,故意扰乱视听、蛊惑人心
社会舆论领域是社会大众了解社会事件、获得信息、表达意见的重要渠道,也是能够影响社会心理、产生情感共鸣、形成意见倾向的重要领域。特别是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信息传播更加高效迅捷,媒体渠道更加多元多样,覆盖人群更加广泛庞大,更容易形成大规模、群体性的社会影响。历史虚无主义借机在各类社会新闻、网络舆论中设置、炒作历史类话题,利用自媒体等大众传媒传播精心编制的“历史故事”、扩散最新解密的“历史档案”,利用某些纪念日、纪念活动搞跟风,抓住某些社会事件、社会新闻蹭热点,发表一些所谓“历史揭秘”“历史溯源”的信息言论,借助公众舆论广泛传播、扩大影响,极力用歪曲历史、虚无历史的观点论断扰乱视听、蛊惑人心。
历史虚无主义在社会舆论领域煽风点火的要害在于,惯于与热点型、突发型社会话题相呼应,借助公众对此类新闻舆论、热点事件的好奇与关注,顺势发布、传播一些看似与之紧密关联、实则精心编造设计的信息材料,把种种模糊历史、虚无历史甚至改写历史的观点掺杂其中,通过巧舌如簧的说辞、以假乱真的套路以及冠冕堂皇的伪装等营造群体性、倾向性的舆论导向。在现实社会中,线上舆论场与线下舆论场越来越交汇融合、越来越同频共振,历史虚无主义者更是善于借助网络空间虚拟环境、海量信息、多元媒体、高效传输等特征扰乱社会舆论。他们不仅主动炮制和推送包含着各类虚假信息的网贴、网文、网络资讯以及私藏着历史虚无主义观点的信息;而且会雇佣大批网络水军、网络公关等进行点击、留言、转发,营造出一种被公众普遍认同的“假象”。不少网民正是在不明就里的情况下被裹挟、夹带,落入了虚无历史的圈套。历史虚无主义者借助这种汹涌浩荡的社会舆论制造乱象、混淆视听,持续影响、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人们的历史认知与历史观念。
(三)在史学研究领域,宣扬唯心主义的诡辩手法
历史虚无主义在我国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兴起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是以“学术研究”面貌出现的。改革开放后,思想领域日渐开放包容、学术环境较为自由宽松,在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借鉴的过程中,思想理论界也逐渐泛起了一股“尊西崇新”的思潮。历史虚无主义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从学术界兴起,常常借助各类学术讨论、思想争鸣等时机扩散传播,受众人群也主要是专家学者和知识分子。后来,随着多元思想文化的交流碰撞以及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日渐丰富,历史虚无主义不再限于仅在学术圈内传播,却也始终没有离开这一领域。
历史虚无主义在学术研究领域最大的毒害莫过于制造和宣扬一种唯心主义的历史观。这种唯心主义的历史观从根本上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背离了实事求是这一最基本的原则和方法;从根本上反对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颠倒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从根本上抽掉了具体的历史环境和客观的历史条件,从抽象的人性论出发来研究历史问题。历史虚无主义者从主观唯心主义出发,把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看作由帝王将相和少数大人物决定的,认为人民群众不过是消极、被动的盲从者和“乌合之众”,企图用历史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代替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在历史研究领域,这种唯心主义历史观主观地、随意地对历史事实进行捏造和推断,严重破坏了历史研究的科学性、客观性;从辩证法的对立面出发,孤立、静止、片面地分析和观察历史,陷入了形而上学的理论陷阱;以虚伪、狡辩的方式掩盖历史真相、建立评判准则,最终走向价值体系的虚无。可以说,历史虚无主义完全站在唯心主义立场,运用极为诡辩、险恶的手法祸乱学术研究,无疑是史学研究领域的一股乱流。
(四)在思想政治领域,危害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安全
在当代中国,历史虚无主义在本质上是一种反马克思主义、反社会主义的资产阶级政治思潮,始终充当着资本主义国家渗透、颠覆、破坏社会主义国家的理论“帮凶”。特别是近年来,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世界进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正以昂扬姿态和强劲势头推进民族复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西方反华势力在贸易、科技、金融、外交等各个领域制造冲突摩擦、极力遏制打压。历史虚无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攻势也趋于向多样化、纵深化发展,运用思想干扰、价值输出、文化殖民、宗教蛊惑等多种方式手段,大搞围堵、遏制、颠覆等破坏行径,加紧实施“西化、分化”图谋。
历史虚无主义者的政治企图十分明确,直指党史、国史等敏感区域,通过伪造、篡改、歪曲等方式否定党和国家革命、建设、改革的重大历史成就,污蔑领袖、抹黑英雄,歪曲否定党史、新中国史,目的就是为了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选择;或直接以马克思主义为标靶,极力渲染鼓噪马克思主义自我否定论、过时论,故意曲解、剪裁经典作家的文献资料,编造传播社会主义失败论、变质论等,想方设法地给马克思主义扣上“过时论”的帽子,目的就是为了削弱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权威性。历史虚无主义在上层建筑领域为非作歹,在大是大非面前颠倒黑白,在政治立场上混淆视听,其险恶意图就是从根本上瓦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思想根基,从根本上破坏党和人民团结稳定的政治基础,从而破坏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安全与政权安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历史虚无主义的要害,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三、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策略
