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灏明烧伤前后对比 俞灏明前后对比照
时间果然是会证明一切的。
当年因天雷滚滚的《一起来看流星雨》而大火的诸位主演中,
郑爽已在娱乐圈“查无此人”;
朱梓骁已沦为一个“卖货”的;
张翰毫无长进,还是油腻做派,制作的《东八区的先生们》因过于恶俗还遭全网下架了;
真正想做演员的除了魏晨,还有俞灏明。
那个曾经说自己是走偶像派路线的俞灏明,谁也没想到他一步步朝着戏骨的方向进军。
《风起陇西》里的杨仪;
《大明风华》里的朱高煦;
《八佰》里的上官志标;
《那年花开月正圆》的杜明礼……
俞灏明通过一系列有血有肉的角色证明了他要成为演技派的决心。
在转型之作《那年花开月正圆》播出之时,胡歌发微博对俞灏明说:
“此后你的所有角色,我都会认真学习。”
这份惺惺相惜的背后却是两个有着相同悲惨遭遇的人的相互扶持。
胡歌出车祸毁容,俞灏明因为拍戏毁容。
他们都是从低谷里爬起来的男人。
2010年,在拍摄电视剧《我和春天有个约会》时,一场爆破戏的炸点意外提前引爆。
在毫无防备中,俞灏明被严重烧伤。
全身39%的皮肤深二度灼伤,脸部,额头,下巴伤痕累累,嘴巴灼伤后变小,手背几乎烧出两个窟窿。
因为过于猝不及防,那一刻俞灏明整个人都傻了,根本没有考虑会不会死,只有一个意识很清醒:
“我的脸怎么样。”
在上救护车的时候,他找到了一面反光镜。
镜子里的他,整个脸都是黑漆漆的,肉色混着黑的那种,完全看不见五官,头发也烧没了。
很残酷的是,他的担心应验了,他毁容了,在23岁的时候,在前景无限好的时候。
这个时候,他才出道3年。
20岁在《快乐男声》中夺得了全国6强的荣誉而出道,成为了“国民弟弟”。
俞灏明的事业发展得有声有色,发专辑,主演热门偶像剧,成为热播综艺《天天向上》主持人的一员,人气势不可挡。
这三年里,出生在一个家境优渥的家庭里的俞灏明像以往一样在父母的保护下,无忧无虑又乖巧。
但是一场爆炸,毁掉了所有。
更无奈的是他眼睁睁地看着所有的东西随之消失却无能为力。
为了让自己能康复,他不得不摈除所有的杂念。
因为不仅手术难熬,术后恢复也远比想象艰难。
俞灏明每天几乎24小时都在与疤痕作斗争,全身弹力,拉筋,硅胶片,敷药,换皮,奇痒,痛得撕心裂肺。
手长时间无法弯曲,烧伤后怕黑色素沉淀,半年没有见过太阳。
因为疤痕的又痒又痛,他很多时候彻夜难眠。
23岁,大学刚刚毕业的年纪里,俞灏明挺过去的方法就是不断地自我催眠:
“男人,就是要坚强,男人就应该是这个样子,这种事情,没关系。”
不断地麻醉自己,虽然很笨拙,但那确实是他能想到的唯一的“不把事情放大”的方法。
他爸爸说,整个过程,只看到他哭了一次。
医生对他爸爸说,
“你这儿子太厉害了,没见过这么能忍的。”
即使这么痛苦,与死神擦肩而过的的俞灏明后来还想着“体验极乐极苦。”
后来状态越来越好的俞灏明一直想回到康复的那个阶段。
“很多时候,人就是好了伤疤忘了疼。”
他希望自己一直能做到,好了伤疤也要记住疼。
但是没想到,他克服了身体上的疼痛,却避免不了心里的折磨。
两年的时间里,他尝尽了人情冷暖。
往往人在低谷的时候,很多看起来很善良的人都会变得丑陋,这残酷又真实。
黄渤也曾说过:
“当我飞黄腾达的时候,身边都是好人,没有一个坏人。”
所谓“患难见真情”,好的人会更好,宛如王栎鑫等一众好兄弟。
而更多的是“拜高踩低”“态度三百六十度大转变,由热情到不搭理”得让人心寒的人。
当时的女朋友第一时间与他划清界限,在他苦苦等待以为她能回头的时候,她去立马投身他人。
他才意识到,原来不是所有人都那么深情。
虽然作为女朋友,没有义务共患难,但是这对于一向重情义的俞灏明来说,依旧是不小的打击。
后来的他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对恋爱有着很深的防备,刻意回避了很多的心动。
无欲则刚,多情的人往往有太多软肋,俞灏明就是太“多情”了。
俞灏明一有时间就会回广州,一回广州,就会和自己初中就认识的朋友相聚。
康复之后,成立了烧伤儿童的基金会。
年少无知的时候,对魏晨说,结婚时要给他送房子,然后大家一起居住在一起。
十多年过去了,虽然房子没买上,但是还特地亲自写了祝福语。
在《快乐再出发》这档所有人都没料到会大火的综艺录制期间,因为一个招呼,俞灏明可以千里迢迢赶来和兄弟聚一聚。
俞灏明百忙之中请假从剧组坐车到机场,又从厦门坐飞机到杭州,还从萧山机场坐车到了宁波象山,来来回回折腾了六七个小时。
因为腰伤不能久坐,还戴上了护腰, 而录制时间就只是一天一夜。
默默地做饭,默默地钓鱼,然而节目播出后,俞灏明还被网友吐槽不合群,进行了抵制。
这件事儿,怎么算,都费力不太好,怎么看,都没有性价比,但是他就是来了。
要不然,就不会还拦下了《爱在春天》这个烂摊子。
