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粪吸入综合征 胎粪吸入综合征的婴儿
医者父母心。父母给了孩子第一次生命,广东医科大学顺德妇女儿童医院的医护人员则为顺德一新生儿争取到了第二次生命。女婴在外院出生时因吸入胎粪致肺出血,命悬一线。幸运的是,新生儿科医护团队运用被业内称为治疗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的“仙气”——一氧化氮(NO)吸入疗法成功地将孩子从生死边缘拉了回来。在一周的生死时速里,他们用仁心和医术,守住了这一家人的幸福。
命悬一线
新生儿吸入胎粪致病危
哪里有生死,哪里就是医护的战场,疫情前后都如此。
2020年9月23日,随着一阵短促的新生儿转运救护车鸣笛声,拉开了接下来一周与死神争夺战的帷幕。
新生儿科住院总医师推着转运温箱,神情肃穆的跟接诊医生交代病情,看见他额上的汗水,不难想象刚刚是经历了一场怎样的恶战。
“胎粪吸入、肺出血、常频呼吸机参数......”
一连串字眼重组着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抢救画面,看着转运温箱中呼吸急促,肤色苍白的宝宝,新生儿科立即启动危重症患者抢救流程,由黄润忠主任、苏永棉主任、丘伟兰护长带头,立即组成抢救小组,把宝宝送进NICU,暂时稳定情况后,马上完善心脏B超、胸片,以及相关的检查后,患儿真实病情逐渐浮出水面:
由“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引起一系列严重的气道损伤及循环障碍:“双侧中等量气胸、肺出血、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重度)、新生儿肺炎……”
针对气胸问题,黄润忠主任立即请外科曾伟主任及黄茂伦主任进行紧急胸腔闭式引流解决气胸问题;针对肺出血,肺动脉高压问题,黄润忠主任指示采用气管插管,高频震荡通气,同时吸入一氧化氮及静脉滴注硫酸镁,输注冷沉定,及时气道冲洗保持气道通畅,加强抗感染治疗等综合治疗方案。
新生儿科主任医师苏永棉表示,这些并发症单独发生在新生儿身上都是死亡率很高的疾病,但如今一并合起来发生在这个宝宝身上,死亡率极高,表面上似乎没有任何胜算,医院也从来没有接收过这样病重的患儿。
(新生儿科全体医生就宝宝的病情展开讨论)
作为顺德区唯一的新生儿危重症救治中心,迎难而上是他们一贯的风格。苏永棉主任就患儿目前的情况果断做出指示,尽快把宝宝肺出血控制,同时进行双胸腔闭式引流,把压缩的双肺复张起来,应用药物对抗肺动脉高压。病情凶险,刻不容缓,凭借抢救小组丰富的经验,一切治疗手段有条不紊且迅速地开展起来,半天不到,宝宝肺出血得以控制了,两侧压缩的肺部也暂时复张起来了。
(主管医生赵顺延为该宝宝进行气管插管)
(护士正进行中心静脉置管术)
5次下达病危通知书
一氧化氮疗法发挥关键作用
按理说,肺部的情况改善了,患儿的情况应该得以缓解,可宝宝的缺氧发绀的情况依旧僵持不下。复查心脏彩超,肺动脉压力已经达到了80mmHg,如果再不突破目前的困境,就只能眼睁睁看着这宝宝生命流逝了。这个时候,被业内称为治疗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的“仙气”——一氧化氮(NO)吸入疗法发挥了关键的作用。
(一氧化氮吸入治疗仪)
目前针对这种重度的肺动脉高压,国外普遍且有效的治疗手段就是高频震荡机械通气(HFOV)加上一氧化氮(NO)吸入疗法。由于国内的实际情况局限,并没有普遍起来,也需要丰富的实际应用经验。
一氧化氮吸入治疗需要的不仅仅只是一台机器,必须有着丰富的实际应用经验以及严密的监测,才能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万幸的是,患儿出现状况后马上送进我院救治。因为目前在顺德区,有且仅有我院新生儿科有着这方面的治疗水平,同时还有仁心仁术、技术精湛的医疗团队。
当宝宝接上HFOV和(NO)后,病情终于给控制住了,但远远还没到放松的时候,由于NO疗法还需要监测各种各样的指标,还要通过肺动脉的压力及时调整NO的吸入浓度。
患儿接上仪器进行治疗
苏永棉主任、赵顺延主治医师以及护理组从宝宝入院连续一周轮流日以继夜的蹲守在床边,治疗过程中患儿病情反复,根据肺动脉压的结果及血氧饱和度的变化不断调整吸入一氧化氮的浓度及硫酸镁的用量,经过10个日夜的不懈努力,患者转危为安,停了一氧化氮及硫酸镁,拔了引流管,停了呼吸机,患者自主呼吸了。
(医疗团队日夜蹲守在病床前,时刻关注病情进展)
整个救治过程,曾5次向家属下达病危告知书,由于疫情的警报尚未结束,家属不方便进来病区内近距离了解病情。幸好新生儿科已经安装先进的视频探视系统,给家属提供零接触零距离的探视体验。
(赵医生通过视频探视系统跟家属详尽解答病情)
在医护人员的全力救治下,宝宝的情况转危为安,各项生命体征已经恢复正常,目前已经平安出院。
近年来,广东医科大学顺德妇女儿童医院先后引进一大批高端救治及监测设备仪器,如多功能高频振荡呼吸机、一氧化氮吸入与监测装置等,为危重新生儿的综合救治提供了重要保障。
新生儿科平均每年成功救治约1000名危重新生儿。作为顺德区新生儿急救中心,中心还负责顺德地区危重新生儿的抢救转运工作。2019年,新生儿科接收外院转来的危重新生儿有400多例,其中不少就是早产儿,为降低顺德危产儿死亡率作出了突出贡献。
撰文:新生儿科赵顺延;编辑:欣英;编审:卢敏;审核:汪周艳