抵制包括历史虚无主义在内的各种错误思潮是意识形态领域的一场激烈斗争,具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等特点,对历史虚无主义谬论的抵制必须坚持不懈、旗帜鲜明。
(一)坚持唯物史观,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真正弄懂了马克思主义,才能在揭示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上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才能更好识别各种唯心主义观点、更好抵御各种历史虚无主义谬论。”马克思主义站在人类理论思维的最高峰,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和前进方向,是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捍卫真理、批驳谬误最有力的思想武器。
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我们要深入系统地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理论精髓与思想实质;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支撑信仰,进一步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信心,构建抵制错误思潮的坚强精神堡垒;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世界、分析问题,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贯穿到分析研究中国社会历史的实际问题之中,从而更好地廓清思想迷雾、反对错误思潮。
掌握好、运用好历史唯物主义。充分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明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认清人类社会形态演变的一般规律,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自觉用联系的、发展的、系统的眼光看待历史,抵制形而上学的错误思维;准确把握历史发展主题主线、主流本质,全面认识历史条件与历史过程,科学总结历史经验与历史规律,准确看待历史中的偶然性与必然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等辩证关系,树立科学正确的历史观;坚持用唯物史观指导史学研究,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哲学基础构建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客观准确、实事求是地研究、判断和把握历史中的重大事件、重要问题和重点人物等,将唯物史观对历史学科的指导真正落到实处。
(二)加强固本培元,筑牢抵御错误思潮的思想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毫不放松抓好思想政治建设,点亮党员、干部心中的明灯,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筑牢思想防线。”历史虚无主义是一股在意识形态领域兴风作浪的错误思潮,要抵制这股错误思潮的侵蚀,就要进一步筑牢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思想防线与思想根基。
强化思想引领。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领会贯穿其中的历史思维、历史逻辑与历史眼光,在学深悟透中不断深化思想认识和理论辨析,切实提高抵制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能力水平;努力掌握蕴含其中的丰富思想内涵与深厚政治智慧,进一步强化各级领导和党员干部的政治自觉与政治担当,坚持对各种错误思潮保持高度的政治敏锐性,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深化“四史”学习教育。引导干部群众学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充分理清其中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及其非凡历史意义等,深刻了解中国共产党、红色政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哪里来、往哪里去,形成清晰而明确的历史认知与历史意识;深刻把握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经验与教训,深刻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历史规律和趋势,构建整体而宏大的历史图景与历史叙事;把握好“四史”从始至今的基本脉络,发扬好党和国家历史传承的精神谱系,学习好观察历史、研究历史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牢固树立正确对待历史的观念与意识。
