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师北定中原日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

时间:2023-06-23 15:15/span> 作者:tiger 分类: 新知 浏览:916 评论:0

01

还记得这五个字支配了我们学生时代的恐惧吗?

那些动辄几百字的《出师表》、《琵琶行》、《滕王阁序》;拗口到字都不认识的《离骚》、《蜀道难》;以及最终大boss——

鲁迅内心OS:我用生命写文章,你们却只想拿它布置作业!

不晓得今天还有多少人记得《少年闰土》?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这少年便是闰土。

多亏了这段生动灵活的描写,在我们还没去过几次动物园时,就认识了“猹”这种动物。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孔乙己》到《藤野先生》、从《社戏》到《阿长与山海经》···

你还记得茴香豆的四种写法吗?或者,你小时候是不是也在课桌上刻过一个“早”字?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纪念刘和珍君》

看到这大段大段的话,吓得小编都横眉冷对千夫指了!

还有那几句:“孔乙己大约的确是死了。”、“我家门前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

好了好了,我们知道孔乙己死了,我们也知道你家里全是枣树,你不用强调这么多遍的···

02

鲁迅之外,近现代作家里大家最不想看到的应该还有一个朱自清: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这里只放了一句话,但当年这篇文章是要全文背诵的啊!小编还清晰地记得那篇文有1339个字!

你以为千字长文很难背?王勃说虽然我的《滕王阁序》只有七百多字,但背得出来叫你爹!

于是小编就开始背诵了: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

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

屈原看完《滕王阁序》以后冷笑一声:来来来,都让一让,老夫才是语文课本里的大佬!

女嬃之婵媛兮,申申其詈予,曰:

「鲧婞直以亡身兮,终然夭乎羽之野。

汝何博謇而好修兮,纷独有此姱节?

薋菉葹以盈室兮,判独离而不服。」

——《离骚》

随便提取了一小段,就问问你们有几个字是不认识的!

03

面对如此丧心病狂的课文,20岁就开始谢顶不是梦想!

到底为什么要背课文?

这个问题如果你去问老师,恐怕答案只有一句话:“因为考试要考啊!”

好吧,无言以对。

聪明的网友早就想出了对策:

然而血的经验告诉我们,凡是要全文背诵的课本,处处都是考点!

幸好,有万能的90后大哥大姐帮00后高中生们把《琵琶行》改成了流行歌曲,朗朗上口,这才是背古诗的正确打开方式!

当然也有恶搞的:

“巴山楚水凄凉地,responsibility.”

“空山新雨后,fire in the hole.”

“王师北定中原日,congratulationgs.”

“少壮不努力,nothing you can be.”

“问君能有几多愁,easy come easy go.”

真的是非常押韵毫无改编痕迹呢!哎?它的原句是什么来着?

04

几乎每一届学生挣扎在“背诵全文”这四个字的苦海当中时,都会仰天长啸:“到底为什么要背这些课文啊!”

反正背了就会忘不是吗?就算高中时把课文背得再溜,读完大学有几个人还能记得那些课文的?

就算记得一句两句,那也不过是凤毛麟角,为什么当初一定要背全文呢?只背最经典的几句话不就行了?

一位网友的回答着实扎心:

有人说,古时候书籍浩繁错综复杂,索引起来非常复杂,只能全盘背诵,现在有百度、谷歌,还背什么?再好的记性也比不上互联网啊!

NO NO NO,杜甫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背课文不仅是背课文而已,这是知识积累的过程,绝非朝夕之功。

你看古人写的文章,旁征博引,用典极多,王勃临场而作《滕王阁序》,若非深刻积累,怎能一蹴而就?而现在大多网络写手,辞藻华丽却空洞,语句却佶屈聱牙,只是词汇的堆砌,显示出知识面的贫乏,这是再好的搜索引擎都治不了的。

当初绞尽脑汁,其实并不是为了真的要把这一篇一篇的文章全盘记住吧,只是非读全文,易断章取义。

就像《庄子》中的名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这一句被当作求学宝典,知识之浩渺,人生之短暂。

但如果背诵过全文,一定知道它还有后半句:“以有涯而随无涯,殆己!”

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岂不是要把自己累个半死?

当然了,庄子是无为论者,咱们可不能理解为拉倒了不学了,庄子的意思是,要以有涯随有涯啊!

如同郭靖学九阴真经,对内里文字一窍不通,只是在周伯通的强迫下背了下来,这些文字深刻于脑海,融化于血脉,终于成为他得天独厚的内力,一代大侠由此始。

人人都伤心,但是只有杜甫写得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人人都潇洒,也只有李白讲得出“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若没有从小课文里的积累,有几个人会主动去背一篇《梦游天姥吟留别》?

若没有背过这些文章,我们面对良辰美景,也就只能说一声“哎哟我去,你看这座山它又高又大,你看这个饼它又圆又香。”

这就是语文的魅力,而文字的积累正是来源于背诵——先背诵,再理解,最后融会贯通,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

05

除了背诵全文,课本上最让我们所鄙夷的还有一句话:

每次老师这样要求我们的时候,都感觉在唱戏···

戏精要从小练起!

之前网上有一段小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非常火:

全班哄堂大笑,只有他落下了眼泪,连手都在颤抖,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这才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虽然小编在看这个视频的时候也在笑,但仍然想向这个小朋友致敬,希望即使在这样的嘲笑声中,他依然能保持初心!

课文里的内容读了很多遍、背了很多年,也许我们已经厌烦了,是啊,那些印在书本上的英雄事迹、密密麻麻写在白纸上的古人智慧居然要全部背下来,多烦人呀,他们与我们有什么关系呢?

当闪耀着先哲光辉的文字被我们所厌弃、所鄙夷,那我们的文明呢?

背诵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记住,更在于传承。

你说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你却连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都不会背,只会说“鹅鹅鹅,曲项向天歌”,这算什么?

或许背诵全文又繁琐又艰难,或许有感情地朗读看起来既傻逼又无聊,过两天就忘记了,毕业之后就连标题作者都还给老师了,但我们读过的书、走过的路,会深深烙印在血肉里,化成自己的独有气质,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也。

为什么语文课本里有那么多文章?为什么我们非背不可?

这不是应试教育的呆板,而是强迫年幼的我们囫囵吞枣地吃下自古至今来最精华的文明,在以后漫长的一生里去消化,受用不尽。

这也是我们中华文明千年的骨血精髓绵延不绝的原因。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