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雨教学设计 桂花雨教学ppt
【教后反思】
语文,还原文本诗意的教学
——《桂花雨》课堂教学简析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很严密 的实践性。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作用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因此,我对语 文阅读课堂教学提出了“还原文本诗意的教学”这一理念。
溯源:所有的思都是诗 语言是思想的博物馆。海德格尔有言:“所有的思都是诗。”语言的流畅
源于思想的流畅,语言的优美源于思想的精致,语言的丰富源于思想的源远 流长。选入语文教材中的文本都是优秀的作品,特别是《桂花雨》这类散文, 文质兼美,是作者思的精华,思的表达,蕴含着无限诗情。
从汉语是理想的“诗性语言”(范罗诺萨)到诗意浓郁的文本……都一脉 相承地言说着诗意在人的发展和教育中的地位。苏霍姆林斯基也强调“我一 千次确信,没有一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 面的智力发展。”人类需要诗意,教育需要诗意,那么语文则更需要诗意。
对语文课堂教学的最高赞美应当是:“就像一首美到骨子里的散文诗!” 这里的“诗”,一方面指那些在课堂上让师生感受到绽放、闪光或者激荡的语 文课堂的本体,它是语文课堂的生命。另一方面也是指语文课堂教学要努力 营造诗意的境界。
还原:文本诗意的品读 阅读教学的过程,概而言之是披文得意、缘意学文的过程。教学中,在
读懂语言文字、了解文本大意的基础上彰显意象,让学生还原出字里行间的 意象,走进意境,即所谓的“披文得意”,这是用语文的手段还原“诗味”。 同时还注重让学生内化语言,并进行练说或练笔,让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这 是“缘意学文”。语文教学,就是还原、走进文本诗一般的意境,从而悟得情 感,使课堂诗味盎然。
下面以《桂花雨》为例,谈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还原文本的诗意。《桂 花雨》是叙事散文,以“桂花雨”为题,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我” 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表达了对家乡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恋。此文“文质 兼美”,处处弥漫诗意的语言。
1.导学全篇扣“诗”眼
《桂花雨》一文叙写了爱花香、摇花乐、忆花雨,写的始终是桂花,而
“香”则是串起这些内容的一条红线。香—乐—甜—愁,从“香”中透露的 情思,最终都凝聚到一个“乡愁”上。本文的教学中,我以“香”为抓手, 把握全文,扣住关键的字词,由点及面,让学生感受到“香”“乐”“甜”“愁”。
2.巧用插图品“诗”意 课文插图是教材的一个部分。咀嚼语言文字后,我及时让学生看看插图,
说说“我”摇花时的神情,想想“我”此时的内心。学生们观察之后有的说 “‘我’乐得嘴都合不拢,眼睛都笑弯了”;有的说“摇桂花让‘我’开心极 了,‘我’笑着、喊着,连小辫儿都飞舞起来了。”……不仅帮助学生感悟了摇 桂花的快乐,更将这一份快乐外化为神情、行为,感染学生,开放学生的情 感,品位文本的意蕴。
3.感悟体验觅“诗”趣 教学摇桂花这部分内容时,在学生观察插图之后,我用舒缓而激情的语
言说“现在我们就是桂花树下的孩子,抓住桂花树干使劲地摇。桂花纷纷扬 扬从树上飘下来了。这桂花像什么呀?” 全体学生起立,闭上眼睛,在音乐 声中,一起来做摇桂花的动作。“摇桂花真快乐呀,大家想喊就喊,想欢呼就 欢呼吧。”学生相互发现,欢呼叫喊,情绪高涨。语文课讲究体验,在体验中 激发情感、灵感,从而提高语文素养。教师在学生摇花的向往之情涌动之时, 用话语创设了一个亲近课文语言的情境,并和学生身临其境般地摇、看、发 现、喊叫,让学生的情感尽情释放,演绎出一个快乐的摇花场景。“摇”并非 简单模仿,为摇而摇,要有恰到好处的语言引领,才能触发学生的思维、灵 感,学生才会在摇的过程中关注桂花的飘落,发现盎然的诗趣,情趣顿生。