增强历史自信与文化自信。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用源远流长的历史传统、历史血脉守护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基因,不断提升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自豪感与自信心;大力激发革命文化的精神力量,深入了解党带领人民所开展的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深刻感悟革命先烈们留下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和异常宝贵的精神财富,用红色的革命文化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侵蚀;突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体品质,深刻感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当代中国发展创新中所创造的鲜活实践、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孕育形成的精神硕果,运用中国自身的理论框架和话语体系破解历史虚无主义的理论陷阱。
(三)主动发声亮剑,揭批历史虚无主义的谬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各种错误思想必须敢于亮剑,帮助人们明辨是非,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在意识形态的阵地上,正能量、主旋律不占领,邪门歪道就会渗透侵蚀。面对历史虚无主义制造的种种迷雾和骗局,必须敢于亮剑、主动发声,揭露和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谬论邪说,才能令错误思潮无处遁形、无处藏身。
提高准确辨识历史虚无主义的鉴别力。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望远镜”和“显微镜”观察问题、分析现象,深刻认清历史虚无主义主观臆断、编造历史的虚假性,认清其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的迷惑性,以及歪曲事实、掩盖真相的欺骗性。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特征,揭穿其各种面具、伪装,识破其各类变异、变种,始终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政治危害保持高度的清醒与警惕。
旗帜鲜明地同历史虚无主义引发的错误思想、错误观点、错误言论作斗争。“思想舆论领域大致有红色、黑色、灰色‘三个地带’”,面对各种“黑色”“灰色”地带要敢于亮剑、敢于斗争,不能模棱两可、似是而非,更不能漠不关心、视而不见。特别是对涉及旗帜道路、原则立场、大是大非等方面问题,对于否定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抹黑英烈、污蔑领袖的观点和言论,要理直气壮地予以有力批驳和反击,并积极引领和带动广大群众参与其中,形成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声势。
强化正面宣传、壮大主流舆论。着力增强正面声音、正确思想和主流价值理念的传播弘扬,用翔实的史料、真切的史实说服群众、教育人民,消解错误思潮造成的影响。充分利用各种传播媒体和宣传方式开展历史教育、普及历史知识,采取喜闻乐见、引人入胜的形式讲述革命先烈的英雄故事、介绍党和国家的历史成就,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尊重历史、敬畏历史、追求信史,持之以恒地揭批谬误、以正视听。
(四)善用法治方式,打击历史虚无主义的乱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衰则国家乱。什么时候重视法治、法治昌明,什么时候就国泰民安;什么时候忽视法治、法治松弛,什么时候就国乱民怨。”法治是一种具有较强社会约束力的治理方式,通过国家立法机关制定法律法规,并由国家机关确保执行。当历史虚无主义突破公序良俗的底线,开始出现扰乱社会、分裂国家的行径时,就非常有必要运用法治的方式和手段予以严厉打击、惩治。
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从2016年10月最高人民法院通报保护英雄人物名誉权案例,到2018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颁布实施,再到2020年12月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十一)》中明确增加了侮辱、诽谤英烈的刑事条款,都给历史虚无主义划定了法律“红线”。各级执法部门对此类违法的行为和言论主动出击、严格惩治,并大力抓好法治宣传教育,极大遏制了各种错误思潮的发展态势。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紧随形势任务变化,加强对错误思潮各类传播渠道的阻断。
加强对网络历史虚无主义的整治管控。借助网络空间乱象丛生、环境复杂的“便利”,历史虚无主义扩散传播更快、隐匿更深。从网络信息服务、网络安全防护、网络环境治理、网络舆情管控等多方面入手,积极推进法律法规建设和依法管网治网举措,编织好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安全网”。总之,我们要不断建立完善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法治体系,从而有效提升整治历史虚无主义的规范化、法治化水平。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委托资助项目“中华思想通史”(20@ZH026)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张博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办公厅助理研究员、南开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特约研究员;孙兆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副研究员、南开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特约研究员,来源:昆仑策网【授权编发】,转编自“世界社会主义研究”微信公众号,原载《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22年第4期;图片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