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关是 天下第一关到底是哪里

时间:2023-04-30 01:23/span> 作者:tiger 分类: 新知 浏览:4132 评论:0

万里长城始建于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是为抵御塞北游牧部落联盟侵袭而修筑规模浩大的军事工程,万里长城后经历代不同时期的扩建修建,现存的长城,多是明朝时期修建的,分布在北京、河北、山西等15个省区,长达21196.18公里,共有大小200多个关口,其中著名的有山海关、黄崖关、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平型关、雁门关、偏关、嘉峪关九大关,而位于山西代县的雁门关,则被誉为天下长城第一关。

在古代,雁门关一直处于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发生冲突甚至战争的最前线。千百年来,关于雁门关的故事不仅存在于史书和文人墨客的诗词中,如今在金庸老先生的武侠小说中,甚至不少电影、电视剧中都能看到雁门关的身影。

雁门关东走平型关、紫荆关、倒马关,直抵幽燕,连接瀚海;西去轩岗口、宁武关、偏头关至黄河边。恒山沿代县北境弯曲于山巅的内长城,将雁门山、馒头山、草垛山联成一体。它北依雁北高原,南屏忻定盆地。雁门关坐落于代州古城北部勾注山脊,坐落山西北部的代县城北约20公里的雁门山上。“九塞爱崇第一关”雄关依山傍险,高踞勾注山上,是大雁南下北归的首要中部通道之一。雁门关自设关以来,历为中国北方边境重镇要隘、重要的戍边军政中心所在地及商家贸易互往之必经,行人往来之通衢。"汉高祖北征"、"王昭君出塞"、“蔡文姬归汉”、“隋炀帝北巡”、"宋钦徽二帝北掳"、"杨家将镇守三关"等许多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均与雁门关有关联。

据史书记载,历史上发生在雁门关周围、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历史事件多达200余起。古代国灭亡、汉高祖被围、雁门之变、雍熙北伐……滚滚长江东逝水,淘尽千古英雄人物。李牧、李广、薛仁贵、李克用、杨家将以及代王、赵武灵王、汉高祖刘邦、隋炀帝杨坚等等一代代英雄及帝王们,在雁门关这个历史的大舞台上,上演了一出出慷慨悲歌的英雄壮剧。

雁门山上的烽火台,始建于东汉初年。刘秀十年征战统一华夏,建都洛阳称帝“光武”。为了有效地防御匈奴入侵,在雁门山上大修边政。一百多年后,烽火台上狼烟突起,一柱狼粪燃起的滚滚狼烟,从东汉一直燃烧到明末清初,直到努尔哈赤率军进关统一华夏,烽火台上的狼烟才告熄灭。

雁门关楼已在视野之中。雁门关,号称“中华第一关”,东西壁立的山崖,一条古道穿山而过,盘旋而上直达关顶。雁门关雄踞于雁门山上,一道雄关阻断南北。《晋·地道记》载:“盖北方之险,卢龙、飞狐、雁门为之首,天下之阻,分内外也。”

雁门关,从战国到明代,在两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演绎了关隘要塞的重要性。遥想当年,这就是令蒙古铁骑望而生畏的险关,因为这里有舍生忘死的守关部队,他们才是真正的铁壁铜墙。七国称雄的赵国名将李牧,汉代李广,唐朝薛仁贵、李克用,宋代杨业、杨六郞都是令敌人闻风丧胆、威震雁门的忠诚良将。

天险门前靖边寺又称李牧祠。尚存石狮、旗杆、石碑,石碑明确记载了赵国名将李牧:“谨烽火,厚遇战士,盗入守保,惟牧为善守,习骑射,选车马,战士为可陈,惟牧为善战。”李牧谨慎守关,善于用兵,是守关部队的优秀将领。

战国时期这里已经成为赵国的北大门,是防御匈奴入侵的战略要地。赵武灵王执政后,加强了雁门关的军事防御建设,而且还大胆实施军事改革,学习胡服骑射。成功的改革使赵国的军事力量迅速崛起,先后击败林胡、楼烦,统一北方并建都邯郸。李牧长期坚守雁门关,多次击败匈奴。赵王迁七年,听信谗言将李牧杀害,秦国大举进兵,打败赵军,杀死赵葱,俘虏赵王,赵国灭亡。

雁门关经过历朝军事防御的不断建设,规模庞大,军事设施严谨,是古代军事建设的典范。在300平方公里的山地上,建造出如此壮观、完善的军事堡垒实属不易。

东陉关和西陉关合称雁门关,与广武口、明广武口、南口、太和岭口,以及十八个军事隘口,统称为“两关四口十八隘”,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要。

雁门关,是古代中原文化与游牧文化相互碰撞、相互接触的桥梁和纽带,又是两国交界、兵戎相见、水火不容的战略要地,谁占有它,谁就会长驱直入统一中原,称霸华夏。

从战国始至明清终,两千年漫长岁月为华夏文明树立起一块不朽丰碑。有人说:“长城囊括了两千年民族战争史,是无数可歌可泣的悲壮故事谱写的一部战争历史巨著。”那么,雁门关就是中原和漠北的“民族融合之门”。这对中华民族的形成,无疑起到了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和巨大贡献。

雁门关作为中国长城的一部分,也是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名单之内,是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