趁着学生的“摇”兴,我继续用具有感染力的语言设置情境,让学生在 话语中淋一淋,在诗化的情境中驰骋思维,形成情感旋律。“感受到了这美妙 的桂花雨了吗?”一句话再次为学生提供了交流的平台。学生争相描绘想象 中的情境,那是一种如童话世界般的美,是一种诗意洋溢的境地。
4.彰显意象悟“诗”情 教学本课,我更多的精力放在后面的第二部分,重心落在“情”上。“香”
“乐”“甜”也是情,是课文表达的情的一个侧面,是回忆当中的一种生活, 表达出儿童时代的欢乐之情。情的另一面,是作者对故乡的思念——童年的 欢乐之情其实是被包容在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中的。
语文教学中应立足文本的语言,彰显意象,领悟情感。比如文中一个“浸” 字,将无形的香气写得可感可触,通感之美;一个“沉浸”,将桂花的香味与 心中的甜美、浓郁的乡情写得鲜明生动。让学生在这些寻常而耐人寻味的字 词上驻足欣赏、品味一番,去体会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并渐而磨砺出敏锐 的语感来,。
5.书声琅琅入“诗”境 叶圣陶曾说:“文章要靠读才能明其言,晓其义,悟其旨,得其辞,体其
境。”读是一门用眼睛、声音和心灵进行再创造的艺术,它融入了诵读者的思 想、情感和想象。要采用多种朗读方法让学生广泛而深入地接触文本,读懂
文意,读出感情,读出韵味。在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 陶冶和审美愉悦。
聆听范读:听也是在读书,那是用心灵的耳朵聆听。这堂课上,我通过 自己声情并茂的朗读,还原情境,逐渐帮助学生认识到文字是作者心灵的声 音、语言、表情,徜徉在文字与音乐的美妙境地里。让每一个孩子在聆听范 读中真切地感觉到作者的心跳和自己脉息的呼应,听出一种思念的乡情。
自由地读:自读是语文教学的一种常见阅读方式。让孩子用自己喜欢的 方式,自己个性的阅读去享受“心灵自由”的快乐,更容易快捷而深入地走 进文本。本课的教学中,我注重留给学生更多的自读时间,边读边体会,边 读边圈画,边读边交流,让学生在阅读体会的交流中,在思维的碰撞中,逐 渐进入到作者营造的诗情画意之中。
动情地读:在我们的教育体系和课程设置体系中,语文课应该是最有情 感因素的。高效和深入的阅读,首先需要读者的情感投入。教学摇桂花这部 分时,学生读了这段话后,“这下我可乐了……好香的雨呀”:我引导他们 从“铺、使劲、喊”等关键词和三个感叹号入手,反复推敲,品出摇花的快 乐,品出浓浓的语文味。接着,播放桂花雨飘落的动画,师生配乐动情地朗 读这段话;让学生由雨及花,想象桂花飘落的情景和感受。层层递进中,将 学生的情感之澜推向高潮;在充满激情的朗朗书声中,一次又一次地拨动学 生的心弦。动情的阅读,能给予学生的应该很多很多。
追求:每个孩子都是诗人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每个孩子天生就是诗人。语文课堂上,教师应以饱满的激情点燃诗意的火种。在文本与孩子心灵交融的诗意课堂里,他们嗅出 了文本的清新,读出了文本的美丽,品尝了文本的快乐。在自然、人情的怀 抱里,接受着不期而至的诗意馈赠,享受着语文世界里难以穷尽的诗意,不 经意间已进入人世间生命之美最为奇妙的诗意境界。此时,给他们一个自由 言说的平台,引导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方式表达出对生活的理解,表 达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桂花如天女散花般纷纷扬扬地飘落,那金黄色的小花 儿轻轻的,绵绵的,钻进我的脖颈,扑进我的怀中,落得我们满头满身,啊! 真像下雨!”“我闻到了很浓很浓的花香,我只想始终呆在树下,不想回家。 因为桂花的香气已经把我熏醉了。”……这些语言分明是一句句小诗,这些诗 句像清晨荷叶上的露水那样新鲜自然。
语文课堂上散文教学的境界应该是师生深深地沉浸在文字的音韵、节奏 中,在文字的阅读与品味中,在声音的聆听与画面的想象中,感知文字的温 度,感悟语言的滋味,倾听作者的心声,步入文本营造的富有诗韵的境界。 因此,语文教师应努力还原文本的诗意,努力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和潜力, 成为师生课堂生活的“诗意栖居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