当初因为剧组的疏忽,俞灏明几乎失去所有,没想到在剧组的不断催促之下,他还以德报怨。
担心不拍会给剧组带来很多压力,他就这样重新接纳了那个给他带来巨大危险的剧组。
而且还是在伤势还没完全愈合的情况下,全程双手都戴着手套。
一切都很被动,被自己的心软推着走,更被公司变着法地来利用。
“还没想好就重新出发。”
公司不断在他伤口上撒盐,为了博取流量,接连不断地在拿这个“灾难”编排故事,做文章炒作。
在《爱在春天》的发布会,俞灏明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迫看了那段自己一直不敢看的“事故现场”的长视频。
记者纷纷按下快门,整个场面掀起“高潮”,而俞灏明脸上全是冰冷,尴尬和局促。
全场的快乐都建立在了俞灏明一个人的痛苦之上。
世态炎凉莫过于此,在资本的眼中,没有感情可言,全部都是牟利和博取流量的工具。
在日益敷衍的复出规划下,俞灏明渐渐认清了自己被公司抛弃了的事实。
他能做的就是忍辱负重,处处低头。
忍辱回到了“面和心不和”的天天兄弟团,别无选择的他“接受”着公司的一次次“利用”。
卧薪尝胆,不忘养精蓄锐。
为了彻底让自己铲除所有的心理障碍,他逼自己不断去挑战自我。
2013年,他刚痊愈就立马去参加了综艺《星跳水立方》。
烧伤之后,俞灏明变得特别小心翼翼。
“一旦有一点危险系数的东西都不敢碰。”
不仅他小心翼翼,拍戏的时候导演也对他小心翼翼。
拍戏的时候导演问他,要不要把脸上的伤疤遮住?
俞灏明不解,
“我为什么一定要遮住它?你可能觉得我可怜,我非常不可怜,我其实就真的不可怜,我都不在意,你们为什么要在意呢?”
他希望能找回自己的胆量,想向所有人证明“其实我很好”,希望大家能把他当做正常人。
虽然第一次跳水,他根本就不敢跳,因为被水拍肉的感觉太过于疼痛。
但是他爸爸跟他说:
“但总比受伤康复要好受得多。”
这句话太狠了。
俞灏明说,“狠到瞬间让他忘记了恐惧。”
在每天长达六个小时的训练里,俞灏明有一次还取得了全场的最高分。
事发两周年后,他回到了事故的发生地,那是自己对自己的一种试探,他很高兴,他发现他心里很笃定了:
“在我心里它已经不是一个难关,不再是一个过不去的坎了。”
心理越过了大山,事业上,他也开始觉醒。
毕竟出道开始就是走“偶像派”,所以不可避免地在“毁容”之后依旧还有偶像包袱。
但是在这么“势利”的娱乐圈,在一次次的打击后,俞灏明渐渐意识到自己根本就不配存在这种痴心妄想。
“偶像不再”,他想,该是时候换了赛道了。
“终于清醒了。其实盲目地追求所谓的偶像光环没有什么意义,因为这个东西你不可能拥有一辈子,你终有一天会失去他。”
在《脱口秀大会》上,他自我“开涮”:
“曾经有人说我只会演高富帅,没有演技,我想解释一下,那时候我本来就是高富帅,不需要演啊!而现在我的脸已经靠不住了,所以我只能是高富演。”
他退出了天天兄弟,退出了天娱公司,放弃了主持和唱歌,开始专攻表演。
把自己打碎了再重组的过程是痛苦的,但却是有意义的。
“就是要把所有的东西全都打碎了,全都抛下,把过去的模样完完全全放弃掉。”
怕自己“露怯”,他开始研究好莱坞电影,不断的观察和研磨技巧,并运用到自己身上;
参加了很多没有什么流量,不能给他带来名气,却能极大地锻炼他能力的剧集;
只要能跟老戏骨对戏,只要能在一个演员上学到东西,他都可以接受。
俞灏明学会了放下自己的身段,放弃了自己的面子,去争取一些自己认为很好的机会。
就像《八佰》,就是俞灏明向管虎导演“哀求”来的。
后来,因为看到了俞灏明身上有一股挡不住的冲劲儿,管虎还在《外滩钟声》中继续与俞灏明开展了合作。
俞灏明,就是不死心,永远都不会死心,在无路可退的时候,就是有无限可能的时候。
该争取的机会,他都抓住了。
在《那年花开月正圆》演反派与在另一部戏当大男主之间,他选择了前者。
父母很不解:
“干嘛要放弃主角去演一个费力不讨好的反派角色。”
开播以后,杜明礼这个奸诈的反派确实受到了不少的人身攻击,连演员本人都受到牵连。
但是他却可以为了塑造好这个角色,推掉了所有的通告,专门去学习了唱戏,因为他觉得杜明礼更有表演空间。
结果,因为这个角色,俞灏明被提名了白玉兰奖的最佳男配角奖。
这可以说是他成功转型的第一步。
“经过这件事情,自己会更加坚定、明白,更加清楚自己要什么……其实趁年轻的时候,还是要不认命要不服输一点。”
《大明风华》里,他继续乘胜追击,塑造了一个饱满立体的满脸络腮胡,雷厉风行的老二朱高煦,人称“造反居士”。
跟王学圻,梁冠华一众“能人”对戏,居然不落下风,俞灏明的演技真的是一直在进步。
导演还直言:
“这是我目前看到的俞灏明的巅峰表演状态。”
现在的他35岁了,虽然一开始被耽搁了两年,但是现在的他比所谓一帆风顺的同辈还未来可期,这就是俞灏明一直坚持的意义。
谁说捷径就一定是弯路呢,谁说弯路不会是